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ML】穿成农家老太后》-第1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毕竟一年前的成王所行之事败露,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足以让人不敢再轻举妄动,以防步了那后尘,让自家多年的谋划成空。

      ¡¡¡¡°²³£ìãÃ÷°×Ëû׿ď»°ÖеÄÉîÒ⣬µãµãÍ·µÀ¡£

        “我听奶的,再耐心一些,就是常欣这次又帮了我们大忙,等到通往北疆的道路修通后,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常回来看看,一走就是半年,再过几天,就是她十七周岁的生日了。”

        “去年虽然也没能在一起庆生,但是后来好歹还能补一下,这次离得这么远,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给她补。”

        对于过生日、过节这些事,陈凤琪向来不怎么在意,对她而言,只要过得太平无事,有钱有闲,天天都是好日子。

        她从小教孙子孙女们,生活要有仪式感,是为了让他们可以在那些特殊的日子里,可以过得更开心、更有意义一些,增强他们知道要善待自己的意识。

        “对于常欣而言,只需你的礼到,哪一天都可以成为她的生日,她是不会在意你人到不到的。”

        生辰之际,离家远在数千里之外,无法与家人共度的失落与伤感,肯定是在所难免,但也只是当时那一会儿而已,肯定不会持续太久。

        安常煦当然也知道这些,就是提起这件事,总是忍不住感到有些心酸罢了。

        毕竟他们兄妹此前总是形影不离,连生辰在内的一切节日都是一起过,可是随着他们的身份发生巨变,现在离别已成常态。

        见安常煦仍有些情绪不高的样子,陈凤琪提起另外一个话题。

        “疗养院的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你可曾想好要在哪天开始正式开门营业?”

        安常煦没想过这事,他本打算听他祖母的安排,现在被问道,只得顺口回道。

        “就在我们生日那天吧,那天绝对是个很有意义的好日子。”

        那天也是安常煦心中最具意义的日子,在他心中,那一天始终还是他的生日,重获新生的日的生日。

        陈凤琪对此并无异议,她更在意的是疗养院正式开门营业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收益,毕竟相较于其它产业,为了这个疗养院,他们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多,还直接征用了一批宫室。

        “开始对外放出风声了吗?”

        安常煦现已体会到提前宣传造势所能起到的显著效果,连忙点头道。

        “已经开始放出风声了,等我与高太医进行过最后确定,就让疗养院提前开始预售接诊号。”

        预售接诊号,算是对方在活学活用,借鉴预售拍卖场门票的操作模式,陈凤琪对此比较满意。

        “那些答应被调往闻养院的太医,没有思想包袱吧?”

        “您放心,这点可以确定没有,自打我们让后宫的人都迁出宫后,太医院的那些人都变得无所事事,还很担心自己也会被赶出宫。”

        “高太医说,我们不仅没有将他们裁减的意思,还给他们开座疗养院,让他们有正经事做不说,还能增收,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那些自恃是有品阶的御医,有思想包袱不乐意给普通百姓看病的,他压根就不打算将他们往疗养院安排,他们要做的是口碑,求医问药这块,对口碑尤其看重,想要赚钱,肯定不能弄些不情不愿的人去砸他的场子。

        为了将那些本有些破败的宫室修复好,并改造成适合让人长期住在里面,安心治病养身体的地方,他们甚至还在那片宫室下方,重新修了下水道,方便如厕冲洗。

        这也是疗养基本算是最先开始筹备的一个项目,却拖了近一年,才筹备好,可以正式开门营业的原因,费的劲儿实在太大,修缮工作也很繁琐,比推倒重建更麻烦一些。

        “那就好,以后再让人注意一下民间真正有本事的大夫,可以试着招揽一下,也不是为了多赚钱,而是要多培养一些新人,全国人均寿命太低,孩子的早夭率居高不下,与大夫的数量太少,水平的良莠不齐,存在着直接关系。”

        说起这件事,安常煦忍不住有些挠头,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当初被送到李家时,正处于因元气大损而半死不活的状态,都是靠着他祖母亲自制定的极为精细、繁锁的照顾方案,还及时得到他养母的悉心喂养,才能摆脱早夭的危机,不仅健康长大,还活得如此壮实。

