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ML】穿成农家老太后》-第1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听到陈凤琪的话,阳阳皱着包子脸,实在想不明白,那些笨蛋身上能有什么值得他学习的特长与优点,半知半解的点头,是为了答应陈凤琪,要从别人身上发现缺点,好引以为戒。

        陈凤琪能理解小孙子的处境与想法,越是如此,她越是坚持要将这个小家伙按在幼学班,让他多接触同龄人,加深他的某些认知。

        让阳阳早点接受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很平庸的事实,也时也认清他的处境,纵然他自身智慧出众,也要与旁人共处、共事,就算是那些看似平庸之人,其实在某些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不能一概而论。

        等到临时加建的学生宿舍与先生家属住宅,将要完工时,后面又陆续聘请的十余位先生,都已经携家带口的踏上前来高台县的旅程。

        这十余位先生,有的是在四年前的那场大动荡中,就被贬的人,也有近两年陆续遭贬的人,有的人曾主政一方,有的曾是工部、刑部的官员,其中有两位甚至是曾带兵上过战场的武将。

        要不是陈凤琪这位东家的想法总是出人意料,现在的高院长再怎么有心照拂某些人,也不会想到,还能将这种身份敏感的人,都往书院里安置。

        哪怕这些人要么是家无恒产,本就两袖风,丢了职位,也就丢了经济来源,有的则是被抄家、没收全部家产,虽侥幸保全性命,没有被流放,或是被罚入贱籍,却生活困顿。

        而他们这些人的人品与能力,高院长早就了解,从刘承业那里知道这些人的艰难处境后,在没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时,只能干看着。

        既然陈凤琪鼓励他抛开要顾虑,尽量给书院多招揽些真正有能力的人,高院长为完成东家交待的任务得同时,终于还是下定决心,通过某些渠道,联系上那些或在四处漂零,或是在乡下结庐而居的人。

        以高院长的切身感受来讲,这南江书院纵然给不了那些人富贵,却能让他们获得一处安宁的栖身之处,收入虽然不算多,却能满足养家糊口的生活所需,还能教书育人,实现自身价值。

        前往高台县方向的一艘客船中,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走进其中一间面积狭小的客房,恭敬的说道。

        “爹,我刚才打听过了,这艘船明天会在平江县码头暂停,不能直接抵达高台县,不过平江县与高台县相邻,陆路过去,只需半天时间就能到高台。”

        留着短须的中年男子点点头,坐在一旁中年妇人难掩担忧的说道。

        “这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南江书院那边会不会派人过来接?”

        中年男子许君延苦笑着回道。

        “听说那南江书院是高台县的一户乡绅,为方便培养自家后辈,新开办的,由于准备不足,才会出现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否则我也没机会被聘上,估计不会有人接。”

        中年妇人闻言,想想也是,那乡绅不是什么有底蕴的大户,肯定不会事事考虑那么周到,看着男子心疼的说道。

        “夫君是为了我们,才会接下这份聘请,千里迢迢的辛苦奔波到此,若是不适应这边的环境,该如何是好?”

        “娘子不必担忧,介绍我来这南江书院的故友,为人十分可靠,他既大力推荐,想来那南江书院,应该真是个好去处。”

        就是一想到因为他的缘故,连累他的妻儿跟着颠沛流离,许君延就感到惭愧不已。

        十三四岁的少年,虽曾经历过家庭变故,因上有父母庇佑,还没那么深刻的体会到世事的艰难,难掩期待的接过话道。

        “爹,您在书院授课的话,我和弟弟能不能也跟着在书院里读书?”

        许君延很为儿子的向学之心感到高兴,笑着点头道。

        “那是当然,对了,我都忘了说,不仅你们兄弟,到时候,连你小妹都能在书院中正式入学,南江书院还开设的有女学班,邀请两位当年在江南颇有名气的才女授课。”

        听到这话,顿让坐在他们旁边的女孩双眼一亮,面露惊喜之色,许夫人却道。

        “听你这么一说,我怎么觉得,这南江书院似乎跟其它书院不同呢?”

