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馒头的话,按照姜烟的说法,那也得四五锅,也就是说蒸了这些,一直到出了正月里都不需要为主食担心了。
姜瑜的印象里,她小时候父母从来不会准备这些,一般都是过年在家里准备一大桌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至于明天甚至是正月里吃什么,也只是寻常,根本就没有蒸馒头这一说。
当然,或许越是农村就越注重这些习俗,在她看来是好事。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经过漫长的发展,有数不尽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人的生活都是越来越简单化,将老祖宗的习俗当做糟粕或者封建遗留等一点点的抛弃掉,她觉得很可惜。
人可以不信鬼神,可不能不存在敬畏之心,这是她的想法。
来到这里,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年味,这就是值得的。
过年的包子和馒头,依旧是小麦粉和玉米粉掺杂的,不然家里的粮食根本就不够。
而且因为准备的数量够多,小麦粉的比例调制的很低。
“包子,大包子,二姐,我要吃大包子。”临近午饭的时候,姜川从外面跑进来,他已经将院子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了,就连猪圈和鸡窝里,也一点点的将里面的堆积粪给铲干净,留着明年开春的时候再抓小猪仔。
姜瑜此时刚把一锅包子出锅,包子皮是偏黄色的,几乎看不出多少白面,可因为姜瑜比例掌握的好,包子皮并不会散开。
给他手里塞了一个包子,笑道:“小吃货,先给你一个,待会儿吃饭的时候再吃。”
“知道了……”姜川张嘴咬下去,以往家里吃包子,里面都是菜,这次里面可是有大肥肉,一口就咬到了一块,肉质在嘴里迸溅开,美的小家伙手舞足蹈,一看就知道很好吃。
姜瑜很高兴,这小家伙的表情,就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原本他们家里就剩下姐弟三人,一锅包子,顶多两锅就够了,不过今年想着还要给五位老师送些过去,所以就多蒸了一锅。
贺勋送来的那一箱猪肉,足够几十斤,肥肉就差不多有七八斤,这次她蒸包子用了两斤,余下的都放在外面冻着慢慢吃。
两斤肥肉,足以让常年不沾油腥的人过过瘾了。
下午的那锅包子出锅,姜瑜就让姜烟帮忙给送到了茅屋那边,她还要在家里准备一下,明天继续忙活。
今晚先把红薯给蒸出来,明天下午想要炸两锅酥果子。
这边的酥果子不是一种甜点,而是用小麦粉和蒸熟的红薯在一起和成面团,然后做成各种形状在油锅里炸熟的,里面会加入鸡蛋和白糖,味道特别好,刚炸出来是紫红色的,咬一口外酥里嫩,香甜诱人,放凉后吃起来口感也很好,重新加热后再吃,口感黏糯,甜入心坎里。
当然并非谁家都会做,毕竟里面的材料不少,不是谁都舍得放那么多贵重东西的。
今年家里的母鸡下的蛋不少,再加上贺勋时不时的来送点东西,因此鸡蛋几乎没有卖,而是留在家里他们三人吃了。
在一天天的忙碌中,年三十在一场寂静的落雪中来临。
清晨,姜瑜睁开眼,看了看窗户,已经有光透进来了,撩开窗帘,外面雪白的景象映入眼帘,也不知道何时开始下的,外面庭院里,以及远处的房屋都被笼罩在一片白雪中。
大概听到声响,姜烟也睁开惺忪的眼眸,揉了揉眼睛,“醒了?”
“嗯,姐,外面下雪了。”姜瑜放下窗帘,抓起被子中间的衣服开始穿戴。
如今没有全球变暖,北方的农村格外的寒冷,家里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只能靠着每日里做饭时烧的暖炕来度过漫漫冬夜,可火炕也无法保证能温暖一整夜,毕竟如今柴草也要算计着用,到了早上被窝里几乎剩不下多少热气。
而都知道,冬天早上起床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首先冷冰冰的衣服就让人望而却步。
因此他们家里都是盖着两张被子,衣服会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放到被子中间,早上起来也不至于凉的人发抖。
姜瑜起床姜烟自然也不会继续睡,今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她们姐妹俩早上起来就要开始忙碌,倒是姜川今天估计要跑出去和村子里的小伙伴玩耍。
穿戴好衣服,姜瑜来到弟弟房间,推开一条缝隙后,探头进去,就看到小家伙已经醒了,等着眼睛看着她。
“二姐又来偷看。”姜川笑嘻嘻的说道。
“还不起?”姜瑜被他俏皮的小模样逗乐。
“不起,想睡懒觉。”姜川摇摇脑袋,“二姐,被窝快凉了。”语气委屈巴巴的。
姜瑜也知道起床有多困难,再说今天也不会有人来串门,晚点起也没关系。
“那继续躺着吧,待会儿二姐就给你烧烧炕,早上不吃了?”