        所以对于婴幼儿早夭率高一事,安常煦不仅很痛心,还自身经历而对此尤为关注,也非常想要解决这一难题。

        “就怕在培养新人这一块,那些大夫可能不会太配合。”

        代代相传的本事,不是特别看重的衣钵传人,或是自家子侄,那些大夫往往都怀着术不轻传的思想,不会愿意将自己的看家本领随便传出去。

        陈凤琪当然也知道那些人习惯敝帚自珍的心理,稍作沉吟后回道。

        “还是思想的问题,急不得,我们要一步步来,南江书院已经开设的有医术方面的课,接下来,我们还可以鼓励与扶持其它几家大书院也开设相关课程,教出一批有基础的学生,再让他们考御医院或是疗养院。”

        “再告诉那些太医,那些能力出众的学生,将来会被派到地方开设医署,朝廷会为他们医疗一系,参照御医院的模式,另设一套独立的晋升体制,将官方医署遍设全国各地,他们会改变思想的。”

        不改变思想,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的学生在医疗体系中跑马圈地,自己一系变得势单力薄,不管是将会被独立的医疗体系,还是将会被开设到全国各地的医署,都将代表着巨大的利益和影响力。

        但凡是人,难免总会在意一头,陈凤琪相信,没有人能对这种事无动于衷,只要有了这些,他们的子孙也能跟着受益无穷,完全没有必要死守着自家的那点传承,毕竟在那种大趋势下,你不愿意外传,别人也会外传。

        安常煦闻言,顿时眼睛一亮,迅速领会到他祖母话中的意思,赶紧将这些全都记在自己的备忘录中。

        虽然他也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目前还不具备可以组建医疗体系的条件,但是只要有了明确的方向,这心里有了目标,就能有实现的那天。

        “奶,您是不是还规划着要将教化体系也独立出来?”

        相比较医疗体系,安常煦早就深刻意识到他祖母对教育的重视,既然他祖母存着将医疗体系独立出来的想法,他相信,那么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嗯,我确实有这想法,教化之事关系重大,总是将它放在礼部下面,不是回事,还是要专门组织一个负责管理全国教育事业的部门比较好。”

        想要达成这些目标,他们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耐心经营,在没有环境与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创造环境与条件,肯定没有办法急于求成。

        安常煦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只是暂将这些先记下,并没有追问更多的细节,如今整个朝野上下,看似风平浪静,实则背地里充满着各种看不见的明争暗斗,他们想要多做些利国利民的事,也免不了要受掣肘,只能是慢慢筹谋。

        高太医是安常煦亲自任命的皇家疗养院院长,过去的一年中,眼看着皇上名下逐渐多出一家家产业,且都生意兴旺无比,他早就意识到皇上开设所谓皇家疗养院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挣钱。

        看皇上为开设皇家疗养院而投入的人力物力,高太医更加意识到,由他负责的这项产业,在皇上心目中的重要性,肯定远在其它产业之上。

        这让高太医既觉兴奋,又难免有些忐忑,毕竟他过去的大半辈子,基本都是在御医院中度过,给人看病得过不少赏赐,还从不曾将医术当做生意来经营。

        如此一来,他难免有些担心皇家疗养院在自己的带领下,会不会如皇上所愿的赚钱,而且是赚大钱。

      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心所向

        不过再多的忐忑, 随着皇家疗养院即将正式开业的消息传出,并且开始对外预售接诊号,还是引起极大的轰动,在皇家闻养院坐诊的都是真正有官身的太医, 各有所长。

        如皇家演艺场、拍卖场一样, 不□□份贵贱, 只要有钱,商人也能享受到由太医亲自帮忙看诊脉开方的医疗待遇,对许多人而言, 这都是一件极具诱惑的事情。

        皇家疗养院的大夫一改过去上家诊治病人的方式,需要病人亲往疗养院看诊,如有需要大夫根据病人的情况,随时调整方子,或是需要针灸的疾病, 可以选择住院治疗。

        这种新式的看病方式,若是由其他人开创, 肯定会引起无数质疑, 从而变得无人问津,可是开此创举的是皇上本人, 皇家疗养院是皇上的私人产业, 如此以来,这件事瞬间变得有些高大上,不仅不存在质疑,还令人趋之若鹜。

