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刘二婶身边妇人叹了口气道。
“唉,我们就是吃了没学识的亏,不会算数,做了一辈子的活,也抢不过这些不扛事的毛头小子。”
何柳闻言也不恼,笑着回道。
“大叔大婶们若是有心,这事简单,我可以请示太太,让常锦州他们专为你们开个扫盲班,这三人可都是新出炉的秀才公,教你们肯定不在话下。”
伴随着她的话音落下,不管是牛车上的人,还是已经下车的三人,齐齐垮下脸,神情有些沮丧,刘二婶更是强笑着回道。
“何管事的好意,我们心领了,至于扫盲班,还是算了吧,咱就不为难这些秀才公了。”
也不为难他们自己,一大把年龄再学读书写字的滋味,谁尝过谁知道,谁都怕。
何柳见状也不勉强,客气的招呼一声后,就带着人径直离开。
毕竟她自己也深知年龄大了以后,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去学习读书写字时,到底有多费劲、多痛苦,何况这些人的年龄比她更大,而且他们都有家累,没有心无挂碍的专心学习得条件。
只是太太早就嘱咐过她,要尽量避免,或是及时解决好庄上家属区的人,与书院里的学生产生的矛盾与纷争,不能让他们对彼此生出隔阂,或是对立情绪。
即便目前看来,庄上的人纵然不尽完美,但是总体都能算得上是人心淳朴,但是人性复杂,人心易变,很有早早的就开始防患于未然的必要。
目送那女子骑马掉头走开,三个还背着包袱的学子熟练的小跑着跟在后面,从那岔道上离开的背影,青墨看了眼自家公子,见他看着那远去的一行,正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的模样,便绽出笑脸,看向牛车上的人。
“小子青墨,冒昧打扰,还有几位婶婶见证谅。”
正为逃过一劫感到庆幸的刘二婶心情正好,抬头看向旁边马车,笑容爽朗的回道。
“小哥不用客气,有什么问题,你只管问。”
“请问刚才的那位何管事,也是南江书院里的先生吗?”
“不是,那是我们东家太太身边的管事,可厉害着呢。”
刘二婶的话音刚落,坐在车后半截的一位青年却道。
“刘家嫂嫂有所不知,书院刚开那阵,何管事也在书院帮忙当先生,直到后来聘请的武先生都到位后,她才去得少,不过每当少东家有事外出的时候,她还是会去书院代课,所以这些学生都很服她管教呢。”
驾车的中年男子笑着接过话道。
“哈哈,不服不行啊,何管事天生巨力,这些小子胆敢不服,她能一手一个,跟抓鸡子似的轻松。”
“据说她和袁管事他们一样,都是少东家的【创建和谐家园】,学了身真功夫,几人比试,其他人都不是她一个女【创建和谐家园】的对手。”
牛车上的众人闻言,都跟着大笑,旁若无人的开始议论起自己知道的小道消息,正在这时,堵了一会的路,终于得到疏通,青墨匆匆向牛车上的众人道了声谢,马车就已经快速向前驶去。
“公子,看来这南江书院的情况,似乎有些与众不同。”
虽然这些人说得语焉不详,但是他们不难从中听出,那骑马的红衣女子,应该就是李家庄的李家当家太太身边的管事,而那李家应该也正是南江书院的东家。
东家太太身边的女管事,不仅在书院【创建和谐家园】先生,且她使唤起书院中的学子,十分自如。
更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则是那些学子的反应,即便是已经取得功名的学子,也是一幅积极配合的模样,身上丝毫没有读书人的矜持。
而本地普通百姓对这一切,却都是习以为常,或者说是理所当然的态度,完全不似其它地方,普通百姓都对读书人心存敬畏,尤其是对有功名的读书人。
苏庆安所在的西江苏家,即便称不上世家大族,也是富贵了几代,祖上出过多位官员,家里的经济实力很雄厚。
所以不管是苏庆安,还是他身边的人,都知道当家太太身边的管事丫头,是个什么职位,他们平常见了,也都会礼让三分,但也到不了敬服对方,听凭对方使唤的地步。
何况那位何管事使唤的,还是南江书院里的正经学子,不是李家仆人或长工。
苏庆安也已发现这其中的不同,他在听说那些诗词中提起的地方,大多都聚集在高台县的李家庄,而那李家庄中,有个新开设的书院后,就在心中暗自猜测,写出那些诗词的人,可能正是南江书院的先生。
可是,现在知道那样一名女子,竟是南江书院里的【创建和谐家园】先生,还将书院里的学子管得很服贴,被当地人视为笑谈后,苏庆安的心情,难免就有些复杂了。
苏庆安不知道的是,跟在他们的马车后面的一辆马车中坐着的人,在旁观并旁听了这一切后,比他的心情更复杂。
与他这个只是过来游学的解元不同,后面马车里坐着的为首之人,正是南江书院扩建、扩招后,再次新聘请的一批先生之一,却又不是普通先生,他的来头极大。
因为那是安国文坛中的一位传奇大佬,曾经六元及第,即便因命运多舛而放弃仕途,已经隐居多年,仍是无数文人心中的偶像,在安国文坛备受尊崇。
第二十五章 接班人
早晚跑操的书院生活, 早将常锦州他们给锻炼出来了,跟着骑马的何柳跑了近五里路,才抵达种植红薯的那片地,常锦州三人也就是喘气的频率增加了点, 算不上是什么剧烈运动。