“我等中午吃好的。”这几天姜川没少围着锅台转悠,姜瑜做了什么,他保证是第一个尝到,可算是过足了瘾。
------题外话------
家有暖气的我,一冬天几乎都是穿着加绒的睡衣在家里晃荡。不出门,绝对不收拾自己,另类的懒。
¡¡¡¡¡î¡¢µÚ037Õ£ºËÍÎÂů
早饭是在小土灶里做的,这个小土灶有一截不到五十公分的烟筒,连接着姜川那个房间的土炕。
说是土灶,其实就是用黏土垒砌的类似于煤炉的小灶,平时几乎不用,冬天的时候会给姜川烧炕,不然就算是那小家伙身体火力再旺盛,寒冬夜里睡凉被窝那也够受的。
她曾经听父母说起过年轻时候的事情,他们刚结婚那会儿,楼房里只有一台空调,还是放在客厅里,卧室什么都没有,冬天的晚上特别冷,夫妻俩就只能灌上热水袋抱着睡。
最开始还好说,可一直到陆妈妈怀上了她,陆爸爸心疼媳妇,直接去外面买了七八个热水袋,回来灌上热水,放在陆妈妈身边,冬天的晚上通常会起来两次,半夜和凌晨三四点钟再灌一次,听得她很是好笑。
既然冷的话,干脆在客厅里睡觉就好了,空调全天开着。
可就算家里条件不错,有些地方该省的还是要节省,比如电费。
不过在她出生后的那年冬天,帝都那边就全部更换上了暖气片。
姜川躺在被窝里,没多久察觉到被窝里再次一点点的暖和起来,美的小家伙不要不要的,不大会儿就闭上眼,迷迷糊糊的睡过去了。
“又偷懒了?”姜烟在饭桌上没看到弟弟,笑着问道。
“反正今天也没他的事儿,想睡就睡呗,待会儿大姐去给周婆婆和老师那边送年货?”中午都是炒菜的,年三十这天中午的饭菜,是公社所有人家一年里最丰盛的,但凡是家里养鸡的,今天中午这顿饭必然是要杀一只鸡,母鸡自然舍不得,杀的是公鸡。
在河西公社,一般家里都会养最少一只公鸡,这只公鸡不是养肥宰杀的,而是种鸡。
他们家里的鸡仔都是自家老母鸡孵出来的,有时候是四五只,有时候是七八只。
“行,你现在家里忙活,我回来再帮你。”姜烟点点头。
早饭后,姐妹俩来到厨房,姜烟先把准备好的一个竹篮递给大姐,“这里面是一块肥肉,一盒大白兔奶糖,一盒油酥,我还放了六个酥果子,半只鸡,给周婆婆行吗?”
“这些就行,每样都很扎实,那我先去了。”
“好,大姐路上慢点。”姜瑜取来一个斗笠递给她,外面还下着雪呢。
他们家门口的雪,早上已经被姜烟给清扫了,而路上的积雪也被早起的人踩出了一条路。
姜烟踏着泥泞的村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公社西北方向去了。
路上有在门口清扫积雪的村民看到姜烟,都热情的和她打招呼,知道她今天是去给周婆婆送年礼,也知道去年夏天那个老寡妇在河边救过姜川。
瞧着那沉甸甸的竹篮,想必里面装了不少的东西,就是不知道有什么。
也有没眼色的会开口问问,姜烟也只说是一点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别人也不会上前来扒拉着看。
周婆婆住在村子西北角,这里比较靠近公社边缘了,房屋坐落的比较稀疏,可也有二三十户人家。
À´µ½Ãſڣ¬¾Í¿´µ½Í¥ÔºÀïÒ»¸öСÀÏ̫̫ÕýØþÙÍ×ÅÑü£¬ÂýÓÆÓÆµÄ²ù×ÅÔºÖеĻýÑ©¡£
“周婆婆!”她进门,将篮子放在一边,“我帮您吧。”
老太太见状,就知道这小姑娘是来送年礼的,脸上露出一点略显僵硬的笑容。
“大妮来了,别帮我,老婆子还没那么不中用,你搬着凳子坐吧。”老人家搁下手里的铁锨,拉着姜烟的手往屋里走,姜烟拎起脚边的竹篮,跟着老人家进了屋。
