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独家补番完结】七零年代青云路作者:鹿子草》-第3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退役渔船没办法挑拣,但新船肯定得按照吨位最大的选啊!

        其实他更看好另一种尖头大型船,比他选的那两对大多了,可惜没有现货,得等上半年。

        但出口公司是不能等的,恨不得他们今天提了船,明天就能供货!

        新船下水是要举办仪式的,这在渔家是极大的盛事。

        加上队里的两对退役渔船,这次一共要从船厂提走十四艘渔船。

        宋恂他们为了提这几对船,在省城滞留了半个月。等到新船下水的前一天,瑶水支公司方面,由杜三泰组织人手,驾着两对机帆船,为船厂送来了三十多名经验丰富的船员。

        船员们下船时,还遮遮掩掩地提着一对鸡笼子,里面装的是咯咯叫个不停,鸡冠火红的大公鸡。

        杜三泰一见到项队长就抱怨开了。

        “队长叔,咋回事?怎么还非得在省城办开光仪式呢?回咱们队里办多好啊!听说咱们队里多了这么多船,除了队里的社员,亲戚朋友们也都准备好红旗了,都想送过来插红旗呢,保管能让咱的船红红火火!”

        项队长乐呵呵地吧嗒着烟袋,挥手道:“没事,在哪开光都一样!你们公司的船是新船,下水仪式肯定得在船厂办,弄回去以后早都下过水了,还搞什么仪式?”

        “那能一样吗?队里的大伙都等着热闹热闹呢!城里人讲究多,咱们那些开光流程,在他们这边不能办!大家准备好的红旗都没敢往这边带!”

        一听这话,项队长就急了,在他背上拍了一下问:“你不会是一面红旗也没带来吧?”

        “带了14面,我寻思每个船上挂一面就得了!”杜三泰的三白眼一翻,凑到项队长耳边小声说,“城里人说咱们那是封建迷信!”

        在一旁听了全程的宋恂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

        “没事,该挂红旗就挂红旗,船厂专门就是干这个的,还能不知道渔家讲究?没人挑这个理!”

        南湾的渔家有个习俗,谁家要是添置了新船,亲戚朋友是要来送红旗庆贺的。

        旗幅六尺,讨个六六大顺的好彩头。

        人缘好人口多的人家可以收到数十幅贺旗,像是渔业公司这样的大公司,新船落成时,收到的贺旗都是百幅起步的。

        杜三泰傻眼:“那,那我这红旗带少了啊?要是就这么驾着新船回去,不得让其他大队的人笑话死啊?”

        好像他们大队的人缘多差似的!

        项英雄也被他气得够呛,就那么几面红旗,轻飘飘的又不是啥占地方的东西,你就不能多带一些过来!

        “没关系。”宋恂笑着宽慰他们,“咱们在省城也是有人的,不可能让咱们的新船只插着一面红旗回去!”

        新船下水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煦。

        用项英雄项队长的话说,这个日子是他特意选的,半年之内上上吉的吉日!

