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YB】重生八零之辣媳当家朱睿苏玉兰》-第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大嫂,我现在就去你院里拿鸡蛋吧!”晓梅站起来摆出就要往外走的架势,这么多年了,谁还不了解谁啊,大嫂又在说好听话,偏不让她得意。

        “这么大姑娘了性子还这么急,那俩老母鸡一会儿才能下蛋呢,一天就下两个蛋,两个孩子一人吃一个,我平时连个鸡蛋味都闻不上。”大嫂嘴里的话跟撒豆子似的蹦出来,连个磕巴都不带有的。

        “就知道说好听话!”李晓梅心里嘀咕着,回身坐在另一把椅子上了。

        屋子里就两把椅子,苏玉兰吃饭坐了一把,李晓梅这一坐下,就剩下了大嫂高敏芝站在桌子边上。

        “赶在晚饭前,我把鸡蛋给你拿过去,哈~~~”大嫂冲着李晓梅眉毛一挑,满脸都带着笑。

        要搁以前,苏玉兰听到这话也得挺感动,这年头谁家有口好舍得拿给别人吃,养两只老母鸡下了蛋连孩子都舍不得给吃,攒上个10来天,赶上县城过集的时候拿去卖了,一个鸡蛋1毛5分钱一个,20多个鸡蛋也有3块多钱呢。

        3块钱什么概念,猪肉9毛3一斤,好一点的膘肥油厚的地方1块多一点,3块钱妥妥的能买3斤猪肉。

        可是现在苏玉兰不一样了啊,换了芯,她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逆来顺受,心思简单,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建国媳妇儿了......

        别的不说,她自己身上穿的这衣服,粗线蓝布的褂子洗的发白了,裤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两个膝盖都打着补丁,脚上的布鞋磨的都起了毛边,一看就是经常下地干活穿的。

        再看看大嫂,脸上泛着红光,身上的衣服虽说不是新的,可也不是穿了太久的,那鞋就不用说了,鞋底都还是白色的,头发还用个灰白的手绢绑了个低马尾,这身打扮一看小日子过的就很滋润,比她这儿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呢。

        要是各过个的,也无可厚非,可现在他们家这情况不是还没有分家吗?

        “明天,让你大哥回来的时候割块儿肉回来,你二嫂好了,咱都高兴,一家人一起吃顿饭。”

        高敏芝说完这话,转身就往外走,走之前还跟李晓梅说了一声,“晚上等我给你拿了鸡蛋再做饭啊~~~”

        说的跟真的似的,李晓梅真不想往心里去。不过这大嫂除了爱说好听话不办事外,也没别的不好的地方,反正就这一点就让她心里不待见。

        “晓梅,帮我烧点开水吧,我想洗洗头!”这是苏玉兰醒过来后,说的最长的一句了,话说出口好像也没觉得多别扭。

        这也是李晓梅这两个多月以来听到她二嫂说的最长的一句话,她不敢表现的太明显,心里其实可激动了。

        等李晓梅提来了热水,趁着外面天还暖和,苏玉兰把头发洗了,手脸洗干净,觉得清爽多了,这天气和这环境实在是不适合洗澡,要不然她还真想好好的泡个热水澡。

        洗完脸,总得抹点啥吧,可是这家里什么都没有,不光抹脸的,香皂,牙刷牙膏这些洗漱用品一样都没有......就连刚才她用的毛巾也都旧的不像样子了。

      ¡¡¡¡¡î¡¢µÚËÄÕ¡¢¼Òµ×

        大桥村是有供销社的,虽然不大,不过平常用到的一些日用品都还是能买到的,而且现在“凭票购物”的制度已经开始逐步取消,即使不用票也可以购买一些东西了,只不过价格要高上一点点。

        苏玉兰把头发擦了好几遍,都已经擦的半干了,才放下毛巾,趴到炕上,一层一层的掀土炕上的铺盖......