        虽然每一个接诊号的价格都很高, 在预售开启后,还是被迅速抢光,有些人只是稍作犹豫, 就失去了抢号的机会。

        消息传开,京中再次哗然,连柱国公夫人都忍不住跟侄媳妇感慨道。

        “这么看来,朝廷对我们这些人家,可真是照顾,诊号费从十两到一百两不等,开方费从二十两到三百两不等,啧啧,这价格,可不是一般人家能出得起得啊。”

        张贤贞连连点头道。

        “是啊,论赚钱,圣上这本事,可真是无人能及。”

        虽然谁都知道,这肯定是太尊为圣上出谋划策开设的产业,可是太尊一直隐在幕后,所有产业都在皇上名下,也就皇室中人,能通过任职与分红的方式拿到一小部分利润分成,与陈太尊和李家没有任何关系。

        “听说疗养院将要开业的消息后,我原打算要去捧个场,结果派去的人,连个接诊号都没抢到,真是不服不行啊。”

        张贤贞闻言,笑着回道。

        “看来我与大伯母想到一起去了,好在咱家并没有这方面的需要,抢不到也无所谓,听说那有些真有需要的人家,因为抢不到号急得哭。”

        “还是疗养院临时放出急诊号,才解决那些有人等着救命的人家,还在正式开业之前,就允许那些急诊病人提前入院治疗。”

        柱国公夫人有些忧心的回道。

        “可是能承担得起进入皇家疗养院治疗的人家,毕竟只是少数啊,要是民间大夫也照着有样学样,长此久往,说不定会引起普通老百姓的怨言。”

        “大伯母不用担心,朝廷已经放出消息,开设皇家疗养院,主要是为了安置那些因后宫空虚,闲余时间较多的太医。”

        “但是人力有限,能接诊的病人是有数的,只能通过高收费来解决想要找他们看病的人太多的问题,然后继续通过不定期组织的免费义诊,解决一些穷困老百姓的看病需要。”

        太医在百姓心中,绝对都是医术水平最强、最可信的大夫,而且还都是有官阶在身的大人物,若是不设立门槛,肯定是所有人生病,首先想的就是去皇家疗养院,累死那些太医,也忙不过来。

        而张贤贞所说的免费义诊,对京城中人而言,已经不算是新名词,继宫内组织太医去康平眷村进行义诊后,后来又在京城周围的乡下组织过几次免费义诊,只帮扶那些真正贫困的百姓。

        正是通过那些义诊,一干太医们的医术实力得以展现,在民间有了很好的口碑,才使得皇家疗养院正式开业的消息传出后,纵然收费极其高昂,也有的是人愿意为此买单。

        “听说接下来,皇家疗养院还会从民间招收一些有真本事的大夫,大批培养医术过关的年轻一辈,解决民间看病难的问题。”

        柱国公夫人点点头道。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皇上与太尊开设这么多私产赚钱,赚的其实都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的钱,赚到的钱,也都花在改善国计民生上。”

        “但是若有那别有用心的人挑唆,还是有人容易轻信,你让人在外多注意一下,发现这个苗头,就要赶紧报上来。”

        且不说他们徐家从来都是坚定忠君一派,以他们徐家现在的情况,也必须要态度坚定的始终和皇上站到一起。

        嫡系小一辈的本就只有四个,现在有三人都在北疆的乐阳郡主麾下,可以跟着乐阳郡主建功立业的同时,也让让徐家与上面形成真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系。

        所以对于他们徐家而言,态度坚定的全力维护朝局稳定,也相当于是在维护自家的地位与前程。

        张贤贞当也很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甚至连她那一直有意疏远徐家,除必要的往来,要求她没事不要回娘家的父亲,也因自己的孙女和外孙去了定北军,不顾多年以来的苦心经营,近来数次表态,算是彻底表明自己的立场。

        应下的同时,张贤贞小声道。

        “大伯母,那有些人有和事,太尊和皇上心里应该也有数吧?南江书院一系的人?”

