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ML】穿成农家老太后》-第6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果然, 那些附庸风雅的所谓优雅高贵与香气质, 都是闲着没事干的人,才有精力讲究的排场,只会害人不浅。

        陪在一旁的梅管事不好说自家世子夫人,便笑着提起其他人。

        “要不是因为知道太尊夫人厉害, 先帝怎会将她钦定为监国太尊呢?老奴瞅着,安远伯夫妻对太尊夫人,那可真叫做一个言听计从, 发自内心的尊敬,比那许多亲生的孝顺多了。”

        柱国公夫人点头道。

        “是啊,听世子说的,外面有人在传,说新帝是因担心李家势大,与太尊起了隔阂,才会冷落李家,殊不知,这才是太尊高明之处。”

        “我比太尊年长近十岁,这辈子也算是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却无法做到她这一步,说到底,还是因为她的心性洒脱,而我,却看不开。”

        梅管事不赞成的回道。

        “这也是因为老夫人太过心慈,又太过重情重义,还要顾虑大局。”

        柱国公夫人苦笑着摇头道。

        “你错了,人家太尊夫人看待问题的眼光,考虑事情的心胸,可都远在我之上,我的眼里心里,只有柱国公府的兴衰荣辱。”

        “从太尊夫人还只是一个略有家资的农家妇人,就能想到开设南江书院,竭尽全力的兼济寒门子弟的善举上,就能看出她的大局,可远不止是自家的儿孙后辈。”

        说起这些,因为想到再过两日,大孙子就要启程前往定北军而生出的伤感与担忧,顿时消减不少。

        太尊夫人在关键时刻,亲生儿子说舍就舍,为了不让夫家那些人成为她的掣肘,甚至不惜请先帝为她与亡夫和离,彻底断了那些牵绊,这份心胸与果断,她为什么不能学一学。

        世子夫人文氏现在是心急如焚,可是她婆婆自从被她给气狠了后,应该是记恨上她了,再不像从前身体不适的时候,她想上赶着去侍疾,还会被给赶回来。

        现在则是从早到晚,都将她拘在对方的松鹤院中,让她帮着端茶倒水,时时侍候在一旁,要不是她亲眼看着婆婆有按照高太医的嘱咐,一日三顿的按时用药,她都忍不住怀疑,对方是不是借装病拘着她。

        可是一想到儿子马上就要进入军中,她却只能干看着,连哭都得一个人在私下里无声抹泪。

        生怕又让她婆婆看了心情不好,加重病情,更不敢说什么身体不适,在她婆婆病倒在床的情况下,她就算真病了,婆婆不发话,她依旧需要去侍疾。

        自从婆婆生病后,她白日里在松鹤院中侍疾,她丈夫晚上去交班,让她根本没有机会见到人,更何况她也不敢再提阻止儿子进入军中历练的事,生怕又将她婆婆气出个好歹。

        她婆婆这次生病,外人都知道是因为受到【创建和谐家园】,气急攻心所导致。

        或许有人会猜测,却因柱国公府上下的口风严,再加上她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有意对人透露,是他无意间说错了话,才会惹得祖母生气,才让她没有背上不孝不贤气病婆婆的恶名。

        若是再有下次,估计连她儿子都帮不了她,所以向来最是珍惜名声的文氏,是真的不敢再多说多做什么,更不敢在明面上哭闹着劝阻。

        直到徐景年将要起程,柱国公夫人也只是穿戴好衣服后,在内院接受大孙子的拜别之礼。

        “好好的去,好好的回,莫要堕了我们徐世一族男儿,世代英勇骁战的声誉。”

        跪在地上的徐景年,看着经过这场大‘病’后,精气神远不如从前的老祖母,哽咽着应下。

        “都怪孙儿不孝,才会让祖母如此为【创建和谐家园】心。”

        文氏一直哭着将儿子送到二门外,她以为儿子去的是镇南军,虽然心中极其不舍,倒是没有太多的担心,毕竟那边有自家人照顾。

        毕竟她并不知道,根据她婆婆与她丈夫商定的计划,为了掩人耳目,徐景年会在前往镇南军的途中,悄悄的隐姓埋名前往定北军,并不会一直跟着这队有府中将士护行的车队走。

        王修业特意在京城外的长亭中,等着为徐景年送行,他是知道对方不是要去镇南军,而是去定北军的知情人。

        “我后天也要去京郊大营了,说不定哪一天,我们还能有机会在军中重逢。”