        不过,宋恂并没心情关心天色和风景,他现在已经快要紧张死了。

        他们凌晨三点钟就带着鸡笼跑来了船厂。

        项英雄带着几个上了些年纪的渔民,从杜三泰偷摸带来的大包里,掏出家伙式。

        开始焚纸,烧香……

        项英雄手上握着一把线香,口中念念有词,点点猩红在海风中明明灭灭。

        本来对这些没什么信仰的宋恂,见他如此虔诚,也不禁心想,封建迷信就封建迷信吧,如果真能让他们从此一帆风顺,船员出海平安归来,哪怕被人当场抓个现行,也值了。

        一帮船员肃穆地静立在一旁,默默围观项队长念念叨叨,走来走去。

        等到他心中的一套流程走完,才回身向他们勾了勾手。

        船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将红绿布条挂上了每艘船的船头。

        背着手看他们做完了这些,项队长又做了一个手势。

        然后,船员们又很有默契地配合起来——从鸡笼子里抓鸡。

        杜三泰的手上提着两只火红的大公鸡,其中一只被递到项英雄手里。

        这只被项队长攥在手里的鸡,肩负重要使命。

        在天光破晓前,项队长爬上支公司的其中一艘捕虾船的船头,用这只鸡给他们的新船挂了红。

        而另一只大公鸡则被杜三泰重新塞回了鸡笼,算是放生了。

        寓意着,即便遇到海难,也可以免于一死,得到一条生路。

        瑶水村的人赶在天亮前,安静地完成了开光仪式。

        像是推算好了时间一样,他们这边刚走完流程,那边船厂的几位领导就带着人敲锣打鼓地给他们送贺旗来了,而且一送就是好几面。

        其中有船厂的军代表,以及与宋恂相熟的几个车间主任和设计室主任。

        “哈哈,宋工,恭喜恭喜啊!”大家像是没看到船头的红绿布条和挂红,见到宋恂就开口道贺!

        “你们跟出口公司合作的这件事,实在是大手笔,我们船厂已经好久没有一次性订出去这么多船了!”

        船厂军代表的年纪不小了,在宋恂的肩膀上拍了拍,“小伙子不错,去了生产队,也干得风生水起的!有我们航海人的风格!”

        宋恂与他们客气的寒暄几句,就迎来了出口公司的人。

        早就听说今天要举行新船下水仪式的盛主任,让小赵通讯员送了三幅贺旗来。

        一幅是代表出口公司送的,一幅是他个人送的,还有一幅是水产组的肖组长送的。

        出口公司和省渔瑶水支公司合作这件事已经登上过省日报的版面了,这会儿日报记者也带着相机跑了过来,打算记录一下他们的下水仪式,顺便也很懂行地带来了一面贺旗。

        之后陆陆续续地又有省渔和军区的人来船厂送贺旗。

        尤其是孟玉裁,昨天接到儿子的电话后,就发动家里的亲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给她儿子的新船准备贺旗。

        只她一个人送来的贺旗就能将最大的一艘捕虾船插满喽。

        眼瞅着吉时快到了,项英雄张罗着让队里的小伙子们,将提前准备好的鞭炮摆好。

        一声令下,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足足在船厂响了三分钟才停止。

        宋恂正乐呵呵地看热闹,就被通讯员小赵拉住了手臂。

        “你今天跟着他们一起回生产队?”

        “对,一会儿新船下水以后,我们队里的人都搭着新船回去,怎么了?”

        小赵从裤兜里掏出一个信封,“这是你们海浦市商业局送给我们公司的请柬。过段时间会在你们市里举办一个‘全国五金塑料制品展览会’。你们不是要办厂嘛,盛主任没时间去海浦市出席,所以就让我把这个请柬送给你们。那展览会上有很多生产塑料包装的厂家,你们可以去看看。”

      🔒第 22 章

        坐在新鲜入手的捕虾船上, 宋恂耳边尽是渔船发动机嗡嗡的轰鸣声和海浪击打船身的声音。

        展开那份请柬快速扫了一眼,便与身旁的贾红梅面面相觑,相顾无言。

        静默了一会儿, 贾红梅开口问:“咱们还真要办厂啊?”

        “公司账面上有钱吗?”

        贾红梅:“……”

        有是有, 但只够给刚买回来的这些吃油大户买柴油的钱, 再想办个工厂是万万不可能的。

        “那人家盛主任都把请柬送来了,你去不去那个展览会啊?”