        来来【创建和谐家园】翻腾了老半天,才在东墙边的稻草下面找到一个包了起来的白手绢。。。。。。

        看来接收的记忆还是比较靠谱的,没什么偏差,

        手绢握在手里厚度还不小,苏玉兰心里有点小激动......

        一毛、两毛、五毛......统共2张两块的,一张五块的,再加上一堆毛票,这么厚一大堆加在一起一共14块8毛钱......

        呃,这就是她现在的全部家当了......

        这些钱她还得先置办一些生活必需品,大概需要花多少钱,她心里影影绰绰的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14.8最少有10块是不能动的,按照她以前看过的重生文里面的主角来说,发家致富的第一步大都走的是倒买倒卖的路子,比方说倒卖鸡蛋,村里收,再拿到县城去卖,一个鸡蛋赚上2分的差价,这样一点点积累原始资金。

        10块钱虽说太少了点,但是少也总比一点没有强,反正不管要做什么都是需要本钱的,只是当倒爷这条路不好不太适合她这个副本,她这肚子里还装着一个4个月多的小家伙呢......

        辛苦她不怕,上一世她过的也并不轻松,不还是熬出来了?怀孕这倒是头一遭,每天跑来跑去折腾,不知道肚子里这个小家伙能不能承受的住,万一有个好歹......

        苏玉兰可不想冒这个险,在这个时代,能发财的路子多了,别人不敢干,是因为前路不明确,可是她知道啊,社会发展的方向她可是一清二楚,只要手里有本钱,抓对一次机会就能翻身。

        第二天吃过早饭,苏玉兰就让李晓梅陪着她去村供销社买东西。

        一出家门,清新的空气铺面而来,湛蓝的天空,干净的空气,这样没有雾霾,没有污染的生存环境,也只有后世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的可贵吧。

        深呼吸两口让苏玉兰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走出自家这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子,就是大桥村的主街道南北大街,供销社就在这条街的北头。

        打眼望去,一条街上全是土坯墙的矮房,挺宽敞的街道上大大小小的泥坑走不了几步就得有一两个,还有被车辙子碾出来的一道道的车轱辘印。

        这条土路,小雨还好点,一场大雨,村里人没个三五天都出不了门。

        正冲着巷口的一面土墙被白灰刷过,上面用不太工整的字体刷着两行标语:“打多少收多少,由你自己说了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苏玉兰脑子里一下子又冒出好多“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

        全是关于计划生育的......没办法,在她自己生长的那个年代,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标语,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姑嫂俩出来的早,深秋的季节,早上还是有点冷,街上也没有什么人,要不了几分钟就走到了供销社门口。

        村里的供销社规模小,一进门就是一溜柜台,柜台后头的货架上摆放着的都是村里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卫生纸、火柴、蜡烛、洗头膏、雪花膏、雨伞雨鞋、棉布棉花......

        凡是村里生活用到的这里几乎都能买到,农村人就是一年不出村日子也能对付着过。

        供销社的社员就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王秀丽,妇女主任这样的村官儿是个闲职,一年到头也没什么事儿,村里也给不了几个补贴,远不如在供销社上班来的实在。

        “这才刚开门,你俩就来了,晓梅,你要买点什么?”王秀丽一张圆脸笑起来有两个酒窝,说话也挺客气。

        王秀丽40来岁,按照村子里的辈分,苏玉兰和晓梅低着一辈。

        “婶子,我陪我二嫂来的。”

        王秀丽这才看向苏玉兰,不是她戴有色眼镜看人,六七年里老李家这个二媳妇进她这个供销社的次数估计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