        虽然听得出王修业是玩笑之言,徐景年还是不赞成的回道。

        “谨言,你的情况与我不同,不用背负家族的责任,完全可以好好走你的科举入仕之路,以你的情况,军中不适合你。”

        王修业的祖父与生父,都是很优秀的将才,可是他们都已经命丧沙场,如今王家的嫡长房承了爵,嫡出的王房掌了定北军。

        皇上对王家再怎么信重,也不可能会再次重用一个王家人,本就内斗严重的王家其他各房,不仅不会提携照顾他,也不会给他在军中崛起的机会。

        王修业不置可否的笑着回道。

        “你放心,我的事,我心里有数,你还是好好顾好自己吧,现在是新帝元年,那边肯定消停不了,你要好好保重,希望你能记住,在那陌生环境中虚心些,抛开京中的这一切,包括你的出身,你在书中学到的那些,彻彻底底的从头开始吧。”

        这是王修业对这位表兄兼好友的最大祝福与期望,徐景年已经跟他说过,柱国公夫人在被气晕的那天,曾指着世子夫人给出的两个选择。

        徐景年听到那话以后,还认为那只是他祖母实在被他母亲气得实在太狠后,才会口择言,他却从中听出了柱国公府的取舍,意识到徐景年的思想若不能得到转变,不能在接下来的历练中,取得根本性的纠正,对方接下来的处境肯定堪忧。

        虽然知道从柱国公府的大局出发,柱国公夫人与徐世子会产生这种打算,并没有错,可是从私人感情上讲,王修业实在不忍看到自己的好友受此打击,最后落得个蹉跎一生的下场。

        与他一心惦记着想要继承父志,在军中建功立业,却受制于府上其他叔伯的打压与防备,不得不选择走科举入仕之路不同。

        徐景年受他那读书人家庭出身的母亲影响太深,身为武将世家的勋贵继承人,更享受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的清平生活,将身为柱国公府继承人,必须要做的习武、学习兵法、进入军中历练等事,都视为他的责任,是被动的在接受家里的安排。

        自己求之而不得,只能从他那蹭课,或是间接学到部分的一切,对方唾手可得却不珍惜,只能说是命运的捉弄。

        可是王修业清楚好友心中雄心壮志与傲气,从小就为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柱国公府继承人而努力,所以他是真心希望他能通过这次的历练,改掉身上那些普通人可以有,以他的身份却不该有的致命缺陷。

        虽然觉得王修业的话有些奇怪,徐景年还是态度爽朗的笑着一口应下。

        “好,我等着你高中状元的喜讯被昭告天下。”

        相互道别之后,看着柱国公府的车队越走越远,骑在马上的王修业,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他自信对徐景年足够了解,对方却一直不知道他的理想与抱负,坚持认为科举最适合他。

        知道以自己家的情况,他要是表现出对从军的兴趣,肯定会受到诸多阻碍,所以他才不得不将大半时间与精力都放在读圣贤书上,摆出一心想要走科举入仕之路,将来要当文臣的架势,才让家里那些人对他有所放松。

        毕竟就像文臣与武将勋贵之间,大多都会相互看不顺眼般,在王家人眼中,并不认为他读书能有什么出息,就算考中进士,辛苦在官场混一辈子,可能都不及他那些堂兄弟凭借荫恩能得到的官位高。

        殊不知王修业原本想是走曲线救国之路,打算在凭借科举入仕后,找机会争取兵部的职位,再等待可以弃笔从戎的机会。

        而乐阳县主,不,现在的乐阳郡主的出现,倒是意外的为他打开了一扇可以尽快实现理想的大门,他固然不会放弃今年的恩科,可他更不会放过可以跟着乐阳郡主,光明正大的进入军中的机会。

        何况乐阳郡主在军事方面展现出的绝佳天赋,也让王修业十分重视,她在军事方面的一些构想与理念,也让他感到从中受益匪浅。

        同时也隐约明白,新帝与太尊夫人会允许她进入军中的原因,固然是为了能够让她知难而退,但她若是不愿退,未尝不是打算给她一个发挥天赋特长的机会。

        对他而言,这当然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宝贵机会,王家人都认为他是在陪乐阳郡主‘玩闹’,以为他有借此攀附乐阳郡主与新帝的想法,不仅没有阻止,还有些支持。

