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JSG首发热文】重生六零年代有空间》-第2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不然她奶的面子往哪儿放?

      ——

      第二天吃过早饭,苏软软早早的就来到了扫盲班。

      她过来的时候,萧程锦已经到了,还把教室和院子里都打扫的干干净净了。

      见苏软软来了,萧程锦刚走上前来跟她打了一声招呼,外面就有人领着孩子来报道了。

      萧大山说了,不用交学费,所以只要家里有年纪合适的孩子,就都送了过来。

      人来的越来越多,苏软软和萧程锦也顾不上说话了,赶忙开始登记姓名年龄。

      还要记一下他们有没有上过学,念到几年级了,这样才好给他们分班。

      第75章 润喉糖

      这一忙,大半个上午就过去了。

      扫盲班就在队上,两个老师也是队上的人,这些人再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把孩子往这儿一放就走了。

      苏软软和萧程锦忙的满头大汗,好不容易把人都分好了班,排好了座位,就到了放学的时间。

      再三嘱咐了他们下午过来上学的时间,就宣布了放学。

      等孩子们一窝蜂全跑了,苏软软和萧程锦这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了办公室。

      坐在椅子上,苏软软有些无精打采,更是一个字也不想说。

      以前当学生的时候,看着老师们讲课还不觉得有什么。

      现在自己当了老师,还没开始讲课呢,就已经觉得喉咙冒烟儿了。

      看来老师还真的不是谁都能够当的。

      因为下午还要继续上课,两个人也没敢在这里坐多久,各自收拾了一下东西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苏软软还要做午饭,再给陈阿婆送去。

      吃完了之后再回家洗碗刷锅,之后就已经差不多到了时间,要去扫盲班了。

      临出门之前,苏软软心念一转,又回了屋里,闪身进了百宝空间。

      她记得,百宝空间里放糖的那一排货架上,好像有一种专门润喉的糖。

      苏软软按着记忆来到放糖的货架,一边走一边找,没一会儿就找到了那种润喉糖。

      这种糖一看就是好糖,因为它是用巴掌大小的铁盒子装着的,盒子是绿色上,上面写着润喉糖三个大字。

      苏软软拿起一盒打开,倒了一粒在手心里。

      只见那糖是浅浅的绿色,闻着倒是没什么味道。

      等放进嘴里之后,倒是觉得清清凉凉的,很是爽口。

      苏软软一边吃一边往扫盲班走,等到了扫盲班门口时,嘴里的糖也吃完了。

      此时,她也觉察出了这糖的好处。

      原本觉得有些许疼痛的喉咙,现在已经没了之前的不适。

      真是个好东西!

      到了办公室里,萧程锦已经坐在那里了。

      见苏软软进来,萧程锦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来,“软软来了?坐着歇一会儿,他们还有一会儿才能来呢!”

      苏软软却没立即坐下,而是走到了萧程锦的面前,从兜里掏出了那一盒润喉糖,递给了萧程锦。

      萧程锦挑挑眉,伸手接过铁盒,口中问道,“这是什么?”

      话音落下,萧程锦就已经看到了铁盒子上的三个字。

      “你给我做什么?!自己留着吃!”

      小姑娘家家的,嗓子才更应该保护好了,他一个大老爷们儿,哪里用得着这东西?

      苏软软不仅没接,还往后退了两步,“这是给你的,我还有。”

      说着,苏软软就又从兜里掏出了一盒润喉糖。

      生怕萧程锦不相信,苏软软还把糖盒子在手里晃了晃。

      听见糖盒发出呼呼啦啦的响声,萧程锦这才又笑了起来,“既然这样,那我就收下了。”

      有了好东西就要分给他一半,这样好的小丫头,他以后可要好好看顾着,不能让她被欺负了!

      没过多久,学生们就陆陆续续的来了。

      第76章 接人

      队上适龄家里又愿意让来念书的孩子,总共也就不到四十个。

      倒不是他们第三生产大队就这么多孩子,而是其中有一部分年纪还太小,不能自理,所以不可能来上学。

      另一部分则是被各自的家长留在了家里,照看那些不能自理的小孩子。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大人都要上工挣工分,根本不可能时时刻刻在家带孩子。

      所以让大点儿的孩子照看小点儿的孩子,都是很普遍的事情。

      来的这将近四十个孩子,被苏软软和萧程锦分在了两个班里。

      四十个孩子分成两个班,却是一到五年级的学生都有。

      老生一般都有课本,一年级的新生虽然没有课本,但这事儿也很好解决,苏软软和萧程锦带来的课本,再加上那些老生也听话的把以前用过的课本带来了,所以新生门算是一人一套课本。

      下午三节课,苏软软和萧程锦一人一间教室,带着这些学生们上课。

      好在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不然上课的时候要同时教导两个或者三个年级,还真的让人抓瞎。

