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孙德宝把两个喝多的送回家,张嬷嬷等才松了口气,这两人也太能喝了,两坛子卢家老窖,全都喝光了,一坛子可有五斤呢。
收拾了残羹剩饭,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张嬷嬷这才知道今天孙长富为什回来晚了。
因为孙德才的老师告假回老家了,并且临走时候偷偷告诉了他一个天大的坏消息。
“皇帝病危,滇西的逍遥王厉兵秣马,漠北的马上民族也磨拳擦掌,还有好几路藩王,全都蠢蠢欲动,
几方都在等着皇帝咽气,这大齐马上要变天啦。”
这是孙德才老师的原话。
孙德才聪明,学习也好,极得老师的喜爱,所以他临走时把这个重大的消息透露给学生,也是一片爱才之心。
他老师是一个小士族的庶子,消息来源肯定要比他们多。
而且老师还把好些带不走的书,都送给孙德才了。
回来晚是为了装他的行李和书的,孙德才心想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了,还念什么书啊,先回家商量商量怎么保命要紧吧。
只要打仗,不管南下,还是北上,并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绝不能久留。
孙德才说完,除了已经知道的孙长富,早有预感的虞禾,剩下的几个人都是脸色苍白,双腿发软。
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旱情还没过,马上就要有兵祸了,这还让人怎么活啊?
第二十一章通气
“娘……爹……咋办?”
李氏面色难掩惊慌的看着张嬷嬷和孙长富问道。
孙长富敲了敲手里的旱烟袋,眼光环顾了一下家里人,沉声道:“都别慌,还没到这个地步,不是还没打起来吗!
真打起来,一时半会也打不到咱们这儿,二郎老师说的是,让咱们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我晚上和你庆余叔通个气,逼不得已要走,咱们这几个人也不行,总得找帮手。
世道不太平,路上也不安全,到时候,山匪,乱民,就能要了咱们命。
不过,确实不能坐以待毙,打现在起,你们开始磨面,把家里的小麦玉米至少拿出一半磨成面粉。
张氏你做些能放得住的吃食,像烤馕饼,那个放一个月也坏不了,有事了,咱们不至于手忙脚乱,还有再多备些盐糖。
现在想想,还是多亏了阿禾有先见之明,买了骡车,不然咱家这些东西哪里拉的了。
虞禾心里也在嘀咕:“该来的还是跑不了啊!”
孙长富这样说,她赶忙提出需不需要再买两头骡子。
孙长富摇摇头道,不用再买了,咱家人少,多了顾不过来。
又对张嬷嬷嘱咐道:咱们明天去和家里走的近的当家人,透个口风,让他们晚点卖粮食,
现在粮食是涨价了,卖了再想这个价格买,可买不回来了,关键时候粮食比银子管用。
还有亲家公那,秉文娘你明天回趟家也和你爹说道说道,让他也准备准备。
别题二郎,就说我从县城里打听来的。
虽然说传谣会被官府打板子,不过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还是信的过的。
如果真什么都不说,靠咱们单打独斗,在乱世里头也活不了几天,还得大家伙抱团才行。”
孙长富是家里的主心骨,他把事情掰扯清了,孙家人虽然心里还是不踏实,总算知道做什么了。
说完一家子也不聊天了,趁着天还不晚,孙德宝把驴套在磨盘上,就开始磨面。
全家总动员,虞禾也不闲着,她把买回来的大米倒出来多一半,教给李氏开始做炒米。
说是她从书上看来的,这个炒熟了,不但味道好,可以干吃,可以泡水,保质期长,携带上路十分的方便。
现在看孩子的只能是孙德才了,虞禾没想到这个家里能降住小家伙的居然是只有十岁的孙二郎。
可能出于读书人天然的敬畏,孙二郎拿着百家姓,一句一句的教,两个小家伙居然真的就坐在那里跟着念,一点平时的调皮样子都没有。
傍晚随便吃了点饭,孙长富直接去了王庆余家,到了王家,王庆余酒醒没多会儿,自己正坐在厅堂喝粥呢。
孙长富凑到他跟前,小声的把孙二郎老师的话告诉了他。。
他怕王庆余不重视,直接就把原话告诉他了,多少年的交情,他对王庆余很放心。
听完孙长富的话,王庆余粥也喝不下去了,心里跟开了锅似的,这种事别说他只是个村官,就是县令也白给。
关键是现在既不能把消息扩散出去给自己招祸,也不能一点不漏,看着什么都不做。
王庆余琢磨了一会儿,还是决定把消息透露出一点去,不过不能提孙家,他想着说成是自己大儿子王青松捎回来的信息。
王青松在镇上月满楼酒楼里当掌柜呢,能听到许多小道消息。
不能提某某王爷造反的事,不能提皇帝病重,只能把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意进军中原的事提一下。
