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今次死的人当死,那下次死的人若不当死呢?公平何在,公道何求。
曾经她也视这些为理所当然,直到后来有了那些经历……
先生说过,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庶民的怒火虽微不足道,但聚沙成塔,这样的庶民多了,星星之火终可燎原,乃至焚毁一整个王朝。
长生教的壮大与最终的反戈,不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土壤之上吗?
在那之前,又有谁能料到,京中这些簪缨大族,约半数将断送于他们曾至为信仰的长生教之手……
姜佛桑清楚,根结不除,早晚有此一难。
大势所趋,她无从更改,原本也只是打算在危机未至之时劝说姜家搬离京陵——虽说姜家未必会听。
但现下,她身处长秋宫。
她阻止不了,眼前之人总有这个能力。
想到从亲历者口中听闻的种种惨状,知道将会有无数人枉死于那场动乱,姜佛桑踌躇再三,决定向连皇后进言。
当然不是照实说,有个警醒也总是好的。
正欲开口,又有宫人趋步进殿。
这次是芳德殿那边的事。
两日前,有长生教的【创建和谐家园】冲撞了都水监的一个都尉,后受责而暴毙。许贵妃闻知,将那都尉召入禁中,鞭打了一百。
昨日朝上,御史中丞上书言长生道甄灭人伦、令户绝祀,有妖惑庶民之疑。这又引起许贵妃的不满,这次不能随意责打,便处以罚金一两。
御史中丞受此侮辱十分不忿,指斥许贵妃佞教太甚。
许贵妃言:“尔府中私蓄僧尼千余,安敢指责与我?”
连皇后听罢,神色淡淡。
姜佛桑疑惑,如此良机,连皇后竟不大做文章?
视线一转,待瞥到内殿供着一副通天法祖神像时,恍然大悟。
原来连皇后竟也……
那先前为何还赴永宁寺参加浴佛?
是了,天子崇佛,京陵少说也有近半佛教信徒。连皇后身为一国之母,还是要适当示好一下天子,兼顾一下民众的。
势同水火的连皇后和许贵妃,竟然能在信教一事上达成一致,长生教的能量可见一斑。
想至此处,姜佛桑默然,再不敢多言。
第22章 好偏的心
马车出了阙门,菖蒲才敢开言:“女郎今日,为、为何……”
姜佛桑转过脸,笑眼看她:“今日为何带你而不带皎杏?”
菖蒲迟疑着点了点头。
其实她真正想问的远不止这个。
女郎进长秋宫时是以七娘子的身份,她隐约猜到了什么。
姜佛桑也证实了她的猜测:“没错,菖蒲,不久我就要嫁去崇州了。”
菖蒲瞪大眼:“骆夫人怎能如此?!”
姜佛桑示意她小声的同时,伸出双手给她看,十指削葱根一般,修长光洁。
“十根指头尚有长短,何况我这根还没有长在叔母手上。”
既不连心,是甘是苦又有什么相干。
菖蒲心急如焚,压低声道:“骆夫人最会拿好话哄骗人,女郎素来又疼七娘子,但疼也不是这么个疼法儿!奴婢听闻北边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您哪吃得了那个苦头?咱们回去再同骆夫人说说……”
她不知内里复杂,只以为是骆氏逼迫,又或是姜佛桑心疼堂妹而主动替嫁。
姜佛桑摇头:“事到如今,去不去已不由叔母说了算。我说了亦不算。”
“这、这可如何是好?”
菖蒲如热锅上的蚂蚁,无奈她笨口拙舌,别说出主意,连句安慰都不会说。
若是皎杏在就好了,菖蒲心想。
“我且问你。”姜佛桑依着凭几,托腮看她,“我去崇州已成定局,你可愿跟着我走?”
菖蒲毫不犹豫:“女郎去哪,奴婢就去哪!”
姜佛桑笑,心情复杂:“傻丫头,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呢。可知你今日跟我入了宫城,便是想不去也不成了。”
菖蒲不明白。
姜佛桑也没细说,只叮嘱她此事勿要跟任何人提起。
“连皎杏姐姐也不能?”
“不能。”
菖蒲满眼愕然。
近来她常感受宠若惊,因为女君也开始像倚重皎杏那样倚重自己了。
她有时甚至觉得,女君吩咐她做的事,远比吩咐皎杏做的事还要重要。
譬如永宁寺那日,再譬如今日。
但是她想不通,为什么呢?
细想想,她也没立什么功。
若说皎杏犯了错吧,也不像。女君对她一如往昔,走哪也都带着她。
“那……”菖蒲多此一问,“皎杏跟咱们去吗?”
