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杜春红同志的这说法我赞同。”一位平日里看起来沉默寡言,但是这一刻却很活跃的知青充满了【创建和谐家园】昂扬的道:“我的志愿也是首都师大。王建国同志、杜春红同志以及大家,都一起努力吧!”
季言之突然笑了起来:“我打算报考首都大学,不过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或许填写可以多填一个箐华大学的。”
王建国点头:“季言同志成绩好,的确可以在两所有名大学里做出选择。”
第14章 知青的遗腹子(14)
过了几日,考生们陆陆续续填写高考志愿表格的时候,季言之的的确确多填写了一个箐华大学。
也不出意外,在高考分数正式公布的那一天,季言之每科满分的考试成绩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光县里就连市里的领导都满面红光的来到了生产大队,向阿婆表示了感谢,感谢她为国家培养出了这么一个人才。
阿婆一个地道的乡下婆子,虽说年轻时读过几本古书,但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当即就忍不住喜极而涕,跟着好几个人都说,季言之这样有出息,她这个糟老婆子也算对得起早亡的女儿女婿了。
和着季言之早早定下亲事,就等两对小人儿成年以后就举办婚礼的李大爷家也是与有荣焉。
王大婶更是在大家朝她道喜的时候,喜气洋洋的道她慧眼识人,早就看出季言之大有出息,哪像老杜家那群鼠目寸光的蠢货,为了几口粮食就干出撵了亲老娘、亲外甥的事情出来。
老杜家那窝子的糟心玩意儿,活该现在被人笑话,还沾不了一点儿好处。
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老季家也十分的热闹。
自从季知东参军,季知南被搞鬼取代季知西下乡插队以后,老季家就成了季老爷子第三任妻子以及第三任妻子所出的一双儿女和带来的季知西的囊中之物。
可以说季老爷子这些年的人脉,基本都被善于钻营的季知西接管,并且季知西还利用这点在教育局混得风生水起。
高考一恢复,季知西一边叫比季言之大了一岁,也正值高中毕业的儿子参加高考,一边亲自盯紧了季言之那边的动静。
说来季老爷子其实一直都不知道季知南已经死了的事,当初季知南被野猪给拱了以后,死亡消息传回老季家的时候,恰好只有季知西在家。
依着季知西的小人本性,自然而然就选择了隐瞒,并且还在季老爷子抱怨季知南和季知东一样没良心,走出去后就没想过回家的时候煽风点火,让季老爷子只当从来没有过这两个儿子。
季知西以前盯着季言之那边,是为了防止他的谎言被戳破,而现在盯着,自然是因为儿子季锦的成绩太过于辣鸡。
早就打定主意,如果同样参与了高考的季言之考得好成绩的话,就李代桃僵,让季锦占用季言之的身份去读大学。
为了这,季知西甚至故作聪明的提前办理好季锦占用名额时,一切需要的隐晦手续。
季知西信心满满,觉得这样子搞以后,他那学渣儿子一定能够上大学。
的确,祈愿人那一世,本是学渣的季锦的的确确靠着占用祈愿人的身份上了首都大学的政法系,从此以后靠着家里的关系一路官运亨通。
而现在,不提季言之为了以防万一,特意通过首都科研院的大佬们向上面展露出他的科研天赋,而被一致认为是科研界的新星这点,就说季言之那大出所有人意料的全科都是满分的高考成绩。
季知西即便提前做了调换两者身份的准备,在季言之所在市县被地方官员当做政绩拼命鼓吹报道,甚至就连教育总局的领导也在口头称赞这是个人才,‘和老季你一样姓季’的时候,也不敢再有动作。
当然了所谓的不敢再有动作,是针对季言之的。
高考恢复后,参与首届高考的人数至少五百万以上。全国姓季的那么多,总会有那么几个姓季的考生考中大学,所以仗着职权便利,季知西开始细细挑选能够成为他那学渣儿子的踏脚石。
