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ML】七零年代女厂长》-第2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行吧,你这姑娘主意多,我相信你,养殖场的事就靠你了,马上要秋收了,公社的全部精力都得投入到这上面。”冯书记给余思雅打预防针,秋收是整个公社每年最重要的事,这关系着从社员们接下来一年能不能填饱肚子。

        余思雅颔首:“我明白了,养殖场那边有我看着,书记你尽管放心。”

        ——

        一晃眼,秋收说到就到,收割、脱粒、晾晒这一连串的工作都要在短短十几天内完成,不然时间拖长了,遇上下雨天,谷子淋了雨水很容易发霉长芽。

        时间赶、工作量大,所以全村的人都被发动起来,下田干活,老人小孩都不能幸免。年纪小的孩子提着篮子去田里捡断掉的稻穗,守着晒谷场赶来吃谷子的鸟雀。而像沈红英和沈建东这种十几岁的少年少女在乡下已经算半个劳动力了,得下田割稻子。

        割稻子是个非常辛苦的活儿,而且水稻的叶子上面有小小的锯齿,擦过【创建和谐家园】辣的,一天下来两个孩子手上、脸上就添了不少细细地伤口,脸上的皮肤也晒得红红的。

        就连沈建东这个精力旺盛得整天上山下河到处乱窜的皮猴也有些吃不消,回到家就一【创建和谐家园】坐在椅子上,像团烂泥一样,手都抬不起来。

        余思雅见他们这么辛苦,便劝道:“你们明天别去上工了,没工分就没工分吧,粮食不够吃,咱们花钱买就是。”

        “不用了,嫂子就几天,我能行,小虎他们都在呢,没事的。”沈建东拒绝。

        沈红英也说:“嫂子,你放心吧,我去年就下田了,割稻子不累的,挑担子才累呢!”

        见他们坚持,余思雅没再多说什么,只是下班后默默地接手了家务活,第二天又去肉联厂买了一斤五花肉,两斤骨头回来给两个孩子补身子。

        没日没夜的抢收特别累人,等谷子装进谷仓里,大伙都瘦了一圈,皮肤也黑出了一个新高度。

        余思雅真切地体会到现在的农民有多难,即便如此辛苦,像工蚁一样从年头忙到年尾,挣的也就够糊口。难怪听说有招工大家都这么积极,就连只有8块钱的工资大家也都要抢。

        秋收之后总算松了口气,接下来要完粮、分粮。

        完粮就是交粮食税,乡下收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上交给粮站。但因为全公社就只有一个粮站,仓库有限,所以每个大队还要轮着去排队,比较耗时间。

        不过这是男人们的事,跟余思雅没什么关系。

        她关心的是进入九月,两个孩子又要上学了。他们这学期念初二,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不算特别好,现在是九年制教学,小学五年,初高中各两年,也就是说,他们明年就得考高中了,考不上就没得上了。

        所以第一天上学的早晨,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余思雅就问他们:“初中只有一年了,你们有什么想法?”

        沈建东不愿意念书:“读完就不读了呗。”他的同学大多都是这样。

        余思雅没理他,看向沈红英:“你呢?”

        沈红英捏着筷子,抿着唇,沉默了许久说:“我也念完初中就不念了。”

        她这个不念了跟沈建东的不念明显不一样。

        余思雅放下了筷子,睨着他们俩:“明年你们一个15岁,一个13岁,不念书回来干什么?我很忙,可没空管你们,所以你们得继续给我念,考上高中就去念高中,考不上就继续复读。”

        总要让他们看到高考的那一天,要是恢复了高考,看到了读书的希望,他们还不是不愿意认真念书,那余思雅也不勉强了。

        沈建东的嘴巴垮了下来,沈红英的眼睛红了,感激地看着余思雅:“谢谢嫂子。”

        余思雅拿起筷子吃饭:“想谢谢我就好好读书。”

        沈建东眼珠子转了一下,嘿嘿笑着说:“嫂子,红英想念你就让她念,我就算了吧,要是我跟她都去了县城念书,那谁在乡下陪嫂子你啊,你一个人我们可不放心!”

