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ML】今天我母仪天下了吗》-第1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小宫女拿着东西禀告的时候说:“娴妃娘娘扔小人儿吓唬我们。”

        我:“你亲眼看见的吗?”

        她:“没有。但除了她也没别人了。”

        我一想也是。

        这种蠢事,但凡长点脑子的人都做不出来。即便出主意的人真没脑子,左右随侍也总该劝阻一下。不巧,娴妃心智未发育成熟,掌事宫女小蓝小绿偏又是唯命是从的草包。

        我想起那天的蚕宝宝,还是把这小祖宗请到宫里来,想正式地修复一下我们的关系。

        我装作害怕的样子向她服软认错,求她不要诅咒我,表示自己从没碰过她的太子哥哥,升位份不过是因为我爹在前朝立功,皇上真心喜欢谁,后宫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等等等等。几句花言巧语,哄得这小孩飘飘然。加上上次的牌位之恩,她最终决定不再和我作对。

        我们俩聊到最后,她甚至跟我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原来她着急诅咒我,是因为皇上不再召见,所以她以为他移情别恋。

        我嘴上告诉她皇上更没有召见我,让她不必担心,心里却默默寻思:

        据我丰富的宫斗小说阅读经验来看,皇上突然不叫你陪他办公,除了不再爱你,还有一种可能:他要搞你爹了。

        赵大人莫非是陆丞相的好门生?

        深宫之内,这种消息无处打听。娴妃走后,这茬便过去了。

        有一日,我正在院子里练剑,圆儿穿身红衣裳从我面前路过,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未得到回答的问题。

        我拉住她:“什么风波?”

        “什么什么风波?”圆儿懵了。

        “上次我们出宫,你说勋亲王在‘那场风波’里得势,什么风波?”

        圆儿这才“哦”了一声,把我拉进屋子里,开启了讲述模式。

      第17章 逆袭之路

      我上次蹲在宫里看的那六十页薛殊传是这样的:

        一切都要从二十五年前说起。

        这一天阳光明媚,是皇家春狩的日子。

        风华正茂的文帝带着几个皇子和一众王公贵族在伏羲围场驰骋。这一群人中间,有个小小的身影:那是五岁的薛殊。这天,是他人生第一次参加春狩。

        狩猎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大家都猎到不少野兔,鹿之类,整个围场一片和谐。

        可是,好死不死,林间出现了一头黑熊。太子——也就是薛殊他大哥见状,立马扬鞭追了上去,二皇子三皇子也紧随其后,三人赛跑似地狂追,侍卫赶都赶不上。

        看着这仨不要命的儿子,文帝十分骄傲。结果没一会儿,那边传来几声惨叫,接着就见两个皇子屁滚尿流地从林间跑出来。薛殊眼尖,见状立马向那边赶去。

        去了便看见黑熊正咬着太子的脚往后拖。太子因为失血过多,已经昏迷。

        救驾的人还没来,薛殊当机立断,抽出羽箭,一箭射瞎了黑熊的左眼。

        黑熊吃痛放开太子,大声咆哮。薛殊的马受惊,将他抛了下来,黑熊也转而奔向他。谁料这小不点儿毫不畏惧,将手中箭簇捏成一把,直直捅进它张开的大嘴中。

        文帝和一干侍卫赶到的时候,黑熊已经惨死,太子的右腿血肉模糊,但命是暂时保住了。

        这就是著名的四子春狩事件。

        五岁小孩搏杀巨熊,这种画面只有在两个地方可以看到:电影和史书。

        这段记录有史官夸大事实拍马屁的嫌疑,但刨去夸张的情节,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薛殊这家伙,英勇果决,天生带杀气。

        总之,太子捡回了条命,但好景不长,他伤口感染,缓缓下线了。

        之所以说“缓缓下线”,是因为他整整在病榻挣扎了一年。

        太子是文帝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最受疼爱的那个。其实他要是原地死亡,想必他爸也不会受到这么大的折磨,可他偏偏是时好时坏,让父亲体验尽了希望破灭的感觉,心生生给熬碎了。