        许君延微笑着自嘲道。

        “就凭我目前的处境,若非这南江书院与众不同,东家肯定不会考虑聘请我来当先生的。”

        此话一出,顿让室内氛围为之一凝,许君延随即意识到不妥,赶紧描补道。

        “连对家中女孩的学习都这么重视,想来东家应该是个开明大义的,这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件好事。”

        话虽这么说,直到次在平江县码头下船时,许家人心中还是难免有些忐忑,不过随着他们登上陆地,一眼就看到有个少年在不远处高举着木牌,上面写有‘许君延先生’五个字,本有些沉重的心情,顿时轻松大半。

        发现有人来接,许夫人想的是,看来那南江书院的东家,是个讲究的人家,许君延注意的则是那名举牌少年,那是袁家五少爷?

      第十八章 吃惊

        虽然时隔四年多,正值少年的袁文义,已经从当初的小少年模样,变成个高体壮,一身英气的少年,许君延还是一眼认出,那应该就是他曾在恩师家中见过的袁五少爷,因为对方的长相与他师兄如出一辙。

        只是心中再怎么激动,许君延也知道现在不适合攀旧,当年袁家成年男丁都被判处流放,其他女眷与未成年的孩子都被没入奴籍。

        在当时那非常敏感的时期里,幸运一些的人,若得到亲朋故旧在私底下的照应,就算被罚入贱籍,也会被人在暗地里赎出,好好安置,不幸被卖到外地,失去音讯的,就只能是生死由命,看各人的际遇。

        许君延自己与恩师一家,是前后脚被发落的,因他只是一个受牵连的小人物,没有真正犯下什么罪过,得到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小,只是被罢官抄家,好歹保全了一家人,不至于像袁家那般,家破人亡、骨肉离散。

        虽是它乡遇故,许君延也只能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没有上前相认,而是带着家人上前介绍自己就是对方要接的人。

        看到许君延,袁文义也愣了一下,他对许君延的名字并不熟悉,但对许君延这个曾多次出入袁府的人,还是有印象的。

        只是现在的他,在经历过家庭巨变后,早已褪去当年的天真不知世事,又在李家受到过多方面的教育和历练,已经知道人情世故,心机谋略都不缺。

        所以看到许君延一家,他丝毫没有与对方攀旧情的想法,只是不卑不亢的拱手道。

        “见过许先生、许夫人,小子袁文义,在南江书院任后勤管事一职,奉东家太太之令,来此迎接许先生一家,诸位一路辛苦了。”

        “东家太太有心了,有劳袁管事辛苦过来接我们,在下感激不尽。”

        边接过许君延身上三个最为沉重的大包袱,袁文义边笑着回道。

        “许先生不必客气,书院现已正式开课,却极缺先生这样的人才,我们再怎么敬重,都不为过。”

        “小子先带送先生与您的家人去马车那边安置好行礼,再找地方用个饭,此地距离南江书院不算太远,请诸位再坚持一下,早点到地方,诸位才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许君延下意识想要拒绝让对方帮忙搬行李,却见袁文义扛起那些让他累得寸步难行的大包袱,仿佛毫不费力的样子,只得咽下未尽之言,转身接过妻女手上的包袱,帮他们减轻些负担。

        许家这几年生活极其困难,来平江的那张贵宾级待遇的船票,是为他介绍这份工作的故友给资助的,家里省下的那点微薄积蓄,能省一文是一文,所以下船时,他们没请码头上的力工帮忙搬运行李,而是全家自己动手。

        候在码头外的有三辆马车,将许家的行李放好后,留下一个车夫看车后,袁文义便带着许家人与其中两个车夫,一起去附近的饭馆吃饭。

        “东边来的船要后天才到,袁管事今天不一起回去吗?”

