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YB】重生八十年代小女当家》-第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军营?”上一世她在这住了一个月,也没听说有军营

        “建成没几年,你不经常出门不知道很正常,挨着山林,人也不多,驻地还很简陋呢”

        “…。哦”

        林宛今天本来要回家的,所以今天就没准备东西。

        三人商量了下,妈妈准备过来帮林宛的忙,哥哥前几天在她们镇子上跟着阿志哥干扛木头的活儿,一个月六块钱。

        哥哥不想干了一半就不干了,老板黑心,一个月少一天都能扣你五毛钱。好歹也有六块钱呢,怎么着也得坚持干完。家里舅舅一家还担心着林宛呢,林应辉还要回去和家里报个平安。

        “哥,今年大学我不想上”林宛看着还不到一个月,哥哥本来消瘦的身子更加消瘦了,她知道,哥哥为了这个家,也很努力,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有什么苦,都是自己咽到肚子里,在苦在难也从来不会告诉她和妈妈。

        “为什么?你不是一直想去上大学吗?是不是因为生活费的事?哥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干活的。听说大学可以申请助学金,我…”

        “…。哥,这次大学我报的设计专业,这几天我想好了,学设计不靠谱,设计需要天赋,也需要时间,还很费钱。其实我对这个专业并不那么热衷,当初报专业的时候,觉得以后拿着笔坐办公室写写画画,挺高人一等的。现在想想,一点儿也不切实际,我想好了,复习个一年,我准备学金融。和哥一样,考个金融大学,我和妈在家一边做着买卖,一边学习。等咱们条件好了,我一准儿的要考个好大学。”

        “小妹,你可想好了?哥是男的,有力气,就算是高中毕业,在外面找工作也好找。哥其实…”

        “哥,我说的都是真的,我想了好长时间,现在上大学的年纪都比我大,我复习个一年在上也不算晚,哥哥尽管好好学,妹妹以后还需要你教呢。”林宛给了林应辉一个轻松的笑容。

        她不想去上学,主要的原因是不想遇到李亮,有了一世的记忆,该学的都学的差不多了,也就是个文凭而已,在过个几年,就流行上夜校,她随便上个夜校拿个文凭就行了。

        “…好,哥哥会的”林应辉一时间红了眼,上前搂着林宛,哽咽不已“谢谢你,小妹”

        林宛拍了拍哥哥的背,给了他一个爽朗的笑。

        一旁的梁红梅看着儿子女儿这么懂事,高兴的落了泪

        林宛给了林应辉几张粮票,嘱咐他不要饿肚子。送走林应辉后,林宛带着妈妈在附近转了转,走到西面的街口,抬头,果然不远处隐约的有几排瓦房和二三层的小楼和一个很大的围墙。

      ¡¡¡¡Õâ¸öµØ·½Ç°²»×Å´åºó²»×ŵàµÄ£¬ÔõôÔÚÕâÀïפÔú¸ö¾üÓª£¿

        有了妈妈在,林宛轻松许多,晚上自己和好面,炕好十几个烙馍。第二天一早的菜都是妈妈做的。

        她的爸爸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出去当了兵,后来就在也没了音讯。

        爸爸是很早一批的共青团员,那个时候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爸爸就是从城市最早一批来的知识青年共青团员,从十五六岁来到了他们村子,听妈妈说,当年爸爸身高一米八零个头,凹深的双眼,皮肤白皙,身材颀长,每天沉着脸就知道干活,和其他来的知情不太合群,就算这样,也迷煞了不少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

        那一年是1960年,那时候时候从城里来的还不叫知青,都是共青团员或知识青年,到后来几年才有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口号。

        下乡是大势所趋,据说一是为了战备疏散,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力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扎根到了农村。大部分知识分子在经历了繁忙劳累的农村体力劳动后,最初的热情逐渐被浇灭,他们渐渐有了返城的想法。

      第七章 那些年

        返城的途径很少,得出身好,表现好,还得有村里的推荐,最后经过组织的批准才能回城;要不就是有关系走后门的。当时他们那一批同时下乡的知识分子中,凡是有关系有门路的,有的办了病返回城,有的招工回城,还有出去当兵的,剩下的就是那些家里没能耐的了,他们虽然没有关系,但也阻止不了他们想回城的心。