人上了年纪,一般会有一种味道,称之为老年臭,可周婆婆的屋子里却收拾的很干净,闻不到那种让年轻人无法接受的老年味道。
虽说房屋看着破旧,至少能挡风遮雨,厨房灶膛里塞着木柴,屋子里暖融融的。
土炕一边放着一张陈旧的矮木桌,平时老人家就坐在这里吃饭,也在这里做点针线活儿。
“周婆婆,我给你带了几样年货!”她将带来的东西一一取出来,看的周婆婆露出一些惊讶的神色。
不说那漂亮的铁盒子,就是肥肉和半只鸡,这也不是谁家过年都能吃得上的。
“这是奶糖,您闲着的时候可以含一颗,奶味可足了。”将那精致的铁盒子塞到老人家手里,见她推回来,姜烟笑道:“收下吧,这也不是我们买的,是我爷爷的战友家的孙子来探望的时候,捎带过来的,家里还有呢。”
“这肉和油酥也是,您牙口不好,油酥可以泡在热水里,比玉米糊糊好吃多了。”
姜烟一样样的说给老人家听,周婆婆到最后并未拒绝,眼眶倒是热乎起来。
去年她不过就是举手之劳,当时姜翰夫妇已经给了她不少东西,去年过年姜翰夫妻俩没了,他们仨在家里守着并未出门,今年又过来送东西,她心里也过意不去。
可作为快入土的人了,也明白若是不收的话,这孩子心里必然会不好受。
她也就不和姜烟这孩子推来推去的客套了。
周婆婆年轻的时候丧夫,后来丧子,如今只余下一个女儿,可是有等于没有。
按照年纪来算,若是那个女儿还活着,现在她的外孙也得有个二十岁了。
如今这把年纪,周婆婆已经很久不会去想那个远嫁南方的女儿了,一个人也挺好的。
在这里陪着老人家聊了会儿天,姜烟就挎着空篮子离开了,回去后还得往茅屋那边送年礼,之后还要帮着妹妹做饭,这一上午可是很忙碌的。
周婆婆站在门口目送姜烟离开,久久才返回屋内,将这孩子带来的东西一样样的放好,背影瘦小孤零。
茅屋那边送的比较多,毕竟是五位老人,太少了也不够分的。
对于姜家三个孩子时不时的送些好吃的,五位老人都一一记在心里,现在没有能力,不记着也没有别的方式来回馈对方。
临走的时候,姜烟还告诉他们,中午别做饭了,到时候会给他们送过来。
几位老人能说什么,当然是欢天喜地的等着呗。
他们倒是想自己做饭,可和姜瑜那小丫头的厨艺比起来,几个人合起伙来捣鼓的饭菜,比猪食好不了多少。
大过年的,他们也想吃一顿酣畅淋漓的饭菜。
------题外话------
大年初一,各位小仙女们新的一年,照旧美美哒。
¡¡¡¡¡î¡¢µÚ038Õ£º¿ÄÍ·ßµ°ÝµÄ׿×ÚÊÇÎÒÊÖдµÄ
今天中午的饭菜,姜瑜算了算,大概会有八个盘,她想了想后决定再加一道汤。
来到姜川的房间,姜瑜把小家伙给喊起来。
“小川,你去大伯家里换两斤豆腐回来!”村子里的姜大伯,是一个做豆腐的好手,以前吃公社食堂的时候,他就在后厨里专门做豆腐。
食堂关门后,姜大伯就在村子里上工,偶尔也会在家里做点豆腐,公社的人有时候会用豆子或者是鸡蛋钱等去他家里换豆腐吃,物美价廉且干净好吃。
此时已经上午快十点钟,姜川虽然舍不得离开暖乎乎的被窝,可既然二姐让他跑腿,他自然也不会继续赖床。
麻利的穿好衣服,从二姐手里接过一袋鸡蛋,拎着就出了门。
姜川别看只是个八岁的孩子,可办事很利索,一来一回速度很快,并未在路上耽搁。
若搁在一般调皮的孩子身上,估计等到了地方,手里的鸡蛋完好无损的没几个。
她之前如果不是穿到了姜瑜的身上,姜瑜本人都没有这个弟弟懂事。
“二姐,中午都有什么菜?”姜川凑上前来,期待的问道。
“有鸡有鱼还有肉,红烧肉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