        想起那位在外人眼中,性格骄纵任性,事实上为人处世却比一般女子更有分寸,做人做事坦诚大方的乐阳郡主,王修业的心情好了许多。

        能有机会跟在对方身边‘陪玩’,他靠的可不是别人眼中的曲意奉承与讨好,而实打实的本事,没有真正能拿得出手的能耐,可没有机会入那位的眼,更别说是带在身边。

        他要是真如那些外人所揣测的那样,处处巴结讨好乐阳郡主,这次肯定不会有机会被带入军中,继续被视为自己人。

        因为乐阳郡主在家里受罚后,立刻疏远了那些曾恭维、讨好过她,以及后来主动接近她的人,态度十分坚决。

        尤其是对之前那些自嘘有经验,怂恿她多带些人去京郊大营,说什么军中排外,不能让人欺负他们的那些人,现在连见到乐阳郡主的机会都没有,也就是连面子情都不剩。

        由此可见,对于乐阳郡主的管教,李家上下绝对够重视,发现问题也会及时处理,他的情况,李家现在肯定已经查得一清二楚,若是发现他对乐阳郡主存在什么企图和居心,根本不会再给他继续留下的机会。

        因自身的满腔抱负,他的确是在借乐阳郡主的势,同时还有趁机在她身上偷师的想法,却绝对不存在想要走捷径的打算。

        虽然是早就定下的事,临到李常欣真的要离家前往京郊大营时,不仅陈凤琪有些不放心,特意为她开小灶,安常煦也放心不下,特意避着人悄悄回康王府,想要劝她再多考虑一下。

        “我跟你说,我去那里看过,知道那里的真实情况,你知不知道?那里驻扎着好几万将士,都是男的,不仅住的地方特别简陋,他们吃的食物也很差,跟咱家当初用来喂猪的东西差不多,你那么爱吃肉,肯定连三天都坚持不了,何必费劲跑这一趟呢?”

        听到这话,李常欣不仅没有被吓得心生退意,反而还不满的抱怨。

        “你还好意思说?那可是保护我们安全的将士,哪能让他们生活得这么辛苦呢?奶不是早说过,想让别人愿意跟着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跟着我们有肉吃,吃不到肉,谁能服你?”

      ¡¡¡¡°²³£ìã¶Ùʱ±»Õâ»°¸øí¡µÃÎÞÑÔÒÔ¶Ô£¬ÓôÃÆµÄ»ØµÀ¡£

        “这才多长时间没见,你怎么变得这么口齿伶俐,天天跟人吵架吗?你说的这些道理,我当然知道,可是那些都是早就存在的问题,又不是我说句话,就能改变的。”

      ¡¡¡¡Ëµµ½ÕâÀ°²³£ìãÓïÆøÈÏÕæ£¬Ì¬¶ÈÑÏËàµÄÖö¸ÀµÀ¡£

        “等你去了大营,看到那有些现象,就算是不满,也得先给我忍着,不可以直接捅出去,实在忍不住,你就赶紧回来,我和奶需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肯定不会无视,知道吗?”

        自从上次犯事后,哪怕未遂,也被她奶高度重视,一有时间就给她补课,让李常欣有所长进的同时,也对这种没完没了的补课感到心有余悸,迅速应道。

        “你放心,我这次一定会收敛,绝对不会再干容易引人误会,或是伤和气的事。”

      第九十三章 当王

      ¡¡¡¡ÏëҪȰÈ˵ÄÄ¿±êûÓдï³É²»Ëµ, »¹±»¸ø·´í¡ÁËÒ»¶Ù£¬Èð²³£ìãÈ¥¼û×æÄ¸Ê±£¬ÇéÐ÷»¹ÓÐЩÓô×䣬µ¹²»ÊÇÒòΪ±»í¡¡£

        而是因为李常欣怼他的话很现实, 身为一个皇帝, 让那些保家卫国的士兵吃不好穿不暖, 确实是他的失职,哪怕那是从前就一直存在的问题。

        “奶,那次去过京郊大营后, 我特意关注过兵部给他们的拨款,没发现有什么克扣,我见徐世子也还算勤勉坦荡,不像是会从中贪墨的人,可是那些中下层士兵的生活, 实在清苦得很。”

        听到他描述完那些将士日常的穿着与食物后,发出的这番感慨, 陈凤琪没有直接解释, 而是问出另一个问题。

        “依你所见,那些士兵可曾抱怨食物不好, 吃不饱?”

