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个事说难不难,就是耗时间,而且从短短的十几分钟的交谈也很难了解清楚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余思雅只能剃出那些明显不合适的人选,同时在本子上将这些被筛选的人都记录下来。这不止是对工人们的考核,其实也是对招工的负责人的考核,余思雅想看看这些部门领导们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
他们的时间充足,而且大多是本公社的人,对本公社的这些社员比她了解清楚多了,还能屡次招到不合适的人,要么是眼光不行,要么是有私心,无论哪个原因都不适合长期坐在领导的位置上。
余思雅暗暗在本子上做了标记。她现在太忙,而且目前这个事也算不得很要紧,暂时抽不出时间来调整,等忙完这一阵再说吧,正好到时候进来的这批新员工是什么表现也很清楚了。
招完工,余思雅就启程去省城找沥青厂了。
沥青是石油提炼后的一种副产品,味道不大好闻,有些刺鼻,夏季遇高温就会融化成糊状,特别粘脚。沥青路其实不算特别好的路,余思雅最满意的还是水泥路,不粘脚,不管冬夏都干净。
但谁让他们现在穷呢,修个沥青路都老费劲儿了,暂时还是别肖想水泥路了,目前全国估计都找不出几条像样的水泥路。
根据沥青厂技术工人的核算,目前比较节俭,修一平方米的路大约需要四千克左右的沥青,余思雅他们要修的这段路宽四米,长约八千米,算下来需要一百吨出头的沥青。目前沥青的价格好几十块一吨,总计光买沥青就得花差不多一万块。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好在是两个公社分摊。余思雅早有心理准备,拿到数据后,她把电话打给了钱书记说明了情况。
钱书记一听他们公社光买沥青就得花四千来块钱,脸立马皱成了苦瓜状:“余主任,就不能少用一点吗?这也太贵了。”
余思雅无奈地说:“钱书记,我们那段路比你们还长几百米,要比你们还多花一千多块,你当我愿意多花钱啊?现在这个标准已经是降过的了,再少就粘不住石子了。你也不希望咱们花大价钱,费大力气修出来的路用个几年就坏了吧?”
钱书记无言以对,叹了口气:“好吧,我听你的。”
修这条路真是把他们公社都老本都要掏光了,养殖场好不容易赚的这点钱全撒进去了,搞不好还要欠一笔债。
光修这么段路就这样费钱了,余思雅又是搞通电,又是修路拉电话的,她就不心疼吗?
余思雅可不管钱书记怎么想,只要他答应好好修路就行,哪怕钱书记钱不够先赊着,后续从卖鸭子的款项中扣都行。这条路对他们养殖场的发展太重要了。
搞定了沥青的事,余思雅交了定金,让沥青厂这边直接送到红云公社和东风公社,她没回去,还滞留在省城,因为她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
这段时间,余思雅白天忙工作,晚上就在灯下写稿子。她连续写了三篇稿子,一篇从美事的角度出发《细数我吃过的“清河鸭”》,用一个普通吃货市民的身份,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在第二百货公司无意中看到清河鸭,看到那么贵,抱着试试的心态买了一袋回去尝尝然后被打脸,从此恋上清河鸭,一发不可收拾将所有的产品都买回去的心理路程。
这篇文章诙谐有趣,用自嘲的口吻写的,署名,余思雅起了个笔名,免得被人发现她自吹自擂。
然后第二篇是以新闻投稿的方式写的《全国第一条由公社自费筹建的沥青路》,这篇稿子就严肃多了,也没什么花哨,就是刻板的陈述事实。但光这个标题应该就能引起新闻人的注意。
第三篇文章则是《我省第一个即将全公社通电的偏远农村》,这篇比上一边相对没那么官方,不过罗列了许多数据,重点诉说了辰山县这个偏远乡村没有财政支持,全靠本地企业和社员自发组织筹款通电多么的不容易,通上电后能给村民带来多大的便利和实惠等等。
这三篇稿子余思雅没想过全部刊登,但只要有一篇能登上报,那就能引来新闻记者的采访,将他们这个宝藏公社给挖掘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但现在的报纸版面就那么多,还有固定的要报告全省全国重大会议,节庆日,大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报道,文艺汇演,先进人物等等,能不能轮到她这三篇稿子,余思雅不敢保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决定留在省城活动活动。这个时候就凸显人脉的重要性了,余思雅不认识省城报社、电视台的任何工作人员,只能另想办法。
余思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孟兰两口子,这两人都算是中高级干部,尤其是孟兰,作为第二百货公司的经理,她接触的人应该相当的多,说不定就认识省城日报的记者,编辑之类的。即便她不认识,拐个弯应该也能搭上线。
可这个事不能明明白白地直说。余思雅拎上准备好的土特产,又到田家做客,为了能碰上孟兰,她特意挑了下午四五点的时间上门。
还是田老太太给她开的门。
“哎呀,思雅你来啦,快进去,来就来,拎这么多东西干嘛,真是把晨晨他们给宠坏了。晨晨,小丽,你们看谁来了?”