反正今年粮食紧缺,越往后价格肯定会更高,只要放一段时间自然什么都知道了。
他把自己的想法也告诉了孙长富,并言明如果以后证明消息是真的,王家绝不揽功,如果是假的,被官府追究,也绝不牵连孙长富。
毕竟人家孙长富冒险把事情说出来,是为了村里好,不能坑了人家不是。
王庆余辗转一晚上,也没有睡着,天刚有点亮光,就开始挨个敲村里族老的大门。
不管王家还是刘家,只要村里有威望的当家人,全都叫到村里祠堂开会。
为了不被偷听打扰,他还把自己家的二儿子王青山,小儿子王青林,带过来看着祠堂大门,并且不许家里的长舌老娘们儿旁听。
这可是南沟村建村以来从所未有之事。
等村里的的族老聚齐,王庆余咳嗽的两声开始进入正题。
“今天把咱们村里各位当家人请过来,是因为青松的酒楼里吃酒的几位客户,喝多了透露出一个消息……”
第二十二章东行
王庆余把事情的大概说了一遍,下面立刻鸦雀无声,这些人大眼瞪小眼,全部一脸懵逼。
都是庄稼汉,就算年龄大点,经历的多点,可谁也没出过这一亩三分地,被王庆余这没头没脑的来这么一通,都傻眼了。
过了一会儿,刘氏的族长刘丰收才道:
“里正,这些鞑靼人,每过几年就会和咱们的边军打一仗,朝廷每回打输了,赔些银子粮食就没事了,
今年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何至于要一点粮食不卖啊?不卖粮食咱们也没钱交各种捐税啊?”
庄稼人也知道,粮食刚下来时粮价最低,可家里的各种出息全靠卖粮食撑着呢,不卖,捐税都交不起。
王庆余叹气道:“大伙家里都不好过,我知道这个消息也一宿没睡,
给你们通信,也是为了大家伙好,你们呢,能多留点,就多留点,免得真有一天没饭吃了,
大家伙抬举我,让我当了这个里正,我不能有事不吱声。”
王庆余在南沟村,村民心中,是最有威望,最有见识的人。
听他讲完,下面坐着的人,虽然各有心思,但还是听进去了。
大多数决定少卖些,家里留一半,家里困难的也想着从哪里能省出些来,多留点粮食。
张屠户是村里除了里正家,日子过的最好的,他家杀猪供着镇上好几处饭馆,他家里不缺钱,也不缺粮食。
但是他听出了王庆余的话外音。
往年鞑靼和大齐打过多次仗,也没见王庆余关心这个,边境离着这里远着呢,怎么也打不到这儿吧。
今年居然特意开会提醒大家伙,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别的不能喧之于众的事情。
“不行,回头得找他问清楚。”张屠户心里暗自嘀咕。
和他有同样看出门道的还有两家,分别是村医李满仓和王庆余本家一个堂哥,王庆丰。
三人抱着同样的心思回了家。到了晚上又不约而同的到了王庆余家,还都没空手,全拎着酒呢。
王庆余这个爱酒的名声也是远近皆知。
最先来的是王庆丰,他【创建和谐家园】没坐稳呢,张屠户和李满仓就前后脚到了。
都是一个村的,平时也没少在一起喝酒吹牛。
尤其是王庆丰,更不会跟自家堂弟客气,直接就开口问道:
“庆余,你前半晌把大家伙聚到一起,让少卖粮食,我听着还有话没说呢,真有啥事,你可不能瞒着咱们。”
“就是,就是。”
“王哥,你有什么消息,透个口风,我们几个为人你清楚,绝不会乱传。”
张屠户和李满仓也连连保证道。
王庆余看着眼前的三个人,倒都是靠谱的。
他抽了两口旱烟,又沉吟了一会儿,才道:
“唉,你们几个都是心里有数的,别的我也不多说,我得到的消息是皇帝有病,这天下要乱了,
消息真假我也不敢保,这事我不能跟大家伙嚷嚷,只能让村里人存着粮食先别卖。
三人听完也傻眼了,知道王庆余心里有事,没想到是这么大事儿,这可咋整?
张屠户心眼活,见识也多些,马上反应过来,
“王哥,我可听说咱们并州是行军必经之地,如果真乱起来,咱得跑,不能在这儿等死。”
“跑?”
“往哪儿跑?”
王庆余没说话,剩下的两人声音都有点劈叉了。
“好人都能折腾没了,拖家带口的,有老有小,怎么跑?”
张屠户没想到两人反应这样大,忙道:“今年天气反常,你们不会是就打算等老天下雨吧?就没想过离开这儿?
咱们南沟村地势低,井里还有喝的水,我可听说了有的地势高的村里开始断水了。
要是彻底断了水,还不下雨,你们打算怎么办?在这等死吗,
更何况王哥的消息要是真的,咱们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吧?”
张屠户的话让几人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李满仓带着颤音问王庆余,“王哥,你咋想的?也说句话,大伙都听你的。”
看着六神无主的李满仓,王庆余也只好把心里怎么想的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