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ML】穿成农家老太后》-第1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哪怕只带回十条船的物资,他们的两成也极多,在自家没有分销网络的情况下,要物资肯定不划算,还很麻烦。

        不过让陈凤琪没有想到的是,即便她说了不打算多要物资,张冬生带人去府城接收到的物资还是装满好几马车。

        其中仅红薯就装了两马车,其它玉石、珍珠、香料、皮草、人参、燕窝等物品,也装满六辆马车。

        东西运到李家大宅,统计入库时,陈凤琪看着十分震惊。

        “高叔,咱家的分成,大半都在这里了吧?”

        高显一派高人风范的捻须笑道。

        “太太误会了,除了这些物种,剩下这些都是船队东家送给我们的,不会占分成的份额,分成的那部分,要等到过段时间,将船队这次带回的物资都整理好后,才会给我们送过来。”

        身为其幕后主子的代言人,船队东家没有瞒他,托那张甚至还标注有海上气象特征的海图的福,船队来回都很顺利,而且那片东南群岛上出产的物资极其丰富,价格低廉。

        船队带去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在那里却是十分畅销的珍稀物品,价格高昂,这般高卖低买,或是以物易物,船队这一趟可谓是大赚特赚。

        自认占了大便宜的船队东家,为表示感谢,也为了示好,才会这么大手笔的奉上这么一份厚礼,相较于他们这趟赚的,这些东西压根是不值一提。

        听到高显这么一说,陈凤琪也意识到,对方肯定远比她以为的还要有实力,这趟赚得够多,才能这么大方,也就是说,他们的那两成也将是笔天文数字。

        “扩招,从学生,到先生,都大量扩招,书院外的建设规划,也可以正式启动了。”

      第二十三章 扬名

        之前是因为李家的家底有限, 才不得不慢慢来,不敢将步子迈得太大,毕竟李家下属的那些作坊收入,都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类的。

        在雇着大量工人的情况下, 每个月的工钱都是一大笔支出, 唯有在积攒一笔钱后, 才敢动一下。

        毕竟搞建设最是费钱,不想拖欠工钱与材料款,又没有地方可以‘贷款’的情况下, 唯有在事先就准备好现钱。

        看到那船队东家送来的这份厚礼,陈凤琪就能确定,对方肯定不会昧下她的分成,所以她在喊出‘扩招’时,可谓是意气风发, 底气十足。

        哪怕那笔分成到得比较晚,有阳阳被送过来时, 附带的那笔抚养费托底, 陈凤琪也不担心会出现资金断裂的问题,当然, 那笔钱若是动了, 她后续一定会给补上。

        确定好扩招学生的计划后,与之相配套的先生招募计划,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除了已经榨不出多少潜力的高院长那边,陈凤琪还动员书院中现有的先生们, 请他们帮忙联系自己的故友,不要求一定要有什么功名,唯一底线就是要有真材实学, 思想不迂腐,不论出身。

        南江书院在聘请先生方面,到底有多不拘一格,不计出身,外人不知道,唯有书院中的那些先生最有发言权。

        这些先生们也最清楚,以南江书院的这种不同寻常得教学模式,在那些思想顽固而又保守的读书人眼中,有多‘有辱斯文、离经叛道’。

        所以他们都很清楚南江书院到底需要怎样的先生,为了维护他们的这片净土,在推荐自己未来的同事时,也会极其尽心尽力。

        等到将船队带回的红薯育成苗后,准备栽种时,看着因肥料施得足,长得特别好的红薯藤,陈凤琪笑得十分欣慰,豪不掩饰自己的好心情。

        因陈凤琪一直以来的态度,高显对这些红薯既觉好奇,也很重视,

        “太太,学生们都已经按照您的要求,去地里起埂了,就这么这一块地的苗,您却想要栽上几十亩地,恐怕不够吧?”