两个孩子听到声音跑出来,看到余思雅手里提的火腿肠、清河鸭都高兴不已:“谢谢思雅姐姐。”
余思雅摸了摸他们的头,笑着对田老太太说:“这都是我们自己厂子里产的,不值几块钱,晨晨和小丽喜欢我就顺便带了点过来。天冷了,上回我们养殖场窜进来一只野兔,被人抓住吃了,兔皮我让人做了一双手套,天冷了,婆婆你出门手冷,戴上这个保暖。”
老太太接过手套,感动得不行:“哎呀,思雅,你可真想着我。我没个闺女,就两个儿子,虽然孝顺吧,但哪有闺女贴心啊,谢谢你。我快做好饭了,你今天就在咱们家吃饭,好几个月没见你了,快坐下喝口水。”
田老太太热情地招呼余思雅坐下,然后跑进屋拿了肉票和饭盒塞给孙子,悄声吩咐他去食堂打两个肉菜回来。
余思雅来的时间巧,没坐一会儿,田振华两口子就回来了,看到余思雅都热情地打招呼。
孟兰是个工作狂,看到余思雅很开心:“我还说给你们打电话呢,十天前你们送来的那批货都已经卖完了,你们什么时候再送一批来?我看你们产品不少,以后专门给你们摆一个货架,你把酱板鸭、皮蛋、咸鸭蛋之类的也送点过来吧。”
没想到还有这个意外之喜,余思雅高兴坏了,一口应下:“好,孟经理,等回去我就给你安排上。”
坐下吃饭后,田振华问余思雅:“余主任是个大忙人,这回来省城又是为了工作吧?”
他主动问起,余思雅正好顺着话题往下说:“是啊,我这次来是为了买一百多吨沥青回去。我们跟隔壁公社联合起来打算修一段沥青路。”
这话题成功地引起了两口子的兴趣。孟兰惊讶地看着余思雅:“你们公社可真厉害,竟然修沥青路了,是财政拨的款吗?”
余思雅摇头:“不是,我们辰山县是个穷县,财政上没什么收入,哪有钱啊。隔壁公社也建了个养鸭场,这是我们两个养殖场凑的,然后动员全公社的力量勒紧裤腰带修的。”
“那你们可真不容易,不过修了路也好,以后出行方便,也能缩短来往的时间。”孟兰感叹道。
余思雅笑道:“可不是,只是我们两个公社都穷,没什么钱,只能修自己公社范围内的路。通往县城还有一段路,这得靠县城和省城拨款了。所以我写了稿子,反应这个情况,待会儿请田主任跟孟经理替我看看,我也没经验,不知道行不行。”
这两口子都是文化人,一口就答应了。
吃过饭去了书房,余思雅就借机将三篇稿子都拿了出来:“这段时间在省城跑沥青的事,晚上在招待所没事干,我多写了两篇稿子,也请田主任和孟经理替我看看。”
“余主任可真是太能干了,不但工作干得好,还是一个笔杆子。”田振华意外地说。
余思雅腼腆地笑了笑:“其实我当初就是靠一篇稿子进的公社,要不是那篇稿子歪打正着入了省报的眼,我这会儿还在乡下挣工分呢!”
这话成功地引起了两口子的兴趣,纷纷问她是怎么回事。
余思雅简单地说了一下。
田振华有看报的习惯:“我好像记得这个事,小余文笔不错嘛。”
听说余思雅以前在省报上发表过文章,两口子的期待更高了,看起了稿子。
看到最后,作为技术工人,田振华对修路通电更感兴趣。而孟兰则不然,她对余思雅那篇写清河鸭的稿子更欣赏:“要是这个稿子能在省报刊登,以后咱们的清河鸭要供不应求了。”
现在的报道不就是活生生的广告吗?只是计划经济不需要打广告,目前还没人意识到这点。
余思雅含笑道:“我也是这样想的。孟经理,你见识比我多,你觉得我这篇稿子投到省报,有发表的机会吗?”