看着眼前这一大片土地上生长的作物, 常锦州三人的心中, 不可自抑的生出巨大的成就感,他们当初都曾参与这块地的红薯栽种工作。
当时的他们心中有很多质疑,后来却亲眼看着那一截截的红薯藤, 纷纷长出根,成功扎根土里,藤蔓生长得十分茂盛。
这些红薯藤不仅给他们书院的食堂增加了一道菜,还给庄上及书院里喂养的牲口,增加了大批口粮, 让他们很为自己当初的见识浅薄感到惭愧。
也正因此,在得知红薯的真正收成, 并不是那些可以用来当食物的红薯藤, 而是埋在土下的根茎上结出的块实后,他们这些书院里的学生们, 就一直对这片红薯地, 保持着高度关注。
学生们不仅好奇那些块实的最后产量,同时也很好奇与期待那些块实的味道,他们并不担心自己能否尝到味的问题。
因为陈凤琪早就有言在先,等到丰收后, 不仅会给他们尝味,还会将这种高产作物给他们分些,让他们带回去做种子。
如今能有幸在即将收获的时候, 过来参与采样估收成的活,也相当于是让他们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这些地的大概收成,让常锦州他们都很激动。
红薯藤上的部分叶子,已经开始枯黄,陈凤琪知道,这代表着红薯已经到了可以收获的阶段。
可是为防消息外泄,她一直没提开始采挖的事,只是让人陆续开始收割红薯藤,那些都将是庄上喂养的那些牲口冬季口粮。
这么几十亩地,看着不少,若是让书院里的学生一齐过来,不到一天的功夫,就能连藤带红薯,都给挖个一干二净。
可是陈凤琪也实在好奇,这批首次在华夏大地种植的作物,产量大到底如何。
所以她在知道另外一处种红薯的地方,已经将亩产最低八到九石,最高可达十石以上的作物,已经抵达京城,即将被当做万寿节礼物给呈上去后,陌不及待的来给这几十亩地估个产量。
常锦州他们到近前时,看到的正是他们的院长与东家太太,正蹲在田沟里,一人拿一把铲子,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挖红薯的场景。
等到三人上前向他们施礼问安,高院长一边继续挖,一边头也不抬的吩咐道。
“在这种地方,就不要再多礼了,你们三人,分两个人去采样,一个过去配合冬生称重记数,采样的规则你们应该都知道。”
看到院长与东家太太都是一大把年龄,就这么蹲在田沟里忙碌,三位新出炉的秀才都有些不放心。
“老师,您与东家太太先歇会儿吧,让我们来就行。”
高院长这才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淡淡回道。
“你们几个小家伙可别小看人,老夫虽然年迈,却还远没到老朽的地步,做这点事,完全不在话下。”
最重要的是,每当他亲手挖开一株红署的根茎,都能看到上面结着的一串大小不一的红薯时,心中涌出的喜悦与成就感,实在让他感到欲罢不能,十分享受。
听得出院长的不满,三人只好匆忙离开,赶紧去干自己的活,虽在看到院长与东家太太挖出的一堆堆红薯时,就知道这个产量低不了。
可是当三人也亲自上手后,切实感受到那沉甸甸的的份量,还是让三人都大为震惊。
近四十亩红薯地,每亩、每埂栽下多少棵苗,他们这些很具有研究精神的学生,当时都有做明确记栽,包括因各种原因损失及补栽的苗,也都曾记录在案。
在这种情况下,只是随便挖或称了几株红薯的产量,他们心中就已迅速浮现出一个让数字,让他们震惊到不敢置信,迫不及待的想要多采些样,好确定一下自己的判断。
与此同时,他们也隐约明白了院长与东家太太,为何会在已经采了不少样后,仍乐此不疲的在那继续挖,想来他们也是想要更确认一些。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的是,高院长的心态的确与他们一样,但陈凤琪就不一样了,她已习惯红薯能亩产数千上万斤的后世数据。
在种了几年亩产只有两三百斤的地后,虽然也为这亩产千余斤的收获感到高兴,却称不上有多惊喜与激动。
所以陈凤琪的想法特别朴实无华,趁这采样的机会,多挖点出来,她最爱的烤红薯,拔丝红薯、红薯稀饭之类的吃法,就能都安排上了。
而这片红薯地的正式采收,仍需等消息,等到另一边谋划彻底落实后,才能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影响到另一边的计划。
不过只要对方已将东西献上去,就已经算是成功了大半,所以他们这边,也可以稍微放松了一下。
不用再像之前那样遮掩,在红薯的块实长大后,甚至还在这片地的周围安排人看护与巡视,防止有人偷挖,提前将有高产作物出现的消息传扬出去,降低另一边的人想要震撼所有人的效果。
将近四十亩地,都被采样,估算出大概的亩产后,高显震惊的看着那些数字,虽然他心中也早有估量,还是感到很难相信。
其他人都去收集与搬运的红薯时,两人洗过手后,坐在马车内喝茶,高显实在忍不住问道。
“太太,为什么我们这边的产量,会比那边的高这么多呢?”