        可爸爸是个例外,听妈妈说,爸爸家里没什么人了,爸爸对妈妈说他在哪儿都一样。反正都是孤孤单单一个人。

        爸爸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又和别的知识分子不合群,大部分时间都是独来独往的。

        有一次爸爸干活干的晚,遇上了大暴雨。淋了一身的雨后,第二天就发起了烧。

        当时正好和妈妈分一个组干活。没干一会儿人就昏了过去。他们一起的知青用架子车拉着他去了卫生所。

        随后的几天,妈妈背着外公外婆偷偷的给爸爸藏些吃的,帮他洗洗衣服。

        妈妈就那样整天的在爸爸眼前晃来晃去,晃着晃着就晃到了爸爸眼里。

        外公外婆就妈妈一个女儿,也没个儿子,他们见着爸爸一个知青,家里又没什么人,来了这几年,也没见上面有召回的动静,【创建和谐家园】不离十就要在农村扎根了,如果娶了妈妈,和上门女婿差不多。

        老两口也乐意这门婚事。那年,爸爸二十,妈妈十八的时候,两人简单的办了个婚礼。

        他们家里有了爸爸后,外公的腰板儿直了许多,村里没人敢小看他们家。爸妈婚后不到一年,就有了哥哥。妈妈说那段时日是她和爸爸最快乐的时候。

        在哥哥两岁的时候,我出生了。那个时候想发家致富,也没那个条件,那两年文化大革命闹的正凶。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整天红卫兵们批斗完这个批那个,闹的人心慌慌,人心变了个样,不过有爸爸这个大队的组长在,他们家倒是没人敢动,过了正盛的风头,爸爸每天拼命干活,一个人挣的公分抵得上三个人的,为的就是想让他们和妈妈吃的好一些。

        爸爸一直有个梦想,想去当兵。在她三岁的时候,看着她和哥哥都大了,当兵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这些年不太平,当兵弄不好就等于去送死,可这个年代,你不去当兵啥时候能出头,当了兵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挣个好前途,她的男人不该在这个小山村里被埋没。思来想去,妈妈终是下了决心,鼓励爸爸去当兵。

        正好那个时候村里有名额。外公给大队里的支书送了两瓶的好酒,还有五尺布的布票。

        支书把当兵推荐的名额给了爸爸。因为外公给支书送礼,没给村长送,这事儿就被村长惦记上了。后来爸爸走了以后,村长没少为难他们家。

        全家人欢欢喜喜的把爸爸送上了招兵的车后,没过半个月,就收到了爸爸的来信。

        外公外婆心里的那点儿担忧也放下了。

        当初送爸爸去当兵的时候,村里的人不少说外公不要让爸爸出去的话。说爸爸毕竟不是这里的人。万一走了被外面的世界迷花了眼不回来怎么办。

        没想到的是,这事儿还真背他们说中了,爸爸没多久,果然没了信儿,村里人没少因为爸爸的事儿调侃外公。后来有了叶青她妈妈的事儿以后,村里人更是把妈妈和叶青她妈拿出来对比笑话。经常在后面指指点点

        叶青她妈的事儿,她也从村里大概听说些。

        他爸爸走了没两年,城里一大批一大批的知识青年又开始往农村插队,大部分都是自愿来的,刚开始还干劲儿十足,到后来就疲乏了,感觉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前途就这样遥遥无期的浪费在了农村里。于是这些知青们就开始想着办法回城。这些年村里人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知青一个个的返城,用尽了手段。

        就说叶青她妈吧。知青里有一个z州来的吴国栋

        吴国栋的父母就是钢铁厂的普通工人,靠家里关系返城那是不可能。

        恰好这时,上面组织通过做工作,促使大专院校招生政策有了一些变化,可以从基层招收大学生,这些知青们就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当时的名额很紧张,这次也就招一两个人。