孟兰也摸不准,思忖了一下,抬头目光灼灼地看着余思雅说:“余主任,我有认识的人在省报工作,我可以带你去见对方,成不成我不敢保证。但要是成了,我有个要求,以后你们的清河鸭只能提供给我们第二百货公司。”
最近看她这边火爆,第一百货和第三百货公司也蠢蠢欲动,照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他们迟早会找上余思雅。孟兰可以帮余思雅一把,但她可不想给对头做嫁衣。她也在销售经理这个位置上干了七八年了,也应该往上挪一挪了,如果能扶持起本省一个品牌,打出名气,她今年的业绩也会很好看。
余思雅清楚孟兰在顾虑什么,一口就答应了:“孟经理,我可以答应你,除非哪天你同意,否则清河鸭不会供应给第一百货和第三百货公司。”
但其他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她可不想放弃。而且过几年,改革开放了,他们还会考虑在省城设立直销店。
孟兰要的是就遏制竞争对手,只要不提供给第一和第三百货就行。她笑了:“好,余主任把你住的招待所的地址留下,我明天跟对方约好了,咱们再聊。”
第41章
未免孟兰扑个空,第二天余思雅一直呆在招待所里看书,哪儿都没去,就中午去斜对面的国营饭店吃了顿午饭,然后又匆匆赶回了招待所等人。
下午,孟兰终于来了,身后还带着个拿着相机脖子上戴着白色围巾短发披肩浑身书卷气的女人。
余思雅打开门,招呼两人进去,又给两人倒水:“条件简陋,孟经理和这位同志将就一下,大家坐。”
孟兰拉着女人坐下,笑道:“余主任不用招呼我们了,你也坐,这是我同学路明惠,在省报工作,她听说了你的情况非常感兴趣,想当面跟你谈谈。”
余思雅赶紧站起来,伸出右手:“路同志,你好,幸会!”
路明惠一双秀气的眼睛饶有兴致地看着余思雅,跟着起身,与余思雅握了握手:“余主任可真是年轻,要不是孟兰先前跟我说过你的情况,我真不敢相信。”
余思雅感觉她这话里只有无尽的好奇,笑了笑:“好多第一次见到我的人都这么说。”
这一句话就把路明惠有些冒昧的话给带过去了。
路明惠好奇地看着余思雅:“你今年多大了?”
“19岁。”余思雅笑着说。
“那确实蛮小的,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们还在念书,余主任却已经做出这么一番亮眼的成绩,真是让人佩服。”路明惠感叹了一句,然后从包里拿出那三篇稿子,对余思雅说,“你的稿子孟兰给我看过了,咱们先说说这上面的情况吧。”
她先跟余思雅核实修路的事,路的宽度、长度,动员了多少力量,什么时候开始动工,什么时候竣工,总计花了多少钱云云,了解得非常详细。
问了修路的事,她又开始问全公社一万多人,两千多户通电的事,这可是比一段只有几公里的路更能造福社员。余思雅完全如实回答。
了解完情况后,路明惠盖上笔盖,合上了本子对余思雅说:“修路这个事是大亮点,不过通电你们目前还只是规划,没有实施起来,效果恐怕没那么好。如果你们不是很着急的话,我建议等通完了电,再一起登报,这样更轰动,也更能引起注意。”
新闻的时效性呢?余思雅很想问这一句,可现在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而且如今是个慢节奏的社会,情况跟后世又不一样,路明惠这么说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余思雅微笑着说:“好,路同志,就听你的,我们会尽快完成通电这项工程。”
见她听懂了自己话里的意思,路明惠笑了下从本子上撕了一页,刷刷地写了两行字,交给余思雅:“这是我的通信地址和我们报社办公室的电话。你的那篇《细数我吃过的‘清河鸭’》我先给你投到社里,等这篇文章刊登出去后,我们再安排人去你们公社走访,做一篇新的报道。”