只不过这一回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选中的那位季姓考生,家中也是有关系有门路的。
按理说季姓考生的考试成绩不该落榜啊,所以心生疑惑之下,季姓考生的家人就开始查,结果就查到了季知西身上,也知道了季知西利用职权之便占用他人身份,让自己儿子上大学的事。
季知西自然是因此吃了挂落,不光丢了职位,更是暴露出了他一直隐瞒家里人季知南已死,并且原先想让儿子季锦占用季言之身份的消息。
不提驻守边疆,十多年都未成回家的季大伯季知东,知道消失后是怎样嚎嚎大哭了一番,又是怎么匆匆赶回老季家,大闹一场要求和季老爷子断绝关系,这是后事暂且不表——
这一回,由于季言之全科满分的考试成绩,他的录取通知书,是由所在市县的副市长亲自送到季言之手上的,并且副市长还亲切的转达了,来自首都科研院的那些科研大佬的殷切话语。
——小季啊,来首都读书的同时,记得来科研院报道。
季言之准备的这个后手,在季知西‘识趣’下,虽说没起多大的作用,但至少季言之的未来是不用愁了。
在以往世界当过科研大佬的季言之知道,一旦真成了国宝级别的科研大佬,自己只需专注于科研好了,其他的即便是养老,也自有国家出面帮忙奉养老人。
季言之是知道阿婆的心思的。趁着改革春风,当个有钱人的话,阿婆不一定稀罕,但要是成为了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备受国家重视的人,阿婆那就会十分的欣慰。
这点从市县的领导走了以后,阿婆和着王大婶一起,挨个上坟告慰祖宗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
季言之没有阻止阿婆和准丈母娘的‘封建行为’,他和着李幺妹一起,开始打点行装,为带着阿婆、李幺妹一起去首都读书做准备。不知不觉的,时间便到了傍晚黄昏时分。
好在王大婶和阿婆相约一起去上坟的时候,已经说了晚饭就在李大爷家吃,不然慌里慌张的做饭,准要忙活到天色大黑。
“回来继续整理呗。”李幺妹招呼季言之去洗手,“市里县里的领导们送了那么多的奖励,总得带上吧。”
季言之听话的去洗手,准备去王大婶家吃饭。
“是要带上,免得到时候还要花钱买。我是没啥,但是阿婆一定心疼坏了。”
李幺妹很认同季言之的观点,因为换做是她,也会心疼花费的那些钱,认为白花了。所以季言之一说,她便忙不迭的点头,并问起了到时跟着一起去首都,租房子的事。
李幺妹的想法是,季言之平时住校,也不怎么在外边住,那么租住的地方像他们在县城里所租住的单间就好了。季言之并不赞同李幺妹的想法,虽说这样的想法是勤俭持家,但总有点低看季言之的能耐。
季言之目前虽说低调,但在首都买一套甚至两套四合院的能耐还是有的。
远的不说,就算季言之打算继续低调,凭借上面的人对于他‘科研界新星’的赏识,只要自己表示没钱买房子家里人没地方住的话,到首都科研院报道的同时,不用上面的领导开口,首都科研院的院长就会屁颠屁颠的给他和家里人安排住所。
这些事儿,季言之原本打算到首都再跟李幺妹和阿婆说。可看到李幺妹忧心钱财的样子,季言之不用脑子认真猜想,就能猜到等兴奋劲儿过了,上了年龄的阿婆也会同李幺妹一样为了其实够用的钱财忧心忡忡。
他交给李幺妹的钱财完全够一家三口在大城市里过足足五年的富足生活啊,怎么……也太精打细算了吧。
¡¡¡¡²»ÊÇ˵¹ýÈÕ×Ó¾«´òϸËã²»ºÃ¡£Õ⾫´òϸËãµÄÁ¿²»Äܹý£¬Ò»µ©¹ýÁ˾ÍÊǿ٣¬¶øÇÒ»¹ÊÇÖ»¶Ô×Ô¼º¡¢¶Ô¼ÒÀïÈ˵ÄÄÇÖÖ¿Ù¡£
依着阿婆和李幺妹的本性来讲,他们不会对季言之抠,只会对自己抠。宁愿委屈了自己,也要让季言之这位大有出息的家伙吃好喝好。
可季言之之所以表现得那么出息,除了挖坑准备血坑季知西、季锦两父子外,更有想让他在乎的人过上富足生活的原因,所以季言之并不希望他在乎的人因为担忧他从而苛刻自己。
第15章 知青的遗腹子(15)
