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撮合了几次都不成后,她也歇了心思随她们去吧,反正总是不住在一处的。
宋氏一改往常的镇定同样的大惊失色,她也看向陈夫人以确认自己没有看错。
陈夫人笑道:“这样才像一家人。”
一行五人一同进了知府宅邸,周妈妈和一同前来的丫鬟婆子去了一处。
其她的丫鬟婆子都好吃好喝的说着闲天,只有周妈妈一脸的担忧。
昨日董如意让她把董二夫人早年送给她的水仙花荷包给她找了出来。
那荷包与其说送她的,不如说是其她人挑剩下的。
这些荷包原本是大夫人让人从京兆捎给董家小姐们的。
二夫人冯氏收到后,连看都没看就让人送给了各府的儿媳妇和小姐们挑选。
最后剩下的一个就送给了董如意。
前阵子董如意让周妈妈收拾箱笼的时候才看到,原本陈氏是要丢掉的,但是董如意见了却悄悄的让周妈妈收了起来。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荷包不仅绣的是水仙花,里面放的也是水仙花。
水仙花是观赏花,不仅漂亮还带有香气。
可惜这荷包给谁都合适唯独给她不合适,她才三岁,还是幼童,幼童是喜欢往嘴里塞东西的,水仙鳞茎多汁有毒,虽可用药,却不可轻易入口。
周妈妈虽然懂的不多,但是简单的常识还是懂的的,所以从来没有拿出这个香囊给董如意把玩。
又因为这是二夫人送的,却也不好随意丢掉,就收着了。
她非常的担心,到底董如意要这香囊干什么用呢?
陈夫人看着身后跟着的儿媳妇道:“你们都各自的去玩吧,不用拘在我这。”
宋氏道:“母亲与长辈们说话,如姐就交给我们吧。”
万氏也点头应着,“可不是,如姐就跟着我们吧。”
陈夫人摆手道:“你们自己去玩吧,如姐跟着你们,我放心不下,跟在我身边我还踏实一些。”
宋氏见陈夫人如此说,便不在坚持,带着万氏和李氏跟着府内的丫鬟去了另外一处。
万氏道:“我看如姐乖巧懂事,哪里就用母亲这样的看着了?”
李氏也道:“可不是么,家里谁人不知父亲可是隔三差五的就会夸赞如姐呢。”
万氏点头表示赞同。
宋氏好奇的打量着这两个弟媳,道:“我怎就不知,你们何时好成了这样?”
万氏笑道:“瞧大嫂说的,想我们平日有多不懂事一样?”
宋氏随即看向了李氏,见李氏没有因此话撂脸,这才松了口气。
李氏道:“其实我之前看不惯二嫂,是觉得二嫂总是故意去讨母亲的欢喜,殊不知竟是我想多了。其实二嫂在那样的家里,还能得嫡母的眼,管那么多的人,到是有些像江湖儿女,平生的多了几分豪气。如今我可是打心眼里佩服呢。”
万氏却道:“哪里就像三弟妹说的这样好了,我那是环境所迫。以前一直觉得自己不差,见到嫡女总是想要争上一份,其实和如姐比比,我都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呢。哎,也不知道如姐的亲生父母到底是什么人,能生出这样好的孩子,想是也不是鸡鸣狗盗之辈,只是怎就舍得扔了呢。”
宋氏这算是明白了,这两人是把话说开了,只是母亲嘴里那个混世魔王是怎么让她们二人服的软呢。
她见两个弟妹都不愿意说,也没有再追问下去。
董如意大大的眼睛,小小的个头,小嘴巴拉巴拉的,陈夫人让她叫人,她就叫人,让她吃糕点,她就吃糕点,简直乖巧的不得了。
几个夫人把她围在中间,这个抱一会,那个搂一会的。
江宁知府夫人,东道主元夫人道:“我怎就不知你家何时添了这样一个激灵鬼呢?”说着还把桌子上的糖果往董如意那便推了推。
陈夫人忙解释道:“这要是陈家的就好了呢,我家那位可是隔三差五就念叨她不姓陈呢,是外孙女。”
坐在一旁的丁夫人笑道:“是不是您嫁到董家那位的?”
