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样一说,晁英光便懂了。
这江州于氏嫡女入宫也有不少时日,当初不和规矩地入了皇宫,他还参了好些折子,劝诫陛下如此实在于理不合。
这会儿倒好,人都来了典堂,却又不知究竟想做什么。
但方才好似听见外头那于氏说,求见郡主?
想到此,晁英光便朝着奚长宁看去。
奚长宁只觉上回百里昭生辰宴一事,她与这于婉容早就无话可说。
这时候找来,又不知安的什么心。
但今日她本就迟来,若商议祭典一事再因她耽搁,她就真不知该如何解释了。
便只得起身,对舒嬷嬷点点头,示意同去。
晁英光也没有阻拦,想着左右都是宫内的事,同他们这些外人又有何关系。
便一句话没说,任由奚长宁出了门去。
奚长宁带着舒嬷嬷从典堂出来,就见于婉容同自己行礼。
“臣妾给郡主请安,”于婉容对她倒是客气,见她出来了,显得格外安顺。
她也没有摆谱,径直开口问:“于小姐寻我,就只是为了请安?”
于婉容如今还未正式入宫,作为于氏之女,给她请安没什么不妥。
但她们二人又并非什么亲密关系,又何至于找来此地,专程就为了看她一眼?
于婉容这时候抬头,面上露出一丝笑容来,“听闻,郡主这是要替陛下参加祭礼?”
“是又如何,难不成这于小姐也要管?”她却并不客气。
于婉容脸上笑容不减,“郡主言重了,臣妾自然不敢过问陛下决议之事。只是这祭典从来都该由一国之君主祀,郡主难道就不怕旁人非议?”
既然都知道这是百里昭的意思,还来“敲打”她一番。
于婉容还真是能找事。
“于小姐若觉得不妥,去紫宸殿寻陛下更改旨意便是,来找我做什么,难道于小姐是觉着,我一个郡主,还能左右得了一国之君?”
她虽已经很不想同于婉容废话,但该说的话她觉得还是有必要一言。
便接着道:“与其在我这里多费心思,倒不如去琢磨琢磨,陛下心中作何感想。”
说到此,于婉容的脸色明显一变,原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也在顷刻间消失。
“郡主就这般不为陛下着想么?”于婉容脸色冷了下来,但说辞却还是那番说辞。
她忽然觉得,这人有些听不明白话似的。
都说了这是百里昭的意思,既觉得不妥,去找百里昭讲理呀,寻她说这么半天又能怎么样。
她顿时头疼,“于小姐,你听我一句劝,有些事有些话,你得用对地方,你看看,你找我,我能如何?我都是听圣旨受皇恩吃天家饭的人,我一无权二无势,我也是个任人宰割的羔羊呀。”
她如此苦口婆心,对着一个心怀鬼胎之人,连她自己都觉得伟大。
第130章 心系百姓天下
她的确就是这个意思,但还不能太直白,以免让晁英光觉得,她这是在谴责其铺张浪费。
于是便道:“陛下是一国之君,所用规制自然与我不同,我不过一个郡主罢了,能为祖宗祭祀、为璧国百姓祈福,已是天大的福分,又何至于这般耗费。”
这自古以来,也没人说过此话。
更无人提出,祭典耗费颇多,会劳民伤财。
因为无论是在天家还是朝臣眼中,祭典都应该越盛/大越好。
别说璧国,就她所知之燕国,也恨不得一个祭祖办得比什么宴会还花哨。
“郡主此言差矣,祖宗祭祀乃是大事,若在此俭省,岂不是藐视先祖天恩?”晁英光眉毛一竖,那份不悦顿时摆在了脸上。
她当然也知道,晁英光为官多载,从来都是遵循这规矩,按照先前的礼法办事。
要他同意俭省,那简直实在与之说天书。
但晁英光不是不懂,只是像他这样的朝臣,打从心底里觉得,祭祀要比百姓的生死重要。
“据我所知,璧国今年的农赋已高至六成了吧?”她看着晁英光。
晁英光眉头一皱,“那也是户部的事,同我礼部有何关系。”
“商赋也不低,农赋还这样高,除了太祀城,外头的百姓过得如何,晁尚书又可否看见?”她面不改色,语气也没有变化。
可听在晁英光的耳朵里,却让他有些不舒服。
她看着晁英光眼神松动,便继续道:“晁尚书年事虽高,但依长宁看来,既然您能把祭典一事看得如此重要,证明也是个为国为民之人,应当也如长宁所想一致,会盼着璧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对吗?”