        余思雅被逗笑了:“我一个大人,你们有什么不放心的?而且你们就知道我不能去县城?建东,别到时候我跟红英都去了县里,就你一个人留在乡下,你可别怨咱们抛下你!”

        靠,他怎么就没想过这个可能呢?沈建东这下也不敢嚷着不读书了。

        吃过饭,三人一起去了公社,余思雅又开始忙碌了起来。这段时间喂养得好,鸭子见天的长,大的已经四斤多,生长开始逐渐放缓了。再过一段时间,这些鸭子就不会长了,除非是产蛋,不然养着是浪费粮食。

        所以余思雅要考虑销售的问题了。

        她到了妇联办公室,把情况给魏主任说了。

        魏主任一辈子都在公社,最远的一次就是上回去省城买鸭苗,见识并不比普通村民强太多。所以听到销售这个问题,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那咱们找供销社?”

        这会儿供销社不止担负卖东西的任务,也还具有收购的职能,村民们的鸡蛋、山上的山珍野物等等,都能拿到供销社换钱。

        当然,供销社给的价格也不会太高。

        余思雅正缺钱的时候,一只鸭子少卖几毛钱就好几百块,她可不愿意。

        “魏主任,咱们这么多鸭子,公社供销社就那么大,才两个售货员,他们也没法收啊,要是让咱们一天卖几只鸭子这样弄,那得卖到什么时候?鸭子长大了不长肉,天天吃粮食那可都是钱。”

        魏主任一想也有道里:“那要不让他们打个报告的县城的供销社,上面来收购?或者找国营饭店?”

        一辈子在体制内工作,魏主任的思维始终局限在这个框框架架里,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这得等什么时候,咱们的鸭子已经长大了,多等一天就得多消耗一天的粮食。魏主任,这个事我觉得还是要咱们主动出击,自己去找买家。”余思雅索性挑明了,说出自己的想法。

        魏主任顿时明白了:“小余,你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吧。我年纪大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脑子也没你们这么灵活。这个养鸭场,可以说大部分时候都是你在操心,你作主就行,只是要注意,别违规,给自己给公社惹麻烦。”

        余思雅听明白了她的意思,连忙摆手:“魏主任这个你尽管放心,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该碰的我一定不会碰。这不国庆节、中秋节要来了吗?双节来临,肯定要好好庆祝庆祝,咱去问问县里的厂子要不要给职工们发福利。”

        到时候也是公对公,旁人知道也挑不出刺。

        魏主任听说了她的打算:“这样也行,不过咱们公社跟县里的厂子没什么联系,得你自己去跑了。”

        意思就是公社也帮不上忙。

        这个余思雅早知道了,他们公社就是一穷二白,连个砖瓦厂都没有,还能指望什么?

        “成,不过咱们公社总有人在县城做职工吧?有没有名单,要有认识的,到底是老乡,回头去了县里我也去拜访拜访。”

        魏主任指了指斜对门:“你去问问小李。”

        谢过魏主任,余思雅转身跑出去找小李:“小李同志,咱们公社有哪些人在县里面工作,公社有名单吗?”

        小李摇头:“没有,你要不急,我可以给你整理一下,不过可能不是特别全。”

        不全没关系,她又不用每个都去见。余思雅高兴地说:“那就麻烦小李了,能整理多少算多少,弄好了你叫我。”

        小李办事的效率很高,第二天就把名单给了余思雅。上面总共有46个人,不但有名字、年龄,还有工作单位和职务,这可是大大方便了余思雅。

        把名单研究了一遍后,余思雅圈出了重点,一个是县机械厂的采购赵东宁,一个是纺织厂的生产小组长姚安,还有一个是县糖果厂的工会干事傅红芝。

        这三个人各有优点,赵东宁是采购,买什么本来就要他去对接,申请,纺织厂职工最多,要是人手福利一只鸭,养殖场的鸭子都不够,工会在发什么福利上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有些单位的福利就是由工会来决定的。

        了解了三人的资料后,余思雅打算第一个去找姚安。因为纺织厂效益好,职工多,一家就能吃下他们所有的鸭子,要是能说服他们,就不用跑其他的了。能跑一家干嘛要跑两家。

        找到纺织厂的门卫大爷,给他看了公社开的证明后,大爷帮余思雅叫了姚安。

        姚安是个快四十岁的矮个男人,很黑,很瘦。看到余思雅,狐疑地拧起了眉毛:“这位同志,你找我有什么事?”