陈夫人点头承认,所有人都看向了董如意。
他们都知道陈夫人的长女和女婿外出的时候捡到了一个女婴。
“诶呦,这竟然是董家的小姐,我有个远方表妹也是嫁去了董家呢?”
说话的是一个穿着酱紫色褙子的女子,她头戴镶金珍珠发钗,耳上坠着一对珍珠耳环,见所有人都看向她,不在意道:“可是我怎么听说董家小一辈的女子都是舒字排名的呢?”
这是江宁督造史的继室夫人邓夫人,她的一个远房的表妹嫁的是董家的旁支,却因同在江宁而关系走的近些。
经过几次的聚会,她认识了董冯氏,又因她们同为继室,因此走的比旁人些近。
虽然今日元夫人请了好些人,但她们也是各自和各自的人同坐。
第三十章 引经据典
元夫人准备了几个赏花的亭子,牡丹亭和兰花亭,都是位份较高的夫人坐的地方,小一辈的和位份低的不在这两处。
陈夫人有些不高兴了,这邓夫人怎么过来了,她们都是要好的才会坐在一处说话的。
她正要开口,就听到董如意小声说道:“原本我爹爹也是要叫给我叫舒的,可是我祖母说了,我是爹爹好心捡来的野孩子,不配同她的嫡亲孙女叫一样的名字,所以不准爹爹给我起带舒的名字,爹爹这才让我叫了如。”
董如意说话声不大,却非常的清晰,每个人都能听的真真切切的,她最后的声音中还夹杂了一丝的不解和一丝的委屈。
在场的所有夫人都惊呆了,后宅的事从来就没有人会说到明面上。要真的这样搬到了明面上,那董家的脸面也就不用再要了。
陈夫人心中暗自叫了个好,然后心疼的抱着董如意道:“如姐不伤心,外祖母疼你。”说着给董如意拿了一个糖果。
董如意拿着糖果甜甜的一笑,塞到了嘴里。
元夫人太过震惊了,心痛道:“她怎好和个孩子计较这个,这叫这孩子以后如何自处?”
元夫人的娘家和董家速来不和,元夫人待字闺中时就看不惯董冯氏,如今更是不惧她。
邓夫人知道自己惹了麻烦,赶忙看向董如意,道:“说,谁教你说的这话?”
其他人都看向了陈夫人,一个三岁的孩子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说话间,火就烧到了陈夫人身上。
董如意吃完嘴中的糖果,道:“你给我那个,我就告诉你。”
邓夫人让身边的丫头把糖果拿给董如意。
董如意伸手拿了一个攥在手里,道:“这话不是人教我说的,是祖母赏我的管事妈妈钱妈妈说的。她还说我能活着是我命大,我祖母恨不得我们一家都死绝了呢。”
陈夫人赶忙拉着董如意,道:“你可是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的,那该死的奴才?我可怜的孩子。”说着就擦了眼泪。
邓夫人彻底傻了。
董如意掏出自己的手帕,给陈夫人擦眼泪,一边擦一边劝道:“外祖母不要伤心,钱妈妈说了,祖母不是爹爹的亲娘,也不是我的亲祖母。如姐都不伤心了,您也不要再伤心了好不好?”
所有人都看向这二人,这么懂事的孩子,那董冯氏够狠也够蠢。
邓夫人就是想为冯氏说话也无话可说了,这些话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绝对不会是一天两天就能教会的。
因为董家祠堂被砸一事,江宁的夫人圈里都知道董家三房是哪日去的陈家,就是陈家想要教她,这么短的时间里也不可能让个三岁孩子应对得当。
如果是在董家教的,那么也只能肯定冯氏就是个蠢货了,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还能发生这样的事。
一个阴冷的声音传了过来,“听说你正在跟你的外祖父读孔孟之道,那你可知道什么是尊敬长辈?什么是不搬弄是非?”