      萧程锦是怎么做的,苏软软并不知道,她自己是先教导高年级的读课文,这样低年级的也能跟着念,等课文讲完了之后,让高年级的背诵默写,自己再去教导低年级的。

      虽然麻烦了一些,也有些磕磕绊绊,但是开学第一天,还是就这样结束了。

      临到放学的时候,苏软软给他们布置了作业,又通知了第二天上课的时间,这才让他们回家去了。

      送走了学生们,苏软软和萧程锦就回了办公室。

      坐下之后,两个人几乎是同时拿出了各自的糖盒,从里面拿出一颗糖塞进嘴里。

      看到对方的动作,两人相视一笑,默默的翻开了桌子上的书,准备明天的教学。

      直到听到队上响起了下工的【创建和谐家园】,两人这才站起身,收拾了一下东西,关上了门窗,锁上院门各自回家。

      从这天开始,苏软软和萧程锦就开始了教学生涯。

      不管什么事都是一回生二回熟,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两个人对于如何当好一个老师,如何更好的教导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心得。

      几乎是眨眼间,就已经到了接知青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萧大山就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带领着大队上的干部,出发去公社里接知青。

      苏软软最近几天没见过萧大山,这事儿还是听萧程锦说的。

      虽说这事儿前世已经经历过一次了,可前世已经过去那么久了,知青来的具体日期她也不可能记得清清楚楚。

      不过,知青到来的事儿跟她也没什么关系,苏软软听过之后就算了,又投入到了认真的教学事业里头。

      中午放学后,苏软软和萧程锦锁上院门正要走,一转身却看见萧大山领着有一群人慢慢走了过来。

      跟在萧大山身后的这群人都很年轻,看起来也就十几二十岁的模样。

      再加上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萧程锦就知道,这就是知青了。

      第77章 午饭该怎么做?

      萧大山也看到了苏软软和萧程锦,笑着冲两人招了招手。

      苏软软和萧程锦对视一眼,只好走上前去。

      萧大山侧过身,指着身后的人对两人道,“这就是来咱们队上的知青们,知青点和你们离得近,以后他们要是有什么事儿需要帮忙,你们能帮就帮一下。”

      萧程锦作为萧大山的孙子,跟萧大山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对萧大山那是再了解不过了。

      一听萧大山这话,就明白了萧大山话里的深意。

      能帮就帮一下,不能帮就不帮。

      至于什么是能帮什么是不能帮,那还不都是他和苏软软说了算?!

      萧程锦没吭声,苏软软也没回答。

      作为重生回来的人,她对于这些知青们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这么能耐的一群人,实在是用不着她来帮忙。

      萧大山本来就是说的客气话,见苏软软和萧程锦都不吭声,就对着两人摆了摆手,“行了,你们也累了一上午了,都赶紧回家去吧!”

      和刚刚不同,听到这话之后,苏软软和萧程锦利客对着萧大山笑了笑,然后转身走了。

      目送两人走了之后,萧大山这才领着知青继续往知青点去。

      知青点距离扫盲班说是很近,其实也相隔着二三十米,两个院子之间都是空地。

      知青点一共是五间房子,最中间的是厨房,左右两边各是两个屋子,里面都是大通铺。

      这次一共来了六个知青,三男三女。

      他们怎么住,萧大山并没有管,等他们把行李放下之后,就对他们道,“你们刚来,没干活儿就没有工分,但是也不能饿着你们,所以队上先借给你们一些粮食,等到秋收以后,你们再把粮食还上就行了。你们放心,只要你们好好干活儿,等到了秋收,绝对能还上欠粮,说不定还能有余粮能吃到过年。”

      萧大山觉得,自己这一番话应该很能激励这些知青,让他们好好干活儿了。

      可他却不知道,在听到他这一番话之后,这六个知青都震惊的无以复加。

      他们这还没坐下歇口气呢,就跟他们说,他们已经欠了队上粮食。

      不仅如此,好好干活儿干到秋收,能赚到的工分竟然只够他们吃到过年!

      那过了年咋办?

      过了年到明年秋收,那可还有大半年呢,他们难不成要等着饿死?

      不等他们问出心中的疑惑,萧大山就准备走了。

      “粮食在厨房,厨房里的水缸里有水,角落里有柴火,够你们中午做饭用的。至于以后,柴火枯枝自己去山上捡,水就去井里挑,刚刚来的时候咱们路过的水井就能挑水,你们应该记得路吧?你们好好休息一天,明天早上听着队上的铃去上工,我就先走了!”

      萧大山说完就背着手走了,留下六个知青面面相觑。

      他们都是大城市里来的,之前也一直都是在学校里读书,别说是干农活儿了,就算是家务也没做过多少。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9: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