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YB】两小无嫌猜》-第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自此,桓晔得偿所愿很快就与裴知月定了亲,只待她从太学完成学业后成婚。

        桓允每回见到裴知月,他二人都会斗一斗气,跟垂髫小儿无甚差别。

        桓晔对自己未来太子妃的主动亲近很是受用,当下就肃了脸色对桓允道,“你若是自己学有所成对旁人偶尔说三道四我尚能理解,如若不然,就闭紧你的嘴巴。”

        桓允不仅没有闭嘴,反而继续叨叨,“道理是这样没错,可是阿兄你真的不担心吗?这丫头都在外舍学习了两年还没能升入内舍。所以阿兄你得了空就不要紧盯着弟弟了,还是指导指导我未来的嫂嫂吧!”

        桓晔搁下棋子,斜睨他一眼,转而把裴知月的课本拿过来,蹙眉轻声念道,“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作题写文,这不是前几日不是才同你讲过?”

        裴知月低垂了脑袋,手上抠着毛笔杆上刻字的凹陷,支支吾吾道,“不记得如何破题了。”

        “过来,我今日再讲一遍,下次若还是如此,就罚抄五十遍。”

        方才桓允过来的时候走得太急,突然觉得心口憋闷不畅快,又见桓晔不便听他说事,就自行去了湖边空置的一叶小舟上坐着垂钓。

        直至日头西落,余晖洒下来,湖面波光曳曳,一片金黄。

        小舟上放着的鱼竿是直钩,以至于桓允钓了半个时辰一条鱼的影子都没摸着。天色渐渐晚了,他回头去看亭中的桓晔二人,似是题目讲到了结尾,依稀能辩出裴知月如释重负的表情。

        于是,桓允就唤了內侍把小舟摇过去。

        “阿兄,现下可有时间听弟弟我说话了?”

        “此处光线不好,进殿内去写。”桓晔对裴知月说,转而又问桓允,“需要我帮何事?”

        桓允把图纸从胸口掏出来,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原由,“阿不想开书局的分店,可现在的经营状况不允许,弟弟就想着是否有什么法子改善书局的现状,就画了这么个图给阿兄看看是否可行。”

        博雅书局在卞梁的名声乍起,桓晔还是有所耳闻的,听桓允如是说,便把图纸接过来,“你想将书局一分为二,一面做卖书的营生,一面做茶室?”

        桓允四书五经学得不怎么样,绘画还是有几分天赋的,是以桓晔一看就知道了他想表达的意思。

        “是啊,京中的茶馆很多,可都是单独经营,如果我把茶馆和书局结合起来,既可以喝茶还能看书,世人又好风雅,茶香和墨香同品,岂不美哉?”

        桓晔笑道,“你整日不务正业,点子却不少。我认为可行还不算,要叶家表妹同意才可。”

        “阿不自然会同意的。”桓允道,“到时阿兄你可得借我几个能干的匠人将书局好生改造一番。”

        “没问题。”

        ......

        到了第二日上午,叶微雨正临窗习字,听得绿萝说叶南海已经梳洗用膳完毕,此时正前往去书房的路上,她本昨夜就打算同叶南海话话家常,可奈何其与友人同饮,酒兴正酣,归家时已是半夜了。

        当下叶微雨就搁下手中的狼毫,绿萝见状,赶紧将披帛给她搭在肩上,主仆二人这才提步出去。

        大周贵族多讲究府中园林的精致秀美,故而在打理时就参考了南方园林的特点,假山、活水、亭台楼榭合理安排,巧妙布置,力求园中处处都是景色。

        不辞院距离正院不远,穿过垂花门走过游廊再进入一道月洞方进入院中。

        叶南海的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不然,而是单独成栋的小楼,楼前有一汪池水,被匠人巧夺天工的手艺做了假山景观,沿着山石间的窄梯还可到山顶上小憩。

        小楼门梁上挂有一个匾额,上书“苦雨斋”三字,名出文学家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苦雨终风也解晴”句。

        叶微雨提裙信步而入。

        一楼是会客小厅,她沿着旋梯直上二楼,门口处有叶南海的长随侍立。

        “爹爹。”

      ¡¡¡¡Ò¶ÄϺ£Éí´©µÀÅÛ£¬·¢÷ÙÉÏËæÒâµÄô¢ÁËľô¢£¬Äê¹ýÈýѮȴÒò±£ÑøµÃÒË£¬Á³ÉÏË¿ºÁ²»¼ûËêÔµĺۼ£¡£