世间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决定了眼界的深浅。不光这样,人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也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戚戚相关。
不管是阿婆也好,还是李幺妹也罢,都是苦惯了穷惯了。
一个人一旦穷惯了苦惯了,所以即便日子越来越好,也仍然免不了事事精打细算。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的说法可不是假的,想要她们有所改变,都免不了季言之的细说教导。
好在对于自己在乎的人,季言之一贯很有耐心。当下就跟李幺妹稍微透露了一下,首都科研院院长对于他的看重,末了更是道:“我到时估计到学校报道同时,就会去首都科研院任职。即便那时候因为住房紧张等等的因素没有分配到房子,我也有钱有法子在首都买套房子。”
说道这儿,季言之突然笑了笑,开口像是打趣一般的询问。“四合院怎么样空间大,就算阿婆和你想种菜种花,也是可以的。”
李幺妹先是一愣,继而笑了起来。
“阿言的本事,我是相信的。阿言,我和阿婆等着住你口中所说的四合院。”
季言之没再说话,他接过李幺妹递来的毛巾擦了擦手,然后将毛巾随意的挂在了墙上特意打上钉子,通过两颗钉子扯直、用以晾晒东西的铁丝上。
李大哥的媳妇已经做好了饭,叫了李大哥来喊人。李大哥来的时候,季言之和李幺妹刚好出门,准备把院门给栓上。
“幺妹,季言,吃饭了。”
季言之应答一句,在跟着去李家的途中,很熟稔的跟李大哥问、阿婆和王大婶上坟回来了没。
“回来了,就等你们了。”
李大哥回答着,却是往季言之手上拎着的麦乳精看了过去,不禁有些眉笑眼开起来:“叫你去吃饭,你拎着东西去干啥子。”
季言之笑笑没有说话,李幺妹却是冲着李大哥翻起了白眼。
“眼皮子浅的你。又不是拎去给你的,你瞎客气啥。”
被骂‘眼皮子浅’的李大哥讪讪笑了笑,也没反驳脾气越发像王大婶靠拢的李幺妹的意思,灰溜溜的领着季言之和胳膊肘往外拐的妹子就回了家。
这时候,阿婆正在院子里放着的小板凳上坐着,和着同样没有摆脱兴奋劲儿的王大婶以及来凑热闹,就相邻住着的大婶大娘们一起唠嗑。拎着两罐麦乳精的季言之一露面,大娘们立马停止了交谈,用很难与形容的眼神打量着季言之。
甚至有的大娘还用赞叹的口吻询问阿婆是怎么养出季言之这个文曲星出来的。
阿婆乐呵呵的回答:“言娃子随了他爸,从小就聪明。”
“也是。你家言娃子他爸是地道的城里人,肯定像他爸一样会读书。”大娘随口附和道,并对王大婶表示极大的羡慕嫉妒。“还是你有眼光,早早就为小闺女把季言给定下了,可见你家小闺女是个有福的。”
王大婶喜气洋洋,并且昂首挺胸,很骄傲的道:“那可不,我的眼光一向是最好的。当初独具慧眼的挑中死了爹妈还饱受万恶地主欺压的我家那口子,生了一子三女后,那唯一儿子娶的媳妇,也是十里挑一的好……这不是眼光好是什么。”
大娘们纷纷捧场的恭维,就连阿婆也是乐呵呵的看着,不发表异议,一时之间季言之都以为自己现身大型彩虹屁现场了。哦,不是以为,而是真的觉得已经现身大型彩虹屁现场了。
季言之在心中微微摇头,面上却沉着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微笑的将手中拎着的两罐麦乳精亲自教给王大婶,让她吃着补补身体。
王大婶很受用,面上却要谦虚几句。
“哎哟,这么好的东西,你留着给你阿婆补身体也好啊,给我做什么。”
正准备进厨房帮忙端菜的李幺妹闻言劝道:“阿娘,阿言一片孝心,你收着便是。家里…我是说阿言家里还有呢。”
——死妮子,人还没嫁过去了。就把未婚夫家当做自己家了。
李幺妹即便很快改口,但自认身体不输年轻的李大爷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别说王大婶了。
王大婶含笑的看了一眼如同花朵一样含包怒放的李幺妹,便开始送客。
“咱家要开火吃饭了,有什么闲话,等吃了饭再说啊!”