        最重要的是,看到地上这些爬得纵横交错的藤蔓,高显实在想不出,它们该如何栽种,看着明明已是将要成熟的状态。

        陈凤琪拿出准备好的剪刀,随便蹲到地上,就开始剪藤,同时为对方介绍道。

        “像我这样,将这些藤一截截的都斜剪成这么长,这样的一截就是一棵苗,在栽种时,每棵苗之间,都要保持这么长的间距。”

        如此以来,眼前这片长得十分茂盛的红薯藤,每根都能被剪出十好几棵苗。

        这活没什么技术含量,有陈凤琪给做过示范后,跟着过来采苗的工人及学生,都可以直接上手,就是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奇怪的栽种方式,都有些担心,犹豫着不敢上手。

        何柳见状,不解的皱起眉,拿起一把剪刀扬了扬。

        “太太说了要怎么做,我们尽管照做就行,这么简单的活,看看就会了吧,你们怎么还不行动起来?”

        这就是陈凤琪喜欢将何柳带在身边当‘秘书’的原因,不管她有什么指示,对方都会毫不犹豫的执行,不会多话,更不会推三阻四。

        有了何柳带头,剩下的人也就不再迟疑,拿着剪刀都开始行动起来。

        知道那样一小截藤,就是一棵苗,高显倒是不再怀疑眼前这块被精心培育出的红薯藤,到底够不够栽几十亩的问题,他现在更关心这种‘苗’的成活与收成问题。

        不过,还没等他问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带着他走到旁边,避开旁人的陈凤琪就已经低声道。

        “高叔请放心,昨天刚下过雨,土壤正湿润,等到它们栽好之后,不用浇水,这些红薯苗就能活得很好,顺利的话,不算人畜都能吃的藤叶,等到九月左右成熟时,可以从土里挖出的红薯块,亩产就可达到千斤以上。”

        “就是从时节上算,我们种得可能有些晚,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产量。”

        在这个粮食的亩产仅有二百到五百斤的时代,亩产千斤绝对是个非常惊人的天文数字,让高显下意识瞪大双眼,满心的不可思议。

        陈凤琪却饶有深意的看着对方,接着又低声道。

        “高叔,此物不必占用良田好地,哪怕是在荒地上种植,依旧能收获不小,这将是一桩大功,我不感兴趣,您曾说过,船队那边还留的有一部分,您可以将这栽种方式也告诉他们,这些是红薯的食用方式。”

        高显犹豫片刻后,终于还是抵挡不住这巨大的诱惑,接过陈凤琪递过来的那张纸,郑重其事的拱手道。

        “太太的大恩大德,高某感激不尽。”

        陈凤琪不以为意的摆摆手道。

        “小事而已,高叔不必如此,再说,不管是这些红薯种,还是刚送过来的那十来万银票,都是托你们的福,我才能跟着沾光,互惠互利而已。”

        这是陈凤琪的真心话,她是真的不敢居功,若没有身份背景足够神秘,却也足够让人忌惮的高显动用自己的人脉,居中联络,她这辈子都不敢轻举妄动,更别奢望能以这么高的效率找到红薯。

        陈凤琪很有自知之明,向上敬献高产作物的功劳,对她而言,可能会带来的麻烦,多过那些她不感兴趣的利益,但是交给高显运作,应该会给他与他身后的人,带去更多好处,

        采苗的工人与学生都开始上手忙碌起来后,人多力量大,要不了多长时间,这块红薯藤就能变成无数的苗,被运到她已经规划好的那片沙地中。

        栽红薯苗的活也很简单,书院中可以用得上的人手却多达两百多人,一天来下,就能栽种好这三四十亩的红薯苗。

        书院采取的是学五休二的制度,休息的那两天,会由书院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劳动的内容各不相同。

        有时是挖坑撒子播种,有时是挑水挑粪浇灌施肥,为树木修枝、上山砍柴、下河捕鱼之类的活,也很常见。

        陈凤琪甚至还在书院不远处,修个池塘,建了个养猪场,池塘里养鱼,猪场养猪,由学生们自己排班喂养,养多少,怎么养,都由他们自己决定,长大的鱼与喂大的猪,都由学生们自己处置。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承担的劳动要求各不相同,都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阳阳和乐姐儿在内,都需要参加这种统一劳动。