        当年他参加科考时,若论殿试成绩堪堪排上第四名。但嘉元帝认为他有潘安之貌,就御笔点其为探花郎。

        后来进士及第的士子打马游街御街之上时。城中年轻女子纷纷涌进街道两边的铺肆里,冲着叶南海满楼红袖招,亏得国朝没有“榜下捉婿”的习俗,否则定会引得百家哄抢。

        叶南海此时站在宽大的桌案前信笔而书,笔下如注,待得落下最后一笔收尾,他方才抬头看向叶微雨,笑道,“乖囡,快过来看爹爹的新作。”

        原本叶南海从前也是随齐朦唤叶微雨小名的,就是后来去了杭州被当地人感染了吴语便再未改口了。

        叶微雨依言,莲步轻移至桌案前,将叶南海的文章细细默读一番,文章的内容并不高深,不过就是闲情小记,半晌方道,“爹爹的文章以炉火纯青至极,女儿未有缪见。”

        国朝开国之初,就有当时的首辅又是大文学家孔璋再前朝“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行文习惯动手改进。

        在“古文运动”前,士人好写骈文,因其讲求对仗工整,声律协调,所以特别适用于章表奏册的宣读。但又因为骈文重对偶和用典,容易犯辞藻堆砌,意少词多的错误,于书写上多有不便。于是就有文学大家发动了文体改革运动,后来又借孔璋之手,使得骈文愈加文从字顺,本朝称此类文体为“四六文”,有“骈四俪六”之说。

        朝中于文学上颇有造诣的官员众多,但年轻一代以叶南海最为突出,诗词歌赋均信手拈来,又是作文好手,遑论散文,骈文都不在话下。尤其是“四六文”,得孔璋的影响最多,又加入自己的风格,简洁不失华丽,沉稳而又略带飘渺,用典流畅自然,鲜见雕琢的痕迹,凭借这些,叶南海已然成为当世大家,故而,便是叶微雨多有挑剔,对着叶南海的文章也是说不出什么来的,反而还有心求回去研读学习。

        叶南海闻言不甚赞同,指着一处道,“你看我在此处用了《文心雕龙.原道》中的句子,乍然觉得与文中上下所表现的情感无异,若是细细推敲就会发现,我本意在记生活中的些许小事,或许有许多哲理蕴含其中,但用这个句子就拔高了文章整体的立意,但实则我所写的东西却撑不起来。”

        “你年岁尚小,于作文还有很多需要精进之处,没有看出来也无妨。”

        叶微雨认同的点点头,“是女儿眼拙了。”

        片刻,她说起正事,“爹爹,你可还记得返回汴京之时,与我们同行的梅湘表姐?”

        “尚有几分印象,怎么?”叶南海提笔沉思,是否要将那句话删去还是另写一句,因此答得很是随意。

        “梅姐姐遭遇不幸,昨日到得府中,允我们收留她几日,女儿便自作主张的同意了。”

        “嗯。”叶南海不以为意道,“你心中有成算便好。”

        叶微雨就知道是这样,自娘亲去后,爹爹愈发寄情山水而不再愿意将心思过多的放在人事上了。

        “苦雨斋”的实际用处其实是个藏书楼,这里面的藏书颇丰,千年前的竹简,数百年前的文学巨著的孤拓本,甚至部分古籍的原本皆有。

        叶微雨自书架上选了一本毛氏所注的《诗经》拿在手里,突然想起一事觉得奇怪便问道,“爹爹,您回京多日,怎的还在家中未去户部上职?”

        叶南海本以为自家女儿对读书写字之外的事情都无甚兴趣,却不妨她还有心自己到任的琐事,拿笔的手顿住,片刻才道,“老师惜我一路舟车劳顿,特嘱咐可好生休息几日再去衙门上职。”

        现任的户部尚书张在仁是叶南海昔日在太学时读书时的主讲博士,师生二人感情甚笃。故叶南海到老师府中拜访时就说,“学生离家太久,对汴京风物已感陌生,故而求老师多宽限些时日让学生好生体验城中景色再到衙门当职,不知老师允否?”