      ¡¡¡¡°²³£ìãÈÏÕæ»ØÏëÁËÒ»ÏÂ, ²Å»ØµÀ¡£

        “好像没有,每到用餐时间,一个个看上去都很高兴的样子,所以我虽发现他们菜中没有什么油水, 更没什么荤腥,主食还都是以粗粮为主,回来并没有多说什么。”

        就是心中有些不适, 他们家当初也不富裕,供养着南江书院上千师生时,那每餐的菜,都是荤素搭配,粗粮与细粮少说也达到了对半,每人每天还有一个鸡蛋。

        陈凤琪点头道。

        “因为那些底层士兵大多都是贫苦家庭出身,对他们而言,能有机会敞开了吃,可以填饱肚子,就能让他们满足,所以他们就不会有什么怨言。”

        “贪墨、克扣,肯定是在所难免,徐世子当然不会参与,不过那京郊大营就在皇城根下,里面牵涉着许多势力,他在某些时候,肯定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能让那些人不敢太过分就行。”

        比起李常欣嫉恶如仇的性格,安常煦的性格明显要圆滑一些,可是他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与经历不足,才会让他在某些方面产生一些认知方面的错误。

        “奶,您的意识是说,那些贫苦百姓的生活,吃得比那些还要更差吗?”

        想起她初来这个世界时,从于州迁往湖州的一路上的见闻,陈凤琪态度肯定的回道。

        “当然,还要差得多,干活的男丁吃干的,也不敢敞开了吃,小子能吃个半饱,妇女与姑娘连稀汤都喝不饱,是贫苦百姓家的常态,若是遇上大灾大荒之年,更凄惨。”

        而且,算军中开支的话,还要考虑不同驻军区域中的物价,京中与周围的物价,肯定难免要比旁处高一些。

        安常煦神情严肃的点头,他从小生活在李家庄,懂事后,总听说庄上那些工人家庭没什么地,家境十分贫苦,才会到李家庄做工。

        无意间受此影响,安常煦以为那些人的日子已经过得很辛苦,但是他们日常的饮食,绝对比军中的饮食好得多。

        虽然回于州参加考试,以及后来上京的途中,也曾到过、游历过一些地方,却因张冬生、袁文义他们的安排,只在一些繁华之地逗留,不曾与沿途一些小村镇的人有什么接触,也就没有见过真正贫苦的山村百姓的生活。

        “是孙儿的见识太浅薄了,这可真应了您曾给我们讲过的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陈凤琪也有些感慨。

        “这也不能怪你,谁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们的命运竟然会如此突然的发生巨变,你还没来得及真正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就坐到现在的位置上。”

        “想当年,我也是如此,听说世上还有人吃不饱穿不暖,总会感到难以理解,只要是有手有脚,能干活的人,怎么能穷到吃不饱穿不暖呢,直到……后来,才发现,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导致某些人生活得极其艰难。”

        “这种贫富不均的现象,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直都会存在。”

      ¡¡¡¡°²³£ìãÎÅÑÔ£¬ÐÄÇé²»½ûÓÐЩ³ÁÖØ¡£

        “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呢?就算改变不了,能改善一些也好。”

        “想要改善这一状况的前提条件,是边关无战事,国内政局稳定,吏治清明,重用真正有能力的人,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急不得,一急就容易出错。”

        连前提条件都满足不了,何谈改善民生经济,安常煦认真记下他奶说的这些,急不得,一定要逐步来。

        与安常煦见到军中饮食条件差,首先质疑那些管事存在贪墨与克扣现象,回去就在私下里查账,打算等到根基稳定一些后,就来个秋后算帐不同。

        带着王修业、赵小雪他们进入军中,成为小兵中的一员后,李常欣忍了三天时间,在这三天里,弄清楚周围的环境后,她首先将目标放在了距离大营驻扎地不远的那片山林中。

        “来了三天都没能吃口肉,饼子又粗又硬咯嗓子,我们去山里搞些吃的吧?”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6 08: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