        倾了举国之力,没有救下自己的爱子。太子去世那天,文帝当场吐血,不到一月便郁郁而终。

        临终前,他做了一个决定:传位给年仅六岁的薛殊。

        二皇子和三皇子两个怂包就这样出局,被派到封地去,无诏不得回京。

        薛殊匆忙继位,五臣辅政,太后垂帘。我外公就是五个辅政大臣之一。

        纵观历史,幼年登基的皇帝,多无善终。薛殊虽然如今仍健在,但一开始也难免吃尽苦头。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妈性格太怂了,说是垂帘听政,实际上任人摆布,孤儿寡母天天受人欺负。登基前几年,顾命大臣掌权,几个皇叔又势大,谁都能踩这个小皇帝一脚。

        有关这个时期的记载很复杂,各种政事,我看得半懂不懂,但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这话是说,顾命大臣于春因为薛殊在朝堂上提出了不合适的意见,“怒斥”了他。

        一个皇帝,被臣子当众指着鼻子骂,何其憋屈。

        骂完了太后还领着他亲自上门给人道歉。

        我外公因为这事和于春闹掰了,发文骂他“狎侮纲常”,问候他“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在这几个顾命大臣之中,我外公实在是一股清流。他虽没能完全保薛殊不受委屈,但好歹护住了他的皇位,没让他被哪个叔叔谋杀篡权。

        但外公年事已高,在薛殊十二岁上也过世了。他一归西,我舅舅们迅速地被挤出了权力中心,薛殊的日子愈发不好过。

        我看到我外公领了盒饭,而薛殊还在当受气包,就合上书本,没有再往下看。

        这次圆儿给我讲的故事,刚好发生在这段时间之后。

        她说的内容太玄乎,也太简略,听得我心里一堆疑点,到了后来,我索性拿来史书,叫她边看边给我讲解。

        这个方法很好。我用了一个下午,终于结合着书中内容,推理出了一条薛殊逆袭之路。

        话说文帝是个极其厌战,爱民如子的仁君。他讨好得寸进尺的北延,忍耐盘踞封地的诸侯,更不考虑开疆拓土,怕打仗劳民伤财,只想闷头发展经济。在这种努力之下,天下繁荣,国库殷实,这固然给薛殊日后的征战打好了经济基础,但也给他埋下了诸多隐患。

        薛殊十二岁时,面临的是这样的政局:权臣把持朝政,指鹿为马;皇亲国戚里至少三派人对皇位虎视眈眈;皇帝无权,各地诸侯嚣张势大,随时准备造反搞独立;北延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真是一个内忧外患,凄风苦雨啊。

        薛殊十三岁生辰的时候,带母亲去太庙祭拜先帝,说:“母后这些年辛苦了,接下来由孩儿替您操心吧。”

        第二天,太后就不再垂帘听政。

        他亲政这事儿,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第二天上朝,几个权臣都懵了,连问三天“你妈呢?”,连奏一个月“请让你妈上朝”。

        薛殊不理会,表示,老子就要亲政。软柿子太后也一反常态,坚定要还政于子。

        于春之流看见这场景,只当他小孩不自量力,成不了气候。他们故意刁难他,推给他一大堆难题,但薛殊颇有治国之才,总能想出好对策。

        幼主羽翼渐丰,这还得了?

        几位权臣默默地把拥立亲王谋反的事提上了日程。但是王爷有三个,皇位却只有一个,薛殊这一亲政,本来斗争不是很激烈的几派顿时针锋相对。

        他们忙着内斗,反倒给了薛殊一点喘息的空间。

        十三和十四岁这两年,薛殊连开两届恩科。

        此举正中权臣们下怀。如今朝政被三家权贵把持,每届科举后,能平步青云的人都是他们的子弟,平民出身的举人只有选边站队,乖乖听他们指挥,才有一点出头的指望。若不想同流合污,只会被打压迫害。

        明知科举【创建和谐家园】,只会让朝中拉帮结党越来越严重,薛殊却全盘接受他们的安排,没有半点不满,恩科一届办完还办一届。

        权臣们背地里笑他天真,竟想靠科举这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势力,却不知吏部是谁的天下?

