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看着六神无主的李满仓,王庆余也只好把心里怎么想的说出来,
“还是等,等着看老天会不会下雨,等着皇帝的消息,咱们这儿离京城有一千多里,皇帝如果驾崩了,肯定会昭告天下。
如果真到天下大乱的那一天,我想着就去东边。
虽说那里是蛮荒地带,只要不打仗,没天灾,靠着这双手,总能活下去。”
第二十三章存粮
“去……东边?为啥去东边?
南边多富饶啊!不比去东边那种荒无人烟的地界强百倍?”
张屠户纳闷了。
王庆余撇了他一眼才反问道:“我不知道南边好?可南边是滇王的地盘,只要打起来,哪都得征兵,咱们送上门去当排头兵?
他这样讲,三人也沉默了,真打起来肯定不只是北边草原。
老皇帝没立太子,身边留的全是十岁以下的儿子,几个成年的早赶到封地去了。
明眼人都知道只要老皇帝一咽气,那几位年长的儿子,必然不会乖乖的待在封地做一个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棋子。
那几位要起了心思,可就乱套了,这天下还真是说不上哪里更安全。
唉,天也不早了,你们回去也想想去哪儿好,三个臭皮匠,也能顶个诸葛亮吧。”
不提三人回去是怎样回去辗转难眠。孙家人也没闲着,孙长富今天没去开会,他家是新来的,还不够资格去参加,所以就在家里带着孙德宝磨面。
李氏今天也回娘家送信去了。
张嬷嬷带着虞禾在做烤馕饼,也叫胡饼,这个保质期长,是从西边的客商那传过来的。
有面粉做的,有玉米粉做的,家家都会,只不过平时舍不得,过年时候才会做点。
虞禾边做心里还嘀咕,“这不就是新疆的烤馕吗?”
午饭吃的就是馕饼。
刚出炉的馕饼,外皮焦酥,内部暄软,带着芝麻的香味,着实的好吃,虞禾就着张嬷嬷腌的咸菜吃了整整一个。
两个小家伙也一人拿着半张馕饼,吃的小嘴鼓鼓的,像两只小仓鼠。
汤水就是早上熬的绿豆汤,虞禾放了些白糖,谁渴了舀上一碗喝,清凉解暑又清甜。
李氏傍晚才回来,进门喝了几口汤,直道:“爹,娘,我回去的太及时了,要再晚一天,我爹就要卖粮了。
多亏娘让我带回去二两银子,不然税钱凑不上,粮食不想卖也得卖了。
我爹说让我好好谢谢您二老,,等忙过这几天他再亲自过来道谢。
李氏弟兄多,她爹腿上有毛病,娘家日子十分不好过,今年地里又减产,张嬷嬷就让她带着钱回去,看看能否帮衬的上。
不过也是因为李家人为人厚道,李氏做人做事也没得挑,张嬷嬷才会这样做。
要是遇到那种只知道吸血的,她理都不会理。
南沟村自从开完会,就开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虽然开会只叫了村里比较有威望的人,但是人传人,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了。
连着辐射的周围的村子都开始存粮了,毕竟谁家还没个亲朋故友,这种气氛直到四天以后彻底达到了顶点。
县里的衙役骑快马各村通报,皇帝驾崩了。
古代皇帝驾崩,要昭告天下的,老百姓在百天内是不能穿红挂彩,婚丧嫁娶的。
皇帝说是四天前就咽气的,因为离着有一千多里,所以现在才传到这儿。
王庆余听到消息,赶紧召集村民把上级的指示传达下去。
叮嘱了村民把家里违制的地方,比如谁家挂着红灯笼,谁家贴着对联,这些都要摘下来。
事情交代好,他又急忙赶到了镇上打探消息。
要不说,有时候会喝酒也不全坏事,王庆余因为爱喝酒交了几个同样爱喝酒的酒友,镇长的小舅子刘三郎就是其一。
他是镇长的小舅子,镇上有什么消息都知道。
进了刘三郎家门,只见刘三郎家里乱糟糟的,他和他媳妇正在往车上装东西。
王庆余装作若无其事的上前问道:“兄弟,这是干嘛去?
搬家也不告诉哥哥一声,还用的着你费这劲,我给你叫几个人过来,啥活都帮你干了。”
刘三郎看到王庆余吃了一惊,赶紧上前招呼,
“老哥,你咋来了?难道是为了……”
刘三郎用手指了指天。
“这件事吗?”