        政治形势比较复杂的,未来招生政策很可能会有反复,所以这一年招生招生很难得。如果哪天说不招生了,没走的人也许这辈子就走不成了。

        所以,他把主意就打到村支书的女儿邱兰花的身上。他想着,要是得了邱兰花的芳心,让邱兰花在村支书面前说说好话,他再使点劲,说不定就能早点回城了。

      第八章 挣钱

        叶青的妈妈那时也是村里最美的一枝花,长相好,出身好,家里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她是老小,一家人都宠着她,这就造成了她单纯热情的性子,人家要是对她好点,她恨不能掏出心窝子给人家。就因为她这脾气,被邱兰花给坑惨了。

        吴国栋开始有意识偷偷摸摸的接近叶青的妈妈。

        在那个年代,男女关系是大忌,没人敢明目张胆地谈恋爱,稍有不慎,就会传出不好的流言。

        当时她爸爸和妈妈也是外公看出了妈妈的想法,快刀斩乱麻的找了村里的媒婆,帮着爸爸妈妈相看了下。

        因为爸爸也中意妈妈,所以两人就先订下了亲,订了亲,两人就算没有结婚,正常走动还是可以的。

        向吴国栋当然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他就是要让人知道他在和邱兰花来往。

        这时间一长,单纯的邱兰花就被吴国栋一系列的糖衣炮弹给俘虏了。于是,吴国栋就和邱兰花提出了他想回城的想法,他给邱兰花开了许多“空头支票”,说城市怎么怎么好。说的邱兰花心里澎湃,一心向往。

        邱支书在知道了自家女儿和吴国栋好以后,坚决不同意女儿和吴国栋好。邱支书曾经也是帮助红军打过鬼子送过情报的人,再加上几十年的阅历,那吴国栋在他眼里,一看就不是个靠得住的人。

        在邱兰花和邱爸提出帮吴国栋办返城事宜后,邱爸恼了,吴国栋勾引他家姑娘不说,竟然还耍心眼,邱爸也是个老命干部,脾性有点顽固,性格耿直,给女儿下了禁令,还拿她妈妈的例子给叶青她妈讲了一通经典案例,最后坚决不许她和那个吴国栋再来往。

        邱爸是为了女儿好,可他用的方式不对,太直截了当了,太霸道了,让青春年华陷入爱河的邱兰花接受不了,这才导致了她后面经历那一系列的痛苦。

        邱兰花正在花样年华,处于叛逆期,对所有反对他们的人或事都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当她听到邱爸反对她和吴国栋交往以后,表面上是听从了他爸的话,背地里却偷偷和吴国栋来往。在邱兰花眼里,爱情是神圣的,容不得他人说出侮辱或者不认同的话。她眼里的吴国栋彬彬有礼,有学识,有才气,长相也出色,是不可多得的良人。

        所以,两人经常偷偷去山里幽会,吴国栋拿着口琴吹奏,对邱兰花倾诉着他的美好爱情。

        邱兰花就这样沦陷在了吴国栋构造的美好的爱情美景中。

        后来,吴国栋见邱支书迟迟不提他回城的事儿,心里着急了。他实在不想这样天天扛着锄头下地、挖粪坑,他会发疯,会精神崩溃。他受不了,看到一旁拿爱慕眼光看着他的邱兰花,吴国栋心绪翻涌,在一个旁晚直接在野地里睡了邱兰花

        东窗事发,邱爸震怒了,但也没办法。邱爸为了女儿的声誉,找来吴国栋商量了一下,直接给两人办了婚礼。邱爸在村里为两人办了几桌酒席。

        等后来吴国栋的返程办好后,蹬上返程的车,就在也没了消息。

        因为当时婚礼办的仓促,根本没来得及办结婚证。

        邱爸见吴国栋迟迟没有消息,就托人打听了下吴国栋的消息,谁知消息还没打听到,上面的人就下来了,说邱爸假公济私,利用公职便利逼迫知青吴国栋娶自己的女儿。一道查办打的邱家晴天霹雳。