        并不是她家不需要买东西,只不过她自己不来,有时候是她男人来买,有时候像打个酱油,买个火柴的也是打发孩子来买,她自己是从来不出头的。

        在王秀丽印象里,老李家这个二媳妇就是个蔫货儿,比大儿媳差远了。

        而且最近村子里谁不知道这个媳妇儿“疯”了。

        “好久没见侄媳妇儿了,家里缺啥儿了?”虽然心里有想法,王秀丽嘴上还是很热情的招呼着苏玉兰。

        苏玉兰环视了一周货架,“婶子,雪花膏、牙膏、牙刷、香皂、毛巾各拿一个,还要一叠卫生纸。”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必需品,现在手里钱不多,是得省着花,但是该花的必须还是得花。

        王秀丽把东西一样一样的拿出来放到苏玉兰面前的柜台上,“雪花膏2毛2分,牙膏3毛2分,牙刷1毛1,香皂1毛8,毛巾7毛,卫生纸1毛2,一共是1块6毛5。”

      ¡¡¡¡ÍõÐãÀöÒ»±ßÄî׿۸ñ£¬Ò»±ßàèÀïžÀ²µÄ²¦×ÅËãÅÌÖé×Ó¡£

        这么一大堆东西才1.65元,虽然她心里知道这时候的物价低,工资也低,但是这1块多钱的购买力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李晓梅心里有些疑惑,二嫂以前节约惯了,这些东西以前她是不会随便买的......

        醒来后的二嫂似乎有点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诧异的不只她一个人,供销社的王秀丽这会儿也正纳闷呢,都说这个媳妇儿疯了,可是刚刚在她这儿买东西的人好好的呀,再正常不过了。

        买香皂这些也就罢了,人家还买了牙膏牙刷,农村人在家里谁能这么讲究?供销社的牙膏牙刷大部分都是家长给住校的孩子买的。

      ¡¡¡¡¡î¡¢µÚÎåÕ¡¢³ÔÈâ

        屋里的座钟眼瞅着指向11:30了,王月娥还在跟村里几个年长一点的老太太们打牌,这种塑料的长方形薄片的纸牌也就在农村中老年妇女们中间流行,其他地方是很少能见到的。

        她们这打牌也就是图个乐儿,打发时间,每人跟前放着几个玉米粒,这盘谁糊了,就赢过去几个玉米粒,到最后收场的时候,再按照玉米粒算账,输赢也就几分钱的事。

        最近几个月家里不顺,王月娥好久没有出来打过牌了,这两天家里的疯媳妇儿醒了,瞅着能吃能喝,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吃了早饭王月娥早早的就出来了。

        到这个钟点,已经有人提出要回家做饭了,

        “再玩会,中午饭有啥早晚的!”王月娥还没玩够,不想早早收场,

        一起玩的也都是些年老的,就算她们不回家,家里有人做饭,也都不急回家。

        这么着又过了大概得一个小时,早饭吃得早,就算不用回家做饭,肚子饿了,也该回家吃饭了。

        王月娥一拐进自家这条巷子,就闻到了猪肉的香味,肚子里越发觉得饿了。

        越往家走,肉味越大,她家怎么会有肉吃呢,王月娥差点都要怀疑自己是饿出幻觉来了?一进门,就看到她家大儿子李建华在院里擦自行车。

        “中午不在城里吃食堂,回家来干啥?”王月娥嗓门大,她话音刚落,立马把屋里的四个小孩招了出来,

        “我奶回来了,现在能吃饭了吗?”

        说话的是王月娥的大孙女,李建华的女儿李玲,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

        “娘,您没闻到肉味?建华要不回来,谁往回给您买肉?”高敏芝从厨房探出半个身子跟婆婆回了个话。

        “您回来了,我这面条就下锅了哈~~~”

        王月娥一听面条,心里又一阵心疼,这一顿都在她这儿吃,六个大人,四个孩子,10个人,一顿面条得吃掉她多少面粉啊?一个个的都只知道来她这蹭吃蹭喝!

        再想到肉,王月娥随即又想开了,家里都有大半年没吃过荤腥了,吃肉总不能就着窝头吃吧,这么一想吃顿面条也不算啥,只是可惜老三不在家......