同一批种子,对方用的是好地,李家庄这边只能用这刚开荒没两年的劣等沙地,东家对这块地的唯一采取的优待,就是在后期安排人过来看护巡视,目的还是为了防偷挖。
而另一边,则是除了从始至终的严格看护,从栽种,到后来的除草、浇水与施肥,都精心不已,照顾得特别仔细。
面对李家庄这边种的几十亩,最低亩产在十三石左右,最高甚至达到十七石左右,另一边的最高亩产却只有十四石的结果,让高显深感疑惑。
倒也没有什么不服,或是失望,毕竟能种出平均亩产达到十一石的高产作物,已经足以让人名扬天下,给他们创造最有利的翻身机会。
“因为我这边的草木灰施得多,而且我早说过,种这东西,实在没必要太过精心,地也不用多好。”
“您别看我这地种植其它作物,是产出特别低的劣等地,可是这种沙地最适合用来种根茎类作物,一年可以种两季,我们是夏天种,还可以在春天种。”
高显认真记下这些种植要点,对陈凤琪的倾囊相授,十分感谢。
“不管怎样,您这次真是帮了大忙,他们都十分感谢您。”
陈凤琪无所谓的摆摆手道。
“我们之间,这种您谢我,我谢您的话,就不用说了,反正我就一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要让人打扰李家庄的平静,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高显对她的性格早就有所了解,当然知道这些都是陈凤琪的肺腑之言。
“别的不敢说,对于这一点,老夫一定能保证。”
这李家庄与南江书院,都是由他结合对方的规划,亲自从无到有,一点点创建起来的,真要论起来,高显对这里的一切的感情,不说比对方深,至少不会比对方浅。
“我现在唯一担忧的,就是不知您推荐的那位玄隐先生,能否适应我们南江书院中的这一切。”
虽然高显没有直接说出来,陈凤琪已从对方有意告诉她的消息中,听出对方的谋划若是顺利,可能会在不久之后离开的话音。
而高显亲自为书院引荐的那位誉满天下的名士,就是他为自己即将离去而预备的接班人。
“太太不用担心,玄隐先生是位真正淡泊名利,热爱自由,崇尚自然的贤士,绝非那等沽名钓誉之辈可比,他的思想非常开明。”
这也正是隐居乡野的玄隐先生,听他简单介绍过书院里的情况后,答应来书院走一趟的原因。
陈凤琪听到这话,更加忍不住担忧。
“高叔,问题是我们书院的最具特色的风格,就是不给学生自由,强迫他们的一切,都要按照书院的规则来。”
她这话固然有些夸张,可是在陈凤琪看来,这绝对不是冤枉,因为她从一开始为书院制定规则时,参照的就是后世的军/事管理风格。
因为陈凤琪决定开设南江书院,既没有开善堂的打算,也没有兼济天下的想法,就是为了方便培养她的孙子、孙女,再顺便为李家庄聚集一下人气,带动一下这片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已。
当然,身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陈凤琪可以不在乎书院里的学生能否考上功名,却希望那些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学到一身实用的本事。
在离开书院后,可以找到一份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工作,才算是书院与学生之间相互成全的双赢。
高显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的着眼点与陈凤琪截然不同。
“太太心慈,才会认为书院对学生管理严苛,没给他们自由,可是书院强迫他们运动,是为强健他们的身体。”
“让学生参加劳作,为他们开设那些实用课程,都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谋生技能,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在帮他们争取获得自由的机会?连我这俗人都能明白的事,玄隐先生肯定也会认可”
没有谋生技能的人,一辈子碌碌无为,连生存都很艰难,又何来自由可言。
若是从前的高显,虽然隐于人后,谋的也是庙堂江湖,将这世间一切都视为自己的棋子,他肯定领悟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