        当然,实话是不可能告诉叶微雨的。

      ¡¡¡¡¡î¡¢Ê°·¡

        太学开学这日,飘着靡靡细雨,雨丝润物无声在空中结成了蒙蒙的雨雾,景物都变得不真切起来。

      ¡¡¡¡Ò¶Î¢Óê½Å²ÈľåìСÐĵÄÂõ×Ų½×Ó×ßÔÚÇ°Ãæ¡£Á÷Ô³Å×ÅÓÍֽɡ£¬±ÛÉÏ¿æ×ÅËýµÄÊé´ü½ô¸úÆäºó¡£

        齐殊元人小腿短,步子不大,由绿萝拉着落后几步走的不甚顺畅。

        待到得门房,叶微雨停步回身看过去,缓声道,“地上落满青苔,仔细脚下。”

        齐殊元前两日已经进了蒙学馆读书,眼下尚还有些不适应。若是晴天还好,可是就连雨天都要去上课,他一早起来心情很是郁郁,小嘴一直撇着,可碍于叶微雨的威严都没敢说出心里的想法。

        现下地湿路滑终是忍不住,他的两只大眼睛包着一泡亮晶晶的眼泪,哇哇大声道,“阿姐!天上下雨,路又好难走,阿元不想去学馆!”

        早膳有他喜欢的玫瑰馅儿浮圆子,齐殊元都兴致寥寥只用了两颗,不经意地看向屋外雨幕时,还学着大人长吁短叹,心事重重的模样,叶微雨又怎会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只是不去上学是断然不可能的,因为下雨就想告假不去学习也是万万不能的。

        在齐殊元上蒙学前,叶南海给他领了个年龄只有七、八岁却能识文断字的小书童回来。许是在乡下长大,又时常做农活的缘故,手上有点力气,听闻小公子不愿意淌着雨水走路,笏生便说,“我有力气,可以背着你走。”

        叶微雨摇头,“让他自己走吧,不过是不想上课找的借口而已。”

        被阿姐一眼识破心里拨的小算盘,齐殊元立即就耷拉了脑袋,嘴巴撅的可以挂上一把油壶,而且他心里实在太难过了,一边走,眼泪珠子一边大颗大颗的往下掉,小模样别提有多可怜。

        太学外舍的学舍同齐殊元就读的蒙学馆在一条道儿上,所以两人就乘坐同一辆马车去上学。

        叶家的马车讲究却不铺张,以青黑色为主,低调又内敛。

        赶车的是世代都在叶家为仆的家仆,陈叔。

        他一把将齐殊元抱上去,预备等姑娘上车后就立即打马启程。学舍外的巷子很窄,只能同时过两辆马车,若是走得晚了,又是雨天,恐怕会被堵在巷口不得进出也未可知。

        马车“嗒嗒”的走出浣花巷,正要转弯,却被自皇城方向来的带有东宫标识的马车给拦住了去路。

        陈叔自觉拉缰让路,却不想那车不仅没走,还从车厢里钻出一个清秀内侍,宝禄。

        宝禄回身再度掀开车帘,桓允才半探着身子出来冲叶家的马车招呼,“阿不,你在里面吗?”

        陈叔初初以为是东宫太子出行,没想到却是这么一个活祖宗,当下就要行大礼,桓允虚摆了一下手就不再搭理,而是继续隔着车窗对叶微雨说话,“阿不,你倒是说句话呀!”

        “找我何事?”叶微雨以为他有急事,否则断不会雨天出宫,可听闻他的语气又不像,转而素手轻掀车窗帘子,对上他如玉的脸问道,“春寒料峭的,你随意外出就不怕着了风?”

        几年没见,她却是晓得的,他如今的身子比当年在蜀中时不知好了多少,可见他仍药石不断,想必还得处处小心才是。

        “不过一点毛毛细雨而已。”他意气洋洋的扯了扯肩上镶毛边的狐皮斗篷,道,“我可不是无事瞎逛,而是从今日起我便同你一样,都是太学生了。”

        国朝初年,皇室子弟除宗亲入国子监学习外,皆在宫中设学堂,由名师单独授业,并不与一般贵胄或平头百姓一同进学,后来逐渐不设此限,但为以示差别,仍沿袭旧例。所以开国至今150年,还从未有皇子进过太学读书的。