        听到其中一个车夫这么问,袁文义摇摇头道。

        “这长途客船有时到得早,有时到得晚,现在打听到的消息还做不得数,我要一直在这随时侯着才行,以免错过去了。”

        “说得也是,还是袁管事考虑得周到,难怪东家太太这么信重您,就是这出门在外,实在太不方便了点,还是我们李家庄的条件好。”

        出外在门肯定都不方便,不如自家自在,所以许君延没有将车夫的这话放在心上,而是注意到二人话中透露出的另一个信息。

        “原来袁管事接下来,还要留在这里等着接其他先生?”

        不是说书院已经正式开课了吗?怎么听着,除了他这个临时急聘的先生外,还有其他先生没到?

        袁文义微笑着解释道。

        “书院本已聘请的有十来位先生,因为今年是第一次招生,没有经验,发现报名的学生远比预计的多,东家太太和高院长只好赶紧联系人,请他们帮忙多介绍些有真材实学的先生,我的任务,就是在这边负责迎接你们几位走水路过来的先生。”

        这些先生都是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过来的,大多都不在江南这一带,距离较远,虽然都已提前寄信给书院,通知书院自己的行程路线及大概的抵达时间,但是在这交通并不发达的大环境中,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只能靠等。

        新开的书院没有底蕴,也没有口碑,招生困难很正常,在已有十来位先生的情况下,听说这南江书院的学生,竟然多到需要临时聘请多位先生的地步,让许君延感到十分意外。

        “不知书院中现有多少学生?”

        这不是什么秘密,所以袁文义坦然回道。

        “书院现有三百八十名学生,为避免浪费资源,书院采取末位淘汰制,每隔三个月,就会综合评一次,刷掉学习态度不认真、品性有缺的学生,从那些报过名,却没能获得入学资格的孩子中,选出相应的人数补上。”

        看来这南江书院虽是新开办的,规模却不小,管理方面也很有章程,这让许君延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环境充满好感与期待。

        “看来这江南文风盛行之名,果然是名不虚传,仅高台这一偏僻县城中的百姓,竟然也都如此支持后辈进学。”

        听到他的感慨,一名车夫笑着回道。

        “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虽然支持后辈进学,但是家境贫困,纵是有心也无力,若非东家太太仁慈,不仅让我们这些庄上雇工的子女免费入学,对庄外的孩子入学,收费也很低廉,县里能让孩子进学的人家可不多。”

        想到介绍他来南江的故友提到过,开设南江书院的只是一家普通乡绅,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大户人家,许君延不禁有些担忧。

        “如此说来,书院的运营岂不是都要靠东家补贴,如此规模,恐怕东家也难以承担吧。”

        “许先生不必担忧,对于这些问题,东家太太与高院长早有考量,书院只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不至于出现难以维系的现象。”

        袁文义听高院长提起过,在高台县创办的书院若能赚钱,肯定轮不到他们李家庄,只有像这样,所有人都知道南江书院招的学生越多,东家赔进去的钱越多,才不会惹人注意。

        然而以太太的本事,就算书院明面上赔钱,她也有办法从其它方面找补回来,就像太太不惜本钱的规划出几大生活区域,建造出那么多、那么好的房子,以相当于免费的方式租赁给雇工,让他们可以带着家属入住。

        这一举措不仅让本来荒无人烟的区域变得有人气,还发展成现在这热闹繁荣的李家庄,既方便家里从中雇短工,也让那些工人都对李家庄极有归属感,对东家感恩戴德。

        而李家却能从中得到许多外人所不知道的隐形好处,例如那些已经变得越来越肥沃的荒山与荒地,李家低价购置的那些荒地产出越来越多,还有那些成长茁壮,已经开花,再过两年就能开始挂果的果树等,