聊得兴起的大娘大婶们纷纷告辞离开。不一会儿的功夫,人基本都走光了。
李大爷开始招呼未来小女婿上桌。等到一家子的人都纷纷上了桌,准备吃饭的时候,王大婶突然和阿婆谈论起了提前举办婚礼,好让李幺妹有名有份跟着一起去首都。
“幺妹跟着一起去首都,这提议不错。有幺妹儿帮着婶子料理家务,言娃子也好专心读书,不会为了照料婶子而分心。”
李幺妹早就因为王大婶主动谈起的话题羞红一张脸,躲到了厨房里头吃饭。季言之和着未来老丈人,大舅哥坐在一起,嘴巴吃着菜,手上也没空闲的给阿婆夹些松软好消化的食物。
饭桌中间摆放的硬菜——炖肉。是切的五花肉炖得烂熟,特别适合阿婆吃。因此季言之都没怎么吃,夹的炖肉都放在了阿婆的碗里。
“言娃子你也吃,别光顾着阿婆。”
阿婆满足于季言之的孝心,却也怕孝顺孙儿光顾着她,自己却没吃多少,所以开口让季言之也吃。
季言之只是笑笑,等下动筷子的时候依然故技重施,甚至为了避免未来岳家的人说他厚此薄彼,季言之更是动筷子给李大爷、王大婶分别夹了一大块子的炖肉,惹得老两口笑合不拢口并且赞不绝口,说季言之是个孝顺又有出息的好娃。
饭桌子上,王大婶继续和阿婆谈论起季言之与李幺妹的婚事,最后吃饭吃到尾声,双方长辈都有意,就把婚事定在了七日后。
“会不会太快了一点。”李大嫂有些迟疑的道:“而且从黄历上看那天的日子可没有大后天的那天好。”
“那就大后天。”阿婆拍板道:“大妹(王大婶的名字)啊,我家言娃子娶媳妇的聘礼,我早就攒在那儿了。”
“我这个老婆子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别的不怕,就怕到时候攒的钱不够言娃子上学的费用…”阿婆阻止了王大婶即将脱口而出‘聘礼少也没关系’的话,继续说道:“好在市里来的领导告诉我这个老婆子,读大学不止不花钱还给钱票的补助。所以啊,老婆子我也不用亏心,定会让幺妹儿体体面面的嫁过来。”
“老婆子保证,会像疼言娃子一样疼爱幺妹儿的。”
“原来读大学不要钱啊,我还以为……好好好……” 王大婶喜得连连说好,赞同阿婆的话道:“婶子怎么样的人,我还信不过吗。就按照婶子说的,婚礼就定在三日后。”
李大嫂没想到自己多了那么一句嘴,会害得早就铁板钉钉的婚事变成三日后举行,顿时只想扇自己几个大耳光。她不是不想李幺妹嫁人,而是不想把婚事办得这么快。
先不说季言之、李幺妹这一双人儿年龄还小的问题,就算不小,这么急着不是给人说嘴李幺妹恨嫁吗。李幺妹的确恨嫁,但也不能给外人说嘴不是。而且三日后就办嫁女的喜事,时间上太赶会忙坏人的好不好。
王大婶可不管唯一的儿媳妇会不会因此忙坏。
王大婶嘴皮子厉害,泼辣又爽利,但人确实不坏。自从李大嫂进门以后,她可以对得起良心来说,她没有苛刻过李大嫂,甚至李大嫂生完孩子做月子,王大婶也是好生伺候,让李大嫂做足了一个月日子。
这时候的妇女,生完孩子以后哪个不是只休息几天,就下地干活了。由此可见王大婶的确算是个好婆婆。
不过再好的婆婆,在涉及到心尖尖一样的小闺女,都会变得格外的较真。
王大婶不止给了李大嫂安排了活儿,还另有打算。这不,吃完晚饭,季言之搀扶着阿婆回住所、准备整理彩礼的第二天,王大婶一大早,天都才刚刚擦亮,就赶紧‘撵’李大爷起床,架着牛车去隔壁村接嫁到那儿大闺女大女婿,二闺女二女婿一家子回娘家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