        因而叶微雨听到的第一反应就觉得他在说笑。姑且不论桓允是言出必行的人,就说他每日奔波皇城和太学之间多有劳累,于他的身体休养诸多不利,仅凭这一点,太子都不会同意他任性妄为。

        见她满脸怀疑,桓允好脾气的解释,“我说的自然是真的,否则阿兄也不会拨人护送我了。”

        他的马车后面,还有十二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宫羽卫严阵以待。

        九皇子羸弱,早年又走失民间,嘉元帝恐其寿数不长,又意在护其周全,便违制特设12亲卫随侍左右,由太子手下的卫队长管理。

        他又继续催促,“阿不,我的马车宽敞,你到我这儿来。”

        因太学有规定,不住宿的学生不可带仆从进学舍侍奉,但是侍女家仆在学舍外等候总是允许的,所以叶微雨就只带了流月一人,只是她照顾稚龄小童不如绿萝周到,笏生自己都还是小孩子需要人照顾,叶微雨自然不可能将齐姝元丢下,当下她便催促陈叔道,“不了,快走吧,否则该误了时辰。”

        桓允不允,“你那马车比我父皇养鸟的笼子大不了多少,坐在里面多憋屈,我特意绕了远路过来接你,你竟不愿意领情?”

        见她仍安然不动,还有撒手欲走的趋势,只得泄气道,“也好,那本殿下就将就将就去你那鸟笼子般大小的马车里挤一挤了。可我近日觉得心口疼,时常还伴有呼吸不顺畅的症状,就是不知在人多的地方会不会受得住…”

        这一招以退为进很是有用,果不其然叶微雨淡然的神色动了动,道,“我过去,阿元同我一道。”

        因着桓允的授业恩师同样也是太学祭酒陈均道听闻其欲入太学求学,便如桓晔所料对嘉元帝进“谗言”道,“便是微臣徇私允了九皇子不必通过入学考核顺利进入太学,可周遭满腹经纶者众,怕是以他所学定会跟不上旁人的进度,只怕到时候让圣上,让太子颜面难存…”

        嘉元帝对陈均道的话深以为然,于是在学业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桓允被他的父皇勒令且派人时刻紧盯着临时抱佛脚数日才得以解脱。

        在这期间,他连叶微雨的头发丝儿都没见到,想念得紧,有很多话想跟她说,自然就不愿意齐殊元这个小拖油瓶也在场。可若是他不同意,阿不就不会过来了,当下他勉为其难道,“好吧,本殿下大度,就让这眼泪鼻涕泡都还挂在脸上的无齿小儿享受一回皇家待遇。”

        ......

        外舍学舍距离皇城很近,就设在大内背后偏北的位置,与开宝寺相邻,远离市井喧嚣,每日伴着晨钟暮鼓上课下学,环境甚是清幽。

        待到得学舍附近时,雨已经停了。

        还未靠近巷子口,就已经远远见到装潢不一,且带了各家家族徽记的马车排队停放。虽说桓允未设皇子仪仗出行,但有十二亲卫开道已别无二致。

        他们一路畅通无阻行至学舍大门方才停下。

        外舍每年只招生员200,四品以上官员的适龄子女可免试入学。余下名额则由太学出题试士,择优录取。可不知从哪朝起,有世家子弟不愿走此捷径,而意在与他人同场竞技通过入学考核取得就读资格。再一再二再三,后世之人争相效仿,也就导致了普通人家的子弟入学名额大大缩减。

        举目看去,周围多是送学子入学的各家亲眷和仆从。开封府下辖县乡考取太学生员资格,只身背着被褥用具前来报道的寒门学子的身影却是寥寥。

        皇家亲临太学多是去上舍,还从未有过皇子仪仗驾临外舍的情景。而且汴梁城中百姓多听闻九皇子有十二亲卫,却甚少亲眼所见,故而当下便驻足一探究竟。

        桓允下车后,早有学官整衣戴冠垂首相迎,他意兴阑珊的挥退众人而后回身等叶微雨下来。

        此前在入学考核中,叶微雨就已经以榜首之姿的身份被录取。

        在大门处设桌做学生身份辑录的学官一见她的名字便赞到,“有乃父之风。”

        当年叶南海也是叱咤太学成绩榜榜首五年,若不是他春闱时得了风寒,状元的称号花落谁家就不一定了。

        做好学籍登录,叶微雨和桓允便踏过门槛入内去找自己分配到的斋舍。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08: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