        南江书院在先帝朝时,就曾为先帝掌握朝野上下的动态而贡献极大,皇上和陈太尊没道理放着那些不用才是,但是看皇上与太尊仿佛只关注北疆,一心赚钱的样子,似乎对某些暗流涌动毫无所觉的样子。

        柱国公夫人神情严肃的低声回道。

        “这些就不是我们该操心的了,你只要记住,我们徐家最大的使命,就是保护好皇上与南疆的安危。”

        张贤贞神情凝重的点头,她是因为此前一直在镇南军,偶尔从丈夫的言语中听到个只言片语,隐隐猜出镇南军不仅要镇守南疆边境,还一直盯着另一边。

        去年定北军出事,眼看要往定北军派遣其它大将时,她就忍不住暗自提着心,结果却是迅速定下派乐阳郡主去接掌定北军,她的儿子与两个侄女也一起去了定北军,她便一心惦记着北方的情况。

        如今事实证明,乐阳郡主的确是天生的将才,让她的儿子与两个侄女都跟着立下大功,让她放心大半的同时,再次惦念起另一桩事。

        从柱国公夫人的反应上看,张贤贞知道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唉,我就是有些想不明白,那有些人是怎么想的,放着大好的日子不过,天天瞎折腾些害人害己的事。”

        这是张贤贞的心里话,一年前的成王之案爆发出来时,她虽然不在京中,但她回京后,听说过去熟悉的一些人家都已经不复存在后,就能想像那件事的牵连之广。

        若非新帝仁慈,没有在京中大开杀戒,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人头落地,可是仍有些居心叵测的人不死心,不知道什么叫做前车之鉴。

        “不管怎样,皇上与太尊的贤德,乃是天下人皆是有目共睹,民心之所向,在这种大势之下,没人能改变得了大局。”

        毕竟现在北边有乐阳郡主执掌的二十万定北大军,南边有他们徐家执掌的十余万镇南军,京郊大营由她儿子执掌,再加上皇宫近卫御林军与帝卫军等,谁敢在这种时候冒头,绝对是找死。

        随着通往北疆与东河府的两条新官道正式开工,让沿途的大批百姓感受到给朝廷做工,不仅吃得好,还有工钱可拿的优厚待遇,民间百姓对现在的朝廷,都极为拥护,提起来都是赞不绝口。

        皇上是拿出自己赚的钱,给伤残及阵亡将士家庭建眷村,征工修路的事,早就不是什么秘闻,这样贤明的好皇帝,老百姓谁不拥护。

        所以柱国公夫人一面嘱咐张贤贞要注意外面的风向,一面对朝廷充满信心,因为大孙子的事,她曾对徐家的未来充满担忧。

        可是随着徐景楠和徐景月在定北军中立功的消息传回,她的心突然就稳了下来,这就是遇上明主的好处,对他们这样的人家不仅不会心怀忌惮,更不会打压,只会不遗余力的用心培养和给足机会,一个不行,他们徐家还有行的。

        像王家那样,纵然出了劣迹斑斑的不肖子弟,却不影响其他优秀子弟继续得到得用,上面的这份大度与宽容,对他们这些人家而言,绝对是极其难得的好事。

        所以,不仅仅是张贤贞对那有些人做的事充满不解,柱国公夫人更是对其不满,只能说这世上人心不足蛇吞象,永远不乏有那野心勃勃,为私心私利,不顾国家与百姓利益的人。

      ¡¡¡¡¹¬ÀïµÄ°²³£ìãÕýÔÚ¸ú³Â·ïç÷̽ÌÖÐÞ·µÄÊ¡£

        “奶,要是在那些路面上,都铺上水泥,这个成本就更大了啊,而且,原州的水泥窑厂也是我们的,我们要不要算钱呢?“

        对于这个问题,陈凤琪回答得毫不犹豫。

        ”当然要算,这些可都是修路的成本。“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5 18: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