        在此期间,薛殊还做了一件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事:办家宴。他也不怕被叔叔们毒死,办了好几次。宴上,他天真烂漫地和各种青少年玩熟了,而后从这些人里选了一些伙伴进宫当他的侍卫。他们其中有一个叫薛奕,格外被他器重。

        不论是读史书、听圆儿的讲述还是跟他本人的相处中,我都有种感觉:薛殊的决定,你得往后翻三页才能看懂。

        史书记载,小薛殊沉静寡言,爱笑。他这些年人畜无害,委屈可爱,搞得大家都忘了他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不过这个理由他们很快就会想起来了。

        清和九年,薛殊十五岁。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庚辰科场案。

        一位姓陆的监考上书皇帝,表示科举舞弊成风,各位权贵和主考官勾结,结党营私。这份奏折洋洋洒洒足有万字,附有极其翔实的证据。

        权臣们谁也没把这奏章当回事,可薛殊第二天上朝时就着重讲了此案,还钦定了几个人彻查。

        全是被这些权贵压了多年的寒门仕子。

        放在平时,此类弹劾的小火苗几个大臣一脚就能踩灭。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次不一样:平素任他们使唤的手下,突然变得不听话了。

        等到于春之流回过味来的时候,为时已晚。

        事关重大,薛殊决定不再通过刑部定罪,而是由他成立的专案小组审案判刑。

        薛殊说:杀无赦。

        于是陆考官领导的专案小组夜以继日,三秒给一个斩立决。

        科考作弊事件说到底只是个火星,由此牵出了不少任用亲信,【创建和谐家园】的事。弹劾的奏折争先恐后地飞进勤政殿,火越燃越旺,把贵胄们烧了个猝不及防。

        短短一月,牵牵连连,一万人入狱,斩首三千。法场的血腥之气甚至引来大批兀鹫盘旋。

        京里人因此传唱:三郎你,鸟粪污衣,何必咨嗟。焉知檐【创建和谐家园】雀,饮厌贵人血。

        一声令下,就能执行到这个程度,这事要是他没谋划一年以上,我名字倒着写。

        这些作威作福的权臣贵族以为自己掌控了整个朝野,却恐怕死也不会想到,薛殊会去拉拢那些早等着上位的寒门士子,旁支贵族吧。

        当然,权贵们并没有躺平待宰。有两个亲王匆忙联手谋反逼宫,大部队还没到京城门口,有一半人被一个将军带着倒戈了,结果自己和自己在京郊打了一场表演赛。

        于春和另一个亲王的兵倒是进了城,甚至做好了包围皇宫的部署。

        结果被御前禁军打得妈都不认识。

        毕竟那时的禁军总管是我爹。

        京郊倒戈的将军,则是良贵人他爹,如今的大将军冯原。

        名为御前侍卫,实际暗中联络旁支贵族,全力支持薛殊推倒三个王叔的薛奕,是我国现首富勋亲王。

        至于那位举报作弊的陆大人,便是我大舅的著名门生,我妈口中那个在陇北乡下出身的陆丞相了。

        一代天子一朝臣。十五岁的薛殊,就这样被这四人扶着,踩着三千颗头颅,坐稳了皇帝宝座。

        至此,他的春狩完成了。

       

      作者有话要说:

        重修了一下~

      第18章 周太妃

      我本来只想知道勋亲王的上位史,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看完了薛殊的传记。

        我越看越觉得,薛殊真不像他爸妈亲生的。

        谁能想到,一个反战仁君,一个软弱皇后,能养出这种杀人狂魔呢?

        其实,他既然已经暗中地养了自己的势力,大可徐徐图之,一点点地夺回朝政。以他的智商,不至于做不到兵不血刃。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12: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