这位说话的人是江宁都转运使的夫人张夫人,她是董家二夫人董冯氏的堂姐张冯氏。
张夫人原本只是想过来和安夫人、元夫人打声招呼的,过来正好听到了那样的话。
她此次参加这个赏花会是想给最小的女儿说亲的,自然不允许任何人说这样的是非。
她也是冯家人,说她堂妹,自然会影响到她的名声。
董如意害怕的往后躲了躲,偷偷的抬头,道:“夫人说的孔孟之道,可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张夫人被问的噎住了,安夫人却是露出了笑容。
董如意又道:“难道不是吗?那夫人说可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吗?”
张夫人是真的被问住了,要说吟诗作对她们在场的都会,但是说到引经据典,她们只是后宅的妇人,又不考状元,谁会没事学这些。
年幼时学琴棋书画,到了岁数就要开始学管家学刺绣,闲空的看看诗词歌赋,那就算是才女了。
她们这样的哪里能接的上这样的话。
一时间其她的几位夫人也都愣住了。
董如意看着如此尴尬的众人,道:“难道如姐又说错了?请夫人指教,到底何为孔孟之道?”
董如意心里笑开了花,“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都不在了,要是真让他们听到她拿他们的经典去噎后宅的妇人,估计都能气死吧。”
一旁坐着没有开过口的安夫人笑道:“这竟然还是个小才女,还能引经据典。”
董如意就是故意这样说的,反正她才三岁,别人也不知道她是真的故意引用孔孟的话来噎张夫人,还是真的不明白问的,毕竟她年纪小。
张夫人身边的张五小姐见董如意对张夫人不敬,面露厌恶,上前道:“你是哪家女子,竟这样的无理,难道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尊敬长辈,什么叫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吗?”
张夫人看了身边的女儿一眼,张五小姐便闭上了嘴巴,乖乖的站到了她身后。
董如意心中暗道了声蠢货,然后装作不懂的问道:“外祖母,您知道这位小姐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陈夫人道:“外祖母只是后宅的妇人,不懂的这些,你要想知道回去问你外祖父便是。”
张夫人身后的小姐听陈夫人说不懂这些,微微的有些得意。
董如意点头道:“哦,这样啊。可是如姐想到了论语上的一个典故,不知道是不是和刚刚这位小姐说的是一个意思呢。”
董如意说完,做出了欲言又止的样子。
此刻又有三三两两的人走了过来,其中就有陈夫人的三个儿媳妇。
陈夫人心道:“糟糕,她家这个可是个不省心的主,平日里跟她家老爷都能说上个一二,怎么可能听不懂那样浅显的话,她刚刚以为董如意是不想和那样的人浪费口舌,这才说了让她回家问老爷的话。”
第三十一章 母叫女死
陈夫人刚要开口,就被一旁的安夫人抢话,道:“你说来听听,我怎就不知论语上还有这样的典故。”
李氏心道:“哪里就有这样的典故了,这孩子。”她正想上前替董如意解围,胳膊就被人拉住了。
李氏一转头就看到冲她摇头的万氏,随意又看向宋氏,宋氏也担心的看着她,生怕她冲撞了哪个。
李氏只好退了回去,静静的看着,心中对董如意更多了几分疼惜。
董如意丝毫没有感觉气氛的诡异,大声回答道:”如姐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请夫人指教。”说着还冲着安夫人行了一礼。
安夫人笑了,她这礼行的很是规矩,只是行的却是书生的礼。
董如意在心中也笑了,心道:“安夫人还真是个妙人儿。”
陈家三位媳妇见安夫人并没有要为难如姐的意思,这才稍微的松了口气。
董如意露出了少许兴奋之色,道:“如姐最喜欢孔夫子的故事了,如姐记得孔夫子有一个叫曾参的【创建和谐家园】。有一次他因为锄草时误伤了麦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晕了过去,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当时的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大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