姜佛桑摇头,神情转淡:“她自有她的去处。”
-
骆氏在院中等候多时,见她回来,忙将人拉进内室。
“如何了?”
姜佛桑拂开她的手,慢条斯理跽坐在茵席之上,兀自倒茶品茗。
一盏茶尽,方才抬眼:“叔母很急?”
骆氏焉能不急!她深怕再有变故发生,未免夜长梦多,直恨不得明日就把姜佛桑嫁走。
“殿下可有嘱托?”
姜佛桑神色淡淡:“叔母若有闲心,尽快筹备起来便是,吉日就定在下月初。”
骆氏猛一拊掌,这便是板上钉钉了呀!
禁不住喜上眉梢:“好好好!叔母定然好生筹备,保管你那日风光大嫁!”
姜佛桑微哂:“已经嫁过一次,叔母还觉新鲜?”
骆氏讪讪:“那次不算、那次不算。”
现而今姜佛桑就是她和佛茵的救命草,自然得捧着敬着。哪怕唾面自干呢?骆氏自有一番能屈能伸的功夫。
“你先歇着,叔母这就……”
“叔母别急。”姜佛桑搁下茶盏,冲骆氏微微一笑。
骆氏起身一半,重又跪坐回去。脊梁骨漫上一层寒意,本能觉得没好事。
“这次远去崇州,不比先前入许氏,叔母也该把祖亲留给我的东西交还给我了,是不是?”
“什、什么东西?”
骆氏面色僵硬,眼珠一转,立马倒起苦水。
“逃难那会儿你还小,不知府上损失多少!那些珍宝玉器、金银珠翠,全都如泥牛入河……后来辗转来到京陵,就剩一点微薄家底,再难成气候。虽没短过你们小辈吃穿,内里心酸你们也是不知的。这些年,叔母苦苦支撑门庭,忧心如煎……”
见姜佛桑不接话茬,骆氏只能强忍尴尬,接着把戏往下唱。
“你祖亲故去时,从她的私财里给你和佛茵各留了一份嫁资,加上公中出的那份,还有你母亲留给你的……这些可都是有册可查的。六娘,叔母可没亏过心!”
姜佛桑对她的指天誓地充耳不闻,给她算起了总账。
“祖亲的嫁妆,早年几个姑母出嫁时分去多半,匆忙离开洛邑时又遗失不少,再除去南渡路上散佚的,我和阿妙最终各分得三十万钱。”
“公中积蓄,叔母说要用于振兴姜门,且堂兄堂弟都还未成家,所以只给了十万钱压箱。”
“至于……”姜佛桑顿了顿,“至于我阿母的嫁妆,虽说渡江时遭遇水匪劫掠,余财仍有五十余万。”
“最后,祖亲念我孤苦无靠,在我七岁那年于城外购置嘉鸣园,并种下独摇树九十亩。独摇材质强劲条直,三年堪做椽条,五年可做椽木,十年便可作栋梁。九十亩是分三年种下的,每年种三十亩,每年砍卖三十亩,砍完又发新株……如此周而复始地轮换,岁收至少在六十余万。这还是只砍卖条干的情况,柴、栋和椽木并不在此例。”
“喔,对了。南山好像尚有分属于我的榆树一顷,年收约为一千匹绢。光柴一年便可得一万捆,卖钱三万文;木制的器具物件,其利十倍于柴,岁入少说也有三十万钱;其余诸如荚叶此类,利润还未可知……”
姜佛桑屈指一宗宗算下来,骆氏已是额汗涔涔。
这个侄女从未掌过家,与佛茵一样甚少沾染俗务,闺中时不是看书就是作画,哪曾想心里竟是门清!
姜佛桑对上骆氏虚飘的视线,微微勾唇:“叔母且说说,我嫁去许氏时,叔母统共给了我多少?”
她并非不通庶务,祖亲和乳母私下都有教导。只是先前一切为着姜氏,不愿去计较太多而已。
但是现在,该她的,一文不能少。
骆氏吞咽了一下,干巴巴道:“那嘉鸣园,算是公中……”
“叔母。”姜佛桑沉声打断,“说得好听是公中,但你我都清楚,咱们这一支,可就余你们三房了。”
骆氏脸一热:“那、那将来姜氏,确是要靠佛苌和佛苫他们兄弟二人顶起……”
“将来的事,留待将来再说罢。”
姜佛桑起身绕过屏风,片刻后,手持一张地契和一封帛书走出。
“祖亲深恐她走后有人不认账,是以留有遗命,并将契书交予我保存。”
骆氏蓦然变脸。
难怪她遍寻不到,果然在姜佛桑手里。
当下冷笑:“先姑好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