记者亲自去他们公社采访,这说明路明惠也很看好这条新闻。余思雅高兴极了:“谢谢路同志,我们会尽快将通电的事做好。这是我们养殖场办公室的电话,你们要来之前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安排一下,接待诸位同志。”
“好,我们家那三个小家伙也很喜欢吃你们养殖场生产的火腿肠、鸭子。我还有事先走一步了,余主任,咱们后面再联系。”路明惠将东西放回包里,起身跟余思雅笑着道别。
余思雅亲自把她送到楼下坐上公交车。
等人走后,孟兰说:“余主任,我也得先回去了,你不用送了,记得把我们百货公司的货补上就行。同时,你们那边多备一点货,估计等稿子刊登后,咱们的销量又会翻上一番。”
这倒是,余思雅笑着说:“好,我明天就回去安排。我们养殖场货应该已经准备好了,但还要协调车子,可能得等一两天。”
他们养殖场的生意虽然频繁,但距离不算远,每次只需一辆车,对省运输公司而言是实打实的小单子,人家也不可能随叫随到。伍常安这两天正好跑长途去了,所以余思雅想插个队也没熟人。
孟兰也知道这个情况,没有催促:“好吧,那你尽快,我先走了。”
“好,今天的事谢谢孟经理了。”余思雅感激地把她送走。
回到招待所,余思雅也坐不住,孟兰说的效率始终是个问题,随着养殖场订单的增多,以后需要车子的时候只会越来越频繁。
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吧。余思雅收拾了一下,背着包去了省运输公司,请他们安排了一辆车。
可能是因为火腿肠和小袋装的各种鸭产品很受司机们欢迎的缘故,省运输公司那边给他们安排了一辆后天的车子,还问余思雅要不要到时候搭便车一块儿回去。
余思雅倒是想,坐运输公司的车中途就不用转车,也不用跟很多人挤了,但她没时间在城里耽搁,养殖场里还有很多事等着她。
余思雅婉拒了他们的好意。第二天坐大巴回了县城,然后转车回公社,大巴在半路上就停了下来,把余思雅放下,然后改道走了,因为东风公社那边在修路,过不去。
沥青已经到了几天了,现在路面开始在浇灌沥青,先加热融化沥青,再倒在路面上,整理平整,等沥青冷却下来,路就修好了。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十月的天,很多男人就只穿了一件背心还满身是汗。
看到这一幕余思雅很欣慰,但她怎么回去啊?这地方离红云公社可是还有八、九公里地,走回去得两三个小时,天都快黑了,她还有不少工作呢。
寻找了一周,余思雅总算看到了一个熟人,她赶紧跑了过去:“钱书记,钱书记……”
这条路掏空了他们公社的钱,钱书记不放心,这段时间天天都会跑过来亲自督工,有时候也跟着大家一块儿干活。
听到有人叫他,他拄着铁铲,抹了一把汗,抬头望过去,乐了:“余主任,你怎么在这儿?是来视察我们工作的吗?”
“钱书记你别开玩笑了。我刚从省城回来,这边不是修路吗?大巴过不来,就把我放在半路了,这离我们公社还有八、九公里呢,我这走回去天都黑了,钱书记你帮个忙,借我一辆自行车,明天我让人给你骑回来。”余思雅赶紧说明了自己的目的。
钱书记虽然在公事上爱扯皮了一点,但也不是什么没同情的人,看余思雅一个姑娘家要走这么远的路,当即招手叫来了一个民兵:“把你们的车子借一辆给余主任,明天还你们。”
民兵带余思雅去路边骑了一辆自行车。
余思雅接过扶手,感激地说:“谢谢,你也替我谢谢余主任,明天我让咱们养殖场的李主任把车子给你们送回来。”
道了谢,余思雅赶紧骑着车子回去。
这一路上并不好走,因为路面刚铺了石子,最近又没下雨,地面干燥,石子没陷进土里,自行车骑在上面颠簸得厉害,要是大货车这种轮胎就没这烦恼了。
余思雅颠得浑身都疼,只好往路边的草从里骑。一路骑着自行车经过了东风公社,到了屈家岭就进入红云公社了,又骑了一段路,余思雅就看到自己公社的人。他们的进度比东风公社还快一点,已经修了一千多米。
不少人认出了余思雅,纷纷跟她打招呼:“余主任,你回来了?”
“余主任,你上哪儿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