        虽然对他们这些幼学班的孩子来说,基本就是在玩,还需大人在边上看护着,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得同时,也为防止他们添乱。

        总之就是书院总能给这些学生安排层出不穷的活,确保这些学生在学习之余,不仅保持着充足的运动量,同时还能对生活的艰辛有个切身体会,以免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与感染下,某些曾经在自己的生活最为落魄的时候,也要勉力维持自己的文人风范的先生,也不得不学着放下身段,参与其中。

        直到他们也真正融入其中后,才发现辛苦劳作的生活中,其实也充满许多乐趣,看似普通的日常中,很有可能蕴含着大智慧,让他们从中汲取到大量灵感,各种高水准的诗作频出。

        来到南江书院后的精神状态,与从前大相同,从他们的诗词以及绘画作品中,都能明显感受得到。

        同样是描写世情,或是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愤世嫉俗的抱怨态度写出的作品,与对生活怀着积极与热爱的心态,写出的东西截然不同,让人可以从中看出希望与乐在其中的享受。

        陈风琪虽然也算得上是学富书车,但她与这个时代的文人不同,是个连毛笔字都写得很平常的人,虽然喜欢研究古人的诗词与字画,本身却对这些一窍不通。

        所以书院里的先生们组织与此相关的活动,邀请她出席时,她大多都是拒绝,与县城里的某些应酬一样,只偶尔应酬一下。

        当然,除此之外,陈凤琪也不是整日里都埋首在李家大宅中养孩子,除了不定期的主动巡视李家作坊外,还会去李家后来又陆续购买的那些山地转转,做些新规划,或是带着何柳一起,去高台及周围的县城,乃至府城转转。

        在有钱有闲,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身为了一个热爱历史的历史学博士,能有机会来到历史所在的时代,亲眼见证并参与历史的发展,哪怕这里并不是她熟悉的历史,陈凤琪也很珍惜这种机会。

        只是相较而言,南江书院这边,她来得最少,既有她相信高显的能力,知道他一定能将书院打理得很好的原因,也有她对书院里教授的那些,不是太感兴趣的原因。

        即便高显有按照她的要求,在主课之外,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特长与兴趣,开设的有多门专修课程。

        确保那些考不上科举的学生,在离开南江书院后,也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去找到一份足够让其生活无忧,或是进入官方机构的工作。

        陈凤琪依旧对现在的这种以科举内容为主课的书院,不那么感兴趣,也不太愿意与那些先生们多接触,因为容易露怯,她需要维持自己身为东家当家太太的威严。

        当然,就像她明知高显的真实身份来历很不简单,她在对方面前也毫不自卑般,不管那些先生曾是什么身份,学识方面多有才华,陈凤琪都不觉得虚,毕竟人家会的,她不会,可她会的,这些人也不会,双方各有所长罢了。

        不过让陈凤琪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到南江书院按照她的预计,因书院里的学生成功考取到功名而声名大振,倒是书院的印刷作坊,因她给书院先生们出的诗词集而名扬在外,使得江南出现‘洛阳纸贵’的盛况。

      第二十四章 传奇大佬

        随着印刷作坊加班加点印出的诗词集, 被售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并吟诵,在先生们的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及地名,也因此而被宣扬出去。

        只是知道那些地方是在湖州省高台县的人极少, 即便如此, 还是为高台县引到一小波前来附庸风雅, 或是前来游学的读书人。

        来自西江府的苏庆安,也是慕名而来的学子之一,他是在考过乡试后, 与友人聚会时,听到一位老家在高台县的同窗提起,才知道那些脍炙人口,备受他们推崇的诗词中提及的地点,就在与西江府相邻的湖州府, 那高台县距离他们西江府城,也就两三百里的距离。