其实关于农赋,她还得感谢姜曹。
那日从姜府带出来的纸上,不仅写了姜家产业如何,还提到了璧国近年之赋税收成。
这些事本应该只有户部知晓,但谁叫人家姜曹是丞相呢。
想要知道这些,又有何难。
倒还让她白捡了个消息。
晁英光这时候已经陷入沉思,连带着众人,也都鸦雀无声。
的确,近年来,璧国虽无征战,国库却并不充盈。
明明农商之赋这样高,那国库里的钱,都用到何处去了呢?
晁英光眸光一闪,顿时抬眼看向她。
她笑而不语。
她今日说起这事,实则有两个用意。
一则,的确是因为知晓赋税,想起掌柜的下场,想起立果,想起那些高/官厚禄之人终日消遣,可良民却要死在蛮横之徒手上。
她为这些人不甘。
二则嘛,是因为她还知晓,户部尚书,是姜曹的人。
但户部尚书并不是重点,而重点在,这位户部尚书,还是眼前这位礼部尚书的死对头。
关于这位礼部尚书,又是如何与户部尚书成了死对头,那就得从孝文太后还在世时说起了。
那时孝文太后还在世,又是先皇的生母,自然是颇受敬重。
孝文太后有一侄女,生得美貌,性子温和,正值待嫁之龄。
孝文太后的侄女名曰余馥,单姓一个屈字,是屈家大房的独女。
太后有意在朝臣之子中,为屈余馥则一夫婿。
便看上了晁英光之子晁华清,和那时候还在户部做侍郎的戚阳平之子戚修谨。
第131章 为民除害
此话一出,有聪明点的人似乎意识到了不对劲。
另有不明所以的人,瞧见了晁英光这脸色转变之快,更是一惊。
要知道,这位晁尚书,可是朝中“铁骨铮铮”之人呐。
面对如此心狠手辣的当今陛下,都敢直言不讳。
可如今面对长宁郡主,竟还给夸上了。
她听晁英光对自己这番肯定,却并未骄傲。
还是保持着谦虚,对晁英光微一颔首,“晁尚书谬赞。”
晁英光此时哪里还管谬不谬赞,只打心眼儿里的欢喜,仿佛余生又有了新的奔头、新的希望。
而她此刻也为晁英光感到高兴,更加高兴,姜家又得多一桩麻烦事喽。
可她倒也并非全然放心大胆,还是隐隐有些顾虑。
虽说此时晁英光并未意识到什么,但难保回到家中细想之下不会发现。
她一个郡主,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毕竟关系到国库,至关重要,这些要事除了百里昭和姜曹,便只有户部尚书戚阳平知晓。
旁人就连打听的渠道都没有,她能知道得这么多,难免让人怀疑。
所以说,要让晁英光不去细想此事,把重点全然放在戚阳平身上,她就得为其添把柴加把火。
便接着道:“如此,晁尚书可愿赞同长宁所言?”
晁英光这时候面带微笑,对她也恭敬不少,当即道:“长宁郡主温良贤德,微臣自然毫无异议。”
这就同意了?
众人原以为,怎么说,二人还得再辩论一番。
哪知这晁尚书不知怎的,忽然就像是唯郡主是瞻。
从来未曾更改过的条规礼法,竟然,就这么三言两语的,给变了?
她既然已经把事情说妥,便也没什么多的话,随即安【创建和谐家园】着,再不发一言。
而余下的,便是关于祭典那日的细则。
待礼部的人商讨一番后,一切便都定下了——十五日后,登柏山以祭先祖。
一切已经商定好,众人便相继离去。
待到晁英光起身时,她也跟着站了起来。
“晁尚书,”她叫住了正要离去的晁英光,“可否方便同行?”
她不是宫里的妃嫔娘娘,与朝臣走近,倒也没什么大的忌讳。
只要注意分寸,男女有别就好。
况且,晁英光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还这么七老八十的。
如此一来,就算与她同行,也不会让人多想。
晁英光实则从方才就发现,这位郡主似乎比旁人想的要聪明一些。
虽说也算不得聪明绝顶,但说话做事嘛,倒也还合乎礼法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