        宋恂正面迎向海风,给有些发热的大脑降降温。

        “咱们在省城呆了这么多天, 出口公司一直没给回信, 就说明之前带去的那些样品,多半是没什么出口机会的。既然如此,现在就不要搞什么工厂了, 先集中精力办大事,把今年的生产任务完成了再说。”

        被一张请柬冲昏了头的贾红梅也重新冷静下来。

        他们与出口公司合作的初衷就是为了买船,完成生产任务, 保住瑶水支公司。

        如今船虽然买回来了,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生产任务一定会完成。

        毕竟,海上的变数太多了。

        他们得先用这五对船给出口公司供货, 完成了每月的供货量,才能赶自己的生产进度。

        想到给出口公司供货的事,贾红梅又打起精神笑道:“不知道队里招船员的事进行得怎么样了, 之前忘了问杜老三了。”

        今天跟过来驾驶新船的船员都是公司原有的船员, 不过, 他们已经出来半个月了, 想来招船员的事应该已经有了些眉目。

        因着是新船试水, 走的又是不熟悉的航线, 瑶水这支船队在天黑前, 便按照计划在临市的停泊码头靠岸了。休整一晚后,才重新出发。

        当他们在次日中午赶回瑶水村时,宋恂终于体会了一把项爱国所说的“盛事”。

        不等他们从船上下来,岸上的鞭炮和锣鼓就炸开了,生产队里的婶子大娘配合着锣鼓唢呐还扭起了庆祝的秧歌,孩子们呼呼啦啦地往海边跑,争抢着去看那批新买回来的大船。

        船员们走到哪里,锣鼓和歌舞就跟到哪里,大家推推搡搡,搂脖子抱膀,那亲热劲儿就好像几年没见了似的。

        妇女们自诩与宋恂有过收土产的交情,船员们自认与他有乘风破浪试驾新船回家的情谊,所以即便宋恂因为被扇子绸布扫到脸上,而木着脸,大家也不觉得他有什么距离感了。

        小宋主任就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呐!

        一婶挥着扇子扭得欢,一时上头,居然还想拉着宋恂跟着她们一起扭……

        吓得宋恂赶紧窜到船员们中间,跟着大家勾肩搭背地一起跑了。

        回了大瓦房,明明已经距离很远了,可是锣鼓唢呐的噪音却像是住在了耳朵眼里,一直嗡嗡嗡。

        这会儿正是午饭时间,吴科学还是很靠谱的,早早地给大家准备了午饭。

        全公司的人难得能凑齐,聚在一起吃了顿工作餐。

        在海上漂了两天,宋恂确实又累又饿,一面闷头扒饭,一面有一搭没一搭地听贾红梅给其他人讲在省城的见闻。

        吃得差不多了,就往椅子上一靠,舒坦得不想动弹。

        严秋实觑着他的脸色,主动说起了公司招聘船员的事。

        “主任,这次的船员不好招啊!”

        把船弄回来就万事大吉的宋恂,不觉得招船员是啥了不得的大事,瑶水生产队有这么多渔民,随便挑挑就能用。

        靠在椅背上,他有些懒散地开口:“怎么回事?是没人报名,还是报名的人太多了?”

        “都不是!”严秋实瞅了一眼杜三泰,艰难开口,“我们还没对外招聘船员呢!”

        宋恂不由蹙眉。

        他们在省城呆了半个月,家里招工的事居然一点进展也没有?

        严秋实叹口气说:“咱们招船员的事恐怕有些难度。船员跟大队的普通渔民不同,是隶属于省海洋渔业公司的,有正式编制,渔民们只要进了咱们单位就是拿工资吃商品粮的船员了。所以往常咱们发出招聘公告时,船员的岗位是很抢手的。”

        “现在怎么了?没人想吃商品粮了?”宋恂刚放松下来的神经,又被事情牵动着绷了起来。

        嫌弃严秋实说话磨叽,杜三泰接茬说:“想吃,但是吃不上了!你们去了省城以后,为了招船员的事情,我特意给公社打了报告,但是被裴副主任驳了回来!”

        “他明知咱们为了促生产,刚买了新船,正是需要招收大批船员的时候。”贾红梅听得来了火气,放下筷子问,“裴副主任是怎么回事,怎么在这种关键时刻拖咱们的后腿呢?”

        “裴副主任说他也没办法。现在上面对企业的正式编制卡得严,咱们一次性增加八十个带编制的岗位,实在太多了,人家说这是在给企业和城市人口增加负担!”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20: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