        年仅十九岁, 苏庆安就已取得江东行省乡试第二名的好成绩, 是在南方文坛中小有名气的少年俊才,因为是从小优秀到大, 性格方面有些清高自傲。

        南江书院里的先生们的诗词, 苏庆安非常喜欢,只是诗集上并没有提及那些诗词作者的真名。

        因为陈凤琪在为书院先生们出诗词集时,考虑到他们的身份背景,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 应以低调为主,不易高调宣扬,都给署的是笔名。

        所以苏庆安并不知道, 那些诗词都是出自一群大多都曾考取过进士功名,真正的文坛大佬级前辈之手,他就是觉得,那些诗词的作者都非常有才华,诗词中描写的内容明明朴实无华,却都言之有物,莫名让他心生向往。

        从西江府城出发,来回换乘三次后,苏庆安才正式抵达高台县,也是到了高台县城后,他在打听消息时,才知道那些诗词中提到的大多数地点与景致,都聚集在县城西郊的李家庄。

        与此同时,他也首次听闻南江书院这么个地方,并且猜想到,那些诗词很有可能出自南江书院的先生之手,只是对于他的这个猜想,连高台县的人,也无法给他确切答案。

        而此时的南江书院正在招生,前往李家庄的路上,可谓是车马行人如织,十分热闹,带着书童小厮前往李家庄的苏庆安一行,这才没有感受到这一带的往日里的荒凉。

        就是这样以来,也就导致他们的马车,在这条本来并不算窄的路上,不仅跑不起来速度,还经常被堵得停下。

        为缓解因再次堵车而生出的烦躁与无聊,陪在苏庆安身边的书童小厮,都在努力找话题。

        “公子,这南江书院才开设一年,就能考出十来个秀才,看来这书院的先生确实很有水平啊,我们接下来是先去那奇石山,还是先去南江书院拜会那里的先生?”

        小厮青墨觉得他家公子这次来得很不是时候,此刻正值初秋,既看不到人家诗中描写的荷花,也欣赏不到‘百里桃堤繁花似锦’的盛况。

        没等苏庆安回答,书童青书就已经不赞成的回道。

        “青墨,你没听这里的人说吗?那南江书院的学子共有近四百人,这么多学子,才考出十来个秀才,比我们墨香书院差远了,这南江书院的先生,有什么资格让我们公子去拜会?”

        苏庆安目含警告的看了眼青书,语气慎重的回道。

        “南江书院的先生都是文坛前辈,我为后学末进,自当要去拜会,不过南江书院正在招生,书院里的先生们肯定事务繁忙,青墨,等到李家庄后,你先为我呈份拜帖,帮我约个时间。”

        知道公子这是更支持自己的想法,青墨满面惊喜的应下,正想再说点什么,车外却突然响起一道声音。

        “何老师,看您行色匆匆的,有什么需要学生帮忙的吗?”

        苏庆安下意识掀开那边的车帘,看到有辆中间特意做了隔断,前后分别坐着男女的牛车,正好行至他们的马车旁。

        许是因为听到车上少年的声音,刚从路边一个岔道方向过来的一位骑马的红衣女子,此刻正转头看向牛车上的人,控制住正要转向的马,停在岔道口。

        “常锦州?我正打算去书院看看,想找几个闲人去地里帮忙,现在能遇上你们三个正好,下车跟我走吧。”

        没等常锦州开口,同样坐在牛车上的一位中年妇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口道。

        “何管事,是不是太太那边有召唤?地里有活叫我们就行,他们这些学生娃懂啥,净帮倒忙。”

        三个学子打扮的少年匆忙下车的同时,名叫常锦州的少年随口回道。

        “刘二婶,您少瞧人,我们现在可不比从前,干活可利索着呢。”

        何柳则在那边解释道。

        “婶子别急,等到活出来了,肯定少不了你们的份,今天的情况有些特殊,太太叫这些学生过去,是让他们帮忙采样、称重、估收成。”

        刘二婶身边妇人叹了口气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