        邱爸的支书也算做到头了,邱爸也只能气得在家大骂吴国栋一顿,邱大哥嚷嚷着要去z州找吴国栋算账,却被邱兰花拦下了。她觉得吴国栋的心已经不在这里,只拿她当回城的工具,就算哥哥为她出头又能怎么样,花钱大老远的去了,只能生气惹麻烦,去了又能怎样,打他一顿解气,不值得。这到了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要是大哥在出了什么事情,那她就真成了邱家的罪人了。

        邱爸气的把家里的茶碗都摔了,还恨铁不成钢地教训了女儿,整个邱家处于低压状态。

        邱妈心疼女儿,提议道:“既然都这样了,支书不当就不当吧,女儿好好的就行。日子总要过下去,有合适的再给孩子找一个吧”

        邱兰花的事,村里人都知道,不少人同情邱兰花的,也有在背后说闲话指指点点的。

        这件事儿让外公外婆想到了她的爸爸,当时他们也想着爸爸会不会情的丢下孩子们走了。

        那个时候林宛才三岁而已。妈妈心里也有些担忧,晚上经常爸爸搂的紧紧的,生怕一不留神爸爸也走了。

        相对梁家人的担忧,爸爸淡然的笑了笑,安抚着他们道“我林国之这辈子不管去哪儿,都不会抛弃红梅和孩子的。”

        其实爸爸和妈妈刚结婚的时候,有一次返城的机会,最后爸爸连应都没应,把名额给了同他一起来的一个姑娘。

        那姑娘也是可怜,她家离这边挺远的,一个人背井离乡没什么亲人的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是不容易。

        她不知道妈妈现在心底爸爸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但是她知道妈妈是不恨爸爸的。

        当初爸爸走的时候,让妈妈在家好好照顾孩子,说他一定会回来的。

        可收了爸爸一封信以后,就在也没有回音了。妈妈这一等等了一年。在也没有爸爸的一封信儿过来。

        妈妈很担心远行的爸爸,就将她和哥哥交给了外婆,自己和外公一起揣着家里几年的存款十几块钱,去了当初来信儿上面的地址,几经辗转,到了军区,一打听,人家说没这个兵。

        当时妈妈和外公傻眼了。他们家送爸爸当兵的时候,村里人就说不靠谱,他们不相信。

        妈妈一路沉默不语,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家里。

        外婆一听,气的坐在家里把爸爸骂了好几天。

        外公和外婆看着女儿整天不怪不怨,默不作声的样子,他们心里也跟着难受。知道女儿要强,心里在苦也从不跟他们说一句。起初也想着再给女儿在找一家。

        可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不好找人家。

        再有,女儿也不愿意嫁。

        就这样妈妈一个人带着她和哥哥每日每夜的挣工分养活他们。

      第九章 开张

        家里没势,又是个被丈夫抛弃的漂亮女人,总会遇到一些不轨的人。有一次,她和哥哥亲眼目睹了村长想对她妈妈不轨。

        幸好她外公及时赶了过来。

        最后村长吃了个闷亏,可没过多久,村长说外公偷东西,拉着外公批斗了还几次。被关了好几次牛棚。

        外公年纪大,受不住折腾,没一年也就病倒走了。她姥姥本来体弱多病,在加上闹饥荒,姥姥生生的被饿死了。

        家里就剩下他们孤儿寡母的。靠着妈妈一个人的公分,日子过的紧巴巴的,还经常被人指指点点

        离了村子,再也不用听一些人闲也碎语,梁红梅心情好了许多

        “妈,你坐在一边收钱就行,这些我一个人能做”梁红梅闲不下来,在一旁着急

        “妈干了一辈子,还真有些适应不了。”梁红梅在摊前踌躇了半天,就看着林宛一会儿就卖出去了几张饼子。

        三毛两毛的收着,心里乐呵呵的踏实。

        几天下来,周边街上的商户们都知道他们家的鸡蛋饼好吃,不逢集的时候,也会偶尔买个尝尝

        “小宛,咱们只做这个太清闲了些,妈看着门口的门面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咱们也学着弄个小餐馆吧,卖多卖少总能挣几毛钱”梁红梅见着一天天的进账,也不在有起初的什么资本家的想法,总觉得赚钱踏实。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05: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