        余思雅一打照面就知道姚安这人不是很好打交道,因为他浑身都写满了抗拒,一副嫌麻烦的样子。

        短短地思考了两秒,余思雅觉得自己要是绕弯子,可能姚安会没耐性听,索性开门见山,说明了目的:“姚组长,国庆节要到了,不知道你们厂子里给员工准备了什么福利?”

        姚安皱眉看着她:“我不知道,我只管生产,国庆节发什么是上面的事,领导会安排。”

        “这样啊,咱们公社今年新成立了一个养鸭场,就在清河村一队,最近有一批鸭子要出笼,长得非常肥,是佳节送礼的不二选择,能不能麻烦姚组长帮我们问一下。”余思雅直白地说着,目光盯着姚安的表情。

        姚安只觉得烦,一口就给拒绝了:“这不是我该问的事,你找别人吧。”

        余思雅不是那么轻易放弃的人,她退一步说道:“那能不能麻烦姚组长介绍工会的同志给我认识一下,咱们今天中午在国营饭店边吃边谈,你看怎么样?”

        只是让他搭个线认识一下,不算过分,但姚安还是不愿意掺和:“我不认识工会那边的同志,你找别人吧,我还有工作。”

        说完就丢下余思雅走了。

        吃了这么个闭门羹,余思雅也不生气,摸了摸鼻子摇摇头,难怪进纺织厂二十年了还是个小组长呢,这个姚组长脑子真是太死板了,连她明晃晃的暗示都听不懂。当然也可能他听懂了,但不稀罕,毕竟只是个乡下的养鸭场,不成气候。

        出师不利,余思雅不气馁,出了纺织厂直接去机械厂找赵东宁。

        赵东宁是个采购,嘴皮子要利索得多,见人就三分笑,客客气气的:“原来是妇联的小余同志,你好,我就是赵东宁,说起来跟小余同志还是一个村的,不过我家是清河村十队的,离一队比较远。难怪没见过小余同志呢。”

        “我原本是余家村的,今年才嫁到清河村。”余思雅笑着解释。

        那她是去了妇联才嫁到清河村的,还是嫁到清河村后才进的妇联?这两者意义可不一样,但不管是她自己有本事,还是夫家有背景,十几岁能进妇联,还让公社派出来办事,总有两把刷子。

        赵东宁收起小觑的心,含笑道:“原来是这样,那咱们也是一个大队的人,都是自己人,小余同志今天来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虽然赵东宁明显好相处了许多,但余思雅清楚,这是因为他的职业身份决定的,并不能说他这里就好办事,相反,要想成功,她还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余思雅笑道:“赵同志,咱们公社今年弄了个清河鸭养殖场,不知道赵同志你听说过没有?”

        赵东宁还真听老家的父母提过一嘴:“听说有这么一回事,咱们村挨着河,养鸭子挺好的。”

        听过就好办,余思雅继续说:“冯书记和妇联的魏主任信任,把这个事交给了我。当初我们是去省养殖场那边买的鸭苗,山高路远,运输又不方便,太折腾了,现在第一批鸭子已经长大了,下个月应该就会产蛋了,如今我们有个想法,于其去省城买鸭苗还不如自己孵。一只鸭蛋只要五分钱,一只小鸭子可是要一毛五,还不算运费,还折腾。所以我今天来的第一个事是想问问赵采购,你们县机械厂有孵化机卖吗?”