见他挑明了,王庆余也不再装没事人,点点头道:
“我的确是为了这个事来求你,你要有什么消息透露点给哥哥,老哥感激不尽。”
刘三郎看着王庆余一脸恳切,也拉不下脸说什么都不知道。把王庆余请到屋里才小声的说道:
“老哥你既然看见了,我也不瞒你,只是这话你不能告诉别人是我说的。
我姐夫让我保密,可老哥你来了,咱们在一起这些年,兄弟也不是不讲义气的人。
我姐夫你也知道,虽然官不大,可他认识了不少客商。
他听京城过来的客商说,京城现在已经乱套了。
其实老皇咽气已经半个多月了,因为迟迟确定不了新皇上的人选,所以一直密不发丧。
本来还要瞒着的,不知道是谁做的,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的纸条,上面写着
皇帝殡天,
密不发丧。
奸臣当道,
大齐要亡。
事情曝光了,朝廷才只好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发出来了。
这皇帝殡天,没有太子,没有遗诏,几个儿子还不得打出人脑子来?
平常老百姓分家,为个几亩地,兄弟之间干仗的都有,这花花江山,万万人之上的位置,谁能拱手让人?
所以我姐夫打算去南边避避,虽然家业丢了可惜,可命更重要不是?
说到这里刘三郎顿了顿,又道:“老哥,听我一句劝,也赶紧跑吧!
咱们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万一哪天真打起来,大军封城,想跑都跑不了。”
王庆余听着刘三郎的话,心是拔凉拔凉的,该来终究还是跑不了。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他也不耽误刘三郎收拾,拱手抱拳道了声“珍重”,赶紧回了南沟村。
第二十四章问询
王庆余心烦意乱的回到南沟村,直接过来找孙长富。
只见孙长富在赶着骡子在磨豆面,院里张嬷嬷几个女人正在把油布缝成口袋的样子。
他也不见外,自己找了个凳子往树荫下一坐,看孩子的孙德才赶紧给他倒了碗绿豆汤。
王庆余喝了一口,居然是甜的,心想,“这孙兄弟虽然不当庄头了,这些年还是存了家底的呀!
白糖这么金贵的东西居然随便喝。”他哪知道这糖是虞禾拿出来的。
一口甜汤,倒是把他急躁的心情抚平了不少。
招手让走过来的孙长富坐下,才叹道:“我刚从镇上的刘三郎那儿回来,刘三郎你知道吧?”
“嗯,知道,见过几回。”孙长富脑海里浮现出一张长着三缕山羊胡的脸。
“唉,我去的时候他正收拾东西呢,他说要跟着他姐夫去南边避祸,还告诉我老皇帝早就没了……”
王庆余把刘三郎的话,一字不落的学给孙长富听了,至于刘三郎让他保密的事儿,他压根就没往心里去,他人都跑了,还怕这个?
“兄弟,上回你提议去东边这事儿,真有谱吗?镇长他们都往南边跑了。
张屠户问我,我虽然硬着头皮说出去东边,其实心里也没底!”
王庆余这样一问,孙长富心里也犯嘀咕,他提议去东边是听了虞禾和孙德才的分析,觉得有道理,才把这事说成自己想的,透露给王庆余听。
现在王庆余问的他也心虚起来了,说白了,他们一个庄头,一个里正,去到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县里了。
哪里见过太大的世面。
一边旁听的虞禾给孙德才使了个眼色,让他去跟王庆余分析为什么要去东边。
孙德才走到王庆余身边道:“王叔您别难为我爹了,这是我老师分析的,
我爹怕牵连到老师,才故意说成他的主意,我把老师说的话给你讲讲您就明白了。”
大齐和虞禾前世所在的国家地理环境一点相似的地方没有。
东边是高山丛林,瘴气缭绕,人迹罕至,传闻生活那边生活着野人;
北边是草原,生活着彪悍的鞑靼一族,每过几年都要和大齐起冲突,前朝就是他们建立的;
南边临海,是大齐的粮仓,是大齐最富饶的地方,上任皇帝就把自己最宠爱的儿子封到那里做王爷,也就是现在皇位最大的竞争者,滇王;
西边是荒凉贫苦之地,人烟稀少,比东边强不了多少。
齐国就像一个大大孤岛,被围绕在中间。最大的危险就是北边草原上的鞑靼一族,还有就是来自内部的自相残杀。
大齐的开国皇帝名叫楚渊,他推翻了统治这片大地一百多年的鞑靼政权,把他们赶出了中原,并且建立了延续三百多年的大齐。”
楚渊建立大齐后,草原上的鞑靼依然很是猖獗,为了防备他们,楚渊修建了拒马关。
还把国都建立在距离拒马关一千多里的上京。
并且在皇宫门口,立了石碑,上面亲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
虞禾当时听到这一段时,十分肯定这位开国皇帝是她的老乡。
孙德才声音虽然稚嫩,但说话有理有据,他又言明是老师说的,所以王庆余十分重视他说的话。
“老师还说,南边富裕只是表面,实际上苛捐杂税极重,滇王野心甚大,图谋不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至于咱们陛下生的几位皇子,论野心都不小,论才干都不如他这位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