        要知道今天老大买肉回来,她怎么也得托人传个话,让老三回来一趟......

        苏玉兰这会儿也在婆婆家的厨房里,她正在往灶里添柴。

        昨天晚上她真的吃到了大嫂高敏芝送的鸡蛋,鸡蛋倒还罢了,自己家里鸡下的,没想到今天中午大哥李建华竟然还真的买肉回来了,看那一块儿最少得有一斤半......

        这波操作可是有点不合常理啊,以前大哥不往回买肉吗?自然是买的,可哪回买回来不是在自己院里关了门吃。

        别问她怎么知道的,在农村就没有能瞒得住的事,关的了院门,还能关的住肉味?大人不说,孩子还不会说?

        这些王月娥自然也是知道的,大儿子每月给她交20块钱,她可是听别人说在城里上班的一个月工资都是30多块钱的,只是她敢跟儿媳妇提吗?只要她敢质疑工资的事,大媳妇儿就能跟她提分家的事,分了家那工资肯定是一分钱都到不了她手里了。

        一顿饭大家吃的都挺高兴,除了李建华的小儿子李军,李军跟苏玉兰的大儿子李强一般大,不过李军是6月份生的,比李强大了4个多月。

        李军为什么不高兴呢?四个孩子一起在矮桌上吃饭,他眼瞅着小堂弟李涛碗里的肉比他碗里的肉多得多,那还了得?

        家里有好吃的,哪回不是他分的最多,就连他跟两个弟弟打架了,他奶也是向着他的。

        更何况这肉还是他爹买的,凭什么他碗里的肉没有小涛堂弟的多?

        更气人的是,这饭还都是他自己的娘给盛的。

        李军气鼓鼓的几筷子挑着碗里的肉吃了,端着碗就去找他娘要肉吃。

        高敏芝看着儿子气呼呼的小脸,把自己碗里的肉捡给了儿子,又在他耳朵边上不知说了几句什么,反正李军端着碗回来老老实实地把饭吃完了。

        “涛涛,肉香不香?”高敏芝笑眯眯的盯着正在低头吃肉的李涛问。

        “香!”小家伙一大块肥肉塞进嘴里正吃的满嘴流油呢。

        “想不想天天吃肉?”

        “想,大伯娘你让大伯每天中午都回来吧。”这小家伙,他还以为只要他大伯中午回来他就能有肉吃呢!

        “行,你听大伯娘话,大伯娘就让你大伯每天中午都回来!”高敏芝笑得眉眼弯弯的,说出来的话调调儿更好听了。

        苏玉兰和李晓梅是在厨房吃的饭,倒不是因为重男轻女,女人不能上桌吃饭,农村人吃饭都不讲究,老公公李有田和大哥李建华都是端着碗就去门口墙根吃了,谁高兴在哪吃就在哪吃,反正就是坐在桌边上吃,吃的也就是自己碗里那几口东西。

        吃完饭,苏玉兰出来上厕所,却看见大哥和老公公放下饭碗进了老三李建宁的房间,还关上了房门。

        看着是要商量什么事?不过苏玉兰也不太感兴趣,好奇心害死猫,再说她也没有听墙根这个爱好。

        自从醒过来,苏玉兰吃了三顿玉米碴子粥和硬窝头了,今天中午这一顿总算是吃了顿饱饭,肉炖的腻乎乎的,要搁上一世,苏玉兰是吃不下去的。

        现在嘛,不仅吃了,吃着还挺香的,她这肚子真是太缺油水了。不只是她,这年头谁不缺油水,就连家里的45岁的小孩子敞开了吃,一大碗面条也能吃个顶朝天。

        只是没多大一会儿,那间房就传来老公公拍桌子的声音“不行......不能送......”一会儿声音又低了下去,苏玉兰也就再没听到什么了。

        谁也没注意到,此时窗户跟下还蹲着一个小身影。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00: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