        书院外围已规划出的那些房屋与街道,乃至作坊,就是太太下一步的计划,既然不惜本钱的将书院创办起来,太太就一定能有办法将其扭亏为盈,哪怕表面上仍在亏损。

        当然,这其中的具体门道,袁文义当然不会对外人说,哪怕许君延既是与他袁家有渊源的故人,还将成为南江书院的一分子,在他心中,也只是外人而已。

        哪怕他和玉娘等人一起,都已经被取消奴籍,现在都是自由身,受雇于南江书院的他,也依旧将自己当做李家一分子,与东家才是自己人。

        在船上住了多日,食宿都很不便,登上陆地,就能好好饱餐一顿的感觉,让许家人都很高兴,如此周到的接待,让心许家彻底抛开心中的顾虑,坐上前往南江书院的马车。

        刚进入高台县内时,注意到马车行驶的方向越来越偏僻,路边田地里的庄稼都长得格外瘦小,明显是荒凉区域,许家人免不了再次提起心。

        直到马车正式进入李家庄,远远的看到前方山上山下,那些看上去特别整齐的房舍,许家人的心才正式放下,车夫也在此时难掩骄傲的指向远方,向坐在他旁边的许君延介绍道。

        “先生请看,那里就是我们李家庄,中间那座山中腰的大宅,就住着我们东家,那两边的房子,住的都是像我们这样的长工家庭,山下边的那片房子,就是书院。”

        “东家太太特意为你们这些先生修建了一片住宅区,房子都修建得特好,我当时负责运输材料,那可都是上好的材料,院子有大有小,房屋有多有少,像您这样的一家五口,住个中等院子就足够了。”

        车夫重点介绍的那片住宅区,外表看上去,都是整齐红砖墙,看上去规模不小,规划得很整齐。

        等到马车正式驶入住宅区,立刻有人去通知高院长,负现管理家属区的工人客气的向许君延一家施礼过后,为他们介绍道。

        “先生一家长途跋涉辛苦了,您在信上说,家里共有五口人,我们为您准备的是东三院,请随小的过来,若有什么意见,请您一定要在入住之前,就及时提出来。”

        许君延客气的拱手道。

        “有劳诸位费心,这里的房子看着都十分好,我们客随主便,听从安排。”

        等到许家人被带到工人所说的东三院,看到那简洁大方的四合院中,已经被装修打扫好的四个卧室,一间书房,一间客厅,以及单独的厨房,干净整洁的浴室、厕所,不禁大吃一惊,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书院给他们提供的住宅条件竟能这么好。

      第十九章 谋发展

        许家是住过好房子的人, 越是如此,比起那些从茅草屋搬到李家庄的雇工家庭,他们更能意识到这么一套房屋不算多,面积也不算大的房子, 设计得有多精巧, 有多贴心便利。

        而负责看护家属区的工人老张, 仍在继续给他们介绍房子的功能,得知房子地下还设有地暖,冬天的时候, 可以根据自家需要,决定要不要烧地暖,或是选择将哪间房子的地暖烧起来。

        这是皇宫与那些豪门世家住的地方,才能享有的条件,让许家人更为惊叹不已, 再结合那些分别接入厨房、浴室、厕所的自来水,都让许家人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与信心, 本有些彷徨无措的心情, 立刻踏实不少。

        老张介绍完房子里的大概情况,确定许先生一家对这套房子的结构与位置没有意见, 与车夫一起, 帮着许家将行李都搬到屋子里后,就先行离去,留他们一家自己先整理行李。

        见周围没了外人,李家女儿立刻活泼起来, 高兴的拽着许君延的袖子,以充满惊喜与激动的语气问道。

        “爹,这就是我们以后的新家吗?这里真是太好了。”

        许夫人宠爱的看着小女儿, 没有指责她的失礼,笑吟吟的接过话道。

        “东家做事如此周到体贴,真是太难能可贵了,今天先将家里收拾一下,我们明天上门去拜谢一番。”

        许君延笑着点头道。

        “这是应尽之礼,夫人考虑得周到。”

        “娘,厨房里有柴禾,儿子先去烧些热水,在路上走了这么久,我们要先好好梳洗一番。”

        听到儿子许泽生的话,许夫人笑着点头应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04: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