        孵化机可不便宜,怎么也得几千块吧,一个乡村养殖场说买就买?赵东宁有点吃惊,对余思雅说话的语气都更客气了一点:“没有,我们机械厂主要生产各种小型农具,孵化机需求太少了,价格又贵不好卖,你要买,估计得去省城。”

        余思雅早猜到了,辰山县是个穷县,养殖业没发展起来,谁买孵化机?县机械厂的销售范围就县城这一亩三分地,就是生产了也没人买,更何况余思雅觉得他们厂子还没生产孵化机的生产线。用这个开头也不过是想给赵东宁展示一下他们养殖场的“实力”和野心罢了。

        “这样啊,哎,要是县城有就好了,找个拖拉机就运回去了。这要是去省城,那可又得麻烦省运输队的同志了。”余思雅满是遗憾地说。

        赵东宁眼神闪了闪:“小余同志还认识省运输队的同志啊?”

        余思雅摆手,语气娴熟亲昵:“也算不上,不过省运输队二队的队长跟我一个姓,五百年前是一家,他人特别好,上次就是他安排人免费送鸭子回来的,不然一千只小鸭子,我们可没办法弄回来。”

        这还叫没关系呢?运输队的人本来就拽,更别提人家还是省运输队的了,不花钱都帮忙绕一圈送东西,这关系可不一般。

        赵东宁愈发觉得余思雅不简单,笑着奉承:“小余同志认识的人可真多。”

        余思雅笑着说:“哎,没办法,养殖场事情多,到处跑,可不就认识了。不提这个了,咱们来说正事,赵同志,不知道你们厂子里准备了国庆节的福利没有?咱们养殖场的这批鸭子长大了,要卖一部分。我想着机械厂的同志们特别辛苦,为咱们的秋收保驾护航,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要是你们要买鸭子做福利,咱们这批鸭子就便宜卖给你们了,活鸭五毛一斤,保准又肥又大,赵同志你看怎么样?”

        她这话真是说得敞亮又舒心,而且比市面上卖的鸭子还便宜那么一毛,赵东宁听了有些心动,毕竟他也想不用票就能吃到肉。鸭子这东西养得不多,所以市面上卖的也不多。

        “这个我得问问厂子里,你们有多少只鸭?”

        余思雅估算了一下:“大概七百只,剩下的要留下来配种繁殖。”

        “这么多!”赵东宁有点吃惊,“咱们厂子里没这么多人。”

        余思雅知道,县机械厂不大,只有两三百人,她笑道:“没事,你们要多少都行,你们先挑。”

        这样倒是行,赵东宁点头:“那你留个电话,我去问问厂子里,要是领导没意见,回头我给你打电话。”

        余思雅掏出纸笔,记下了公社的电话和自己的名字,递给赵东宁:“好,谢谢赵同志,我就不打扰你工作了。”

        离开了机械厂,余思雅又去了糖果厂找工会干事傅红芝,结果扑了个空,说了傅红芝的婆婆生病了,她去医院照顾病人了。

        人家在医院照顾病人,自己这时候去麻烦人家不合适,余思雅只好作罢,打道回府。

        回去后,等了三天,赵东宁都没来电话,余思雅觉得可能机械厂这边希望也很渺茫了。那她得另寻出路,不能在这里干等着赵东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因为辰山县工业不发达,没什么大的厂子,像印刷厂这种只有几十个人,跑一趟也卖不了几十只鸭子,余思雅不愿意浪费这个时间。

        她琢磨了一下,计划去省城。省城人有钱,对肉食的需求更大,几百只鸭子随便一个厂子就能吃下。而且以后随着他们养殖场规模的扩大,这个市场肯定要开拓到省城,这是迟早的事,就当提前演练吧。

        不过没等她启程,赵东宁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说他们单位同意采购一批鸭子作为员工福利分发。

        简直是峰回路转,余思雅非常高兴,在电话里就问:“那你们要多少只?”

        赵东宁说:“工会那边统计的是要325只。对了,我们还有一个要求,你们得帮我们把鸭子杀了。”

        不然全活蹦乱跳地拿回去怎么分?大家拎着只活鸭回去,弄得厂子里都是鸭毛像什么话。

        对于这点,余思雅没有意见:“当然可以,那你们得早点来,咱们先将鸭子称了,然后再宰杀,当天杀好,你们当天带回去,你看怎么样?”

        “那也行,我后天过来,你们准备一下。”赵东宁在电话里就敲定了时间。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21: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