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依华阅文】将军的寒门小娘子》-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成,有我闺女这句话,娘干啥都值了。”蒲氏笑着应声道。

      她这会儿,却怎么也没想到,若干年后还真就应验了,她们娘两今日里的这一番笑闹间的言语。

      “对了,娘,咱们这分家的事妥当了没?有没有立上字据啥的啊?”

      珍娘言归正传,主要就是怕今儿个闹腾的这么凶,别明儿个又是一场空。

      “你个小人精,还真是啥都知道。”蒲氏嗔怪着道,“这些小事,娘还不晓得啊。都请了人写了文书,戳了手印了。等明儿个拿到里正那里上个档,这事就是铁板钉钉的了。”

      话落,一直没言语的蒋老二,倒在炕上发出了一声“唉......”

      蒲氏瞥了他一眼,“行了,这事都成定局了,你也别唉声叹气的膈应人了!

      你没瞅见今儿个爹按那手印的时候,要多痛快有多痛快了。他都没半点打喀嚓的,你在这儿多愁善感的干啥呢。”

      蒋老二转了个身去,没说话。

      蒲氏就见不得自个男人,这会子的多愁善感的样。

      “指不定你爹这会儿心里咋乐呵呢。一个大子没出,还一下子撂了那一大摊的负担。

      我今儿个可看出来了,两个老的原本有些不乐意的,就二大爷在旁边劝了一句,‘大壮二壮都眼瞅着就要成亲的年纪了,一家子热热闹闹的,等着四代同堂多好啊’。

      这话过后,你爹那绷着的意思,马上就没了。后头再让他立文书,按手印啥的,都没半句废话,爽快的很。”

      珍娘道了一声‘绝’,再一次为了蒋老头的算计表示膜拜,原来这里头还有这一出重要的缘由啊。

      怪不得今儿个分家的事情顺利呢,原来这老头子生怕承担了几个孙子往后的婚配花用,趁这机会甩担子啊。

      抬起头看了有些气鼓鼓的三个哥哥一眼,默默的道了个哀,没想到作为丫头的她,会被嫌弃,而作为大孙子的他们,也有被蒋老头嫌弃的一天。

      “唉......今儿个都早点睡吧,别的事都暂且不想了,明儿个睡醒了再说!”蒲氏叹了口气,说道。

      珍娘默了,她能感觉出蒲氏这一声叹里的疲惫,还有些道不出口的心酸。

      是了,家是分了,可是明天的日子还得照过啊。

      为了不扯废话,蒲氏连一粒口粮都没主动要,当然蒋老头更没有主动给,明儿个早上他们这一屋子人的早饭,就是个难题了。

      蒲氏原本是个心挺大的主,可今儿个的夜,注定了要失眠了。

      “娘,你别愁啊。我这里攒了点钱,都给你。至少够咱们吃上好几天的肉包子了。”

      珍娘一股脑的去扒了她的钱袋子出来,把她这些天攒起的银子都倒了出来。

      哗啦啦堆成一个小堆子,都是些铜板,一百个串了一串,珍娘先前就数过了,有五个绳串多了,加起来也有五百多个铜钱嘞。

      “一个肉包子两文钱,这也够买两百多个肉包子了。其实也用不着顿顿吃肉包子,换成馒头,白面的,一文钱两个,粗面的,一文钱四个,也够咱们吃上一阵了。”

      珍娘开始掰着手指头算着。

      还别说,这打野味换钱,还挺有赚头的,他们干上这营生也才一个月的时间吧,这都积了这么一小笔财了。

      蒋大壮兄弟三个也跟着拿了自己的钱袋子出来,每人都有一份。

      珍娘每回拿的都是大头,兄妹四个按着‘四二二二’的比例分钱的,所以真正算下来,这进账至少有一两多的银子。

      “爹,娘,你们看,咱就算是没有田地,往后也不愁没有粮吃。”珍娘安慰了蒲氏说道。

      “正好你俩平时种田干活啥的也挺累的。我们做儿女的,都瞅着心疼,这下正好,以后就让大哥他们上山打猎,养活了你们两。”

      (第46章 后续)

      第47章 两年

      如此说笑了一阵,到底是让蒋老二夫妻俩心头松快了一些,一家子人似乎都对分家以后的生活,带了多多的向往和期许。

      ......

      转眼又过了两个春秋,还是一个深秋的十月。

      快要进入初冬的季节,农家田里已没有多少的活计,天气有些寒意,但还没有到那不能出门的地步。

      所以,趁这农闲,却尚不足至窝冬的时候,二沟村的老少娘们就爱成群扎堆的,聚在那村口的几颗大槐树底下挤挤人气,一起做做针线,手工活计啥的。

      大家伙说说笑笑的,东家长西家短的聊聊八卦,这一天的时间也就打混过去了。

      半下午的时分,集聚的人堆已经散了大半,都着急了回家准备晚饭去了,只剩下三五个性子不着急的,还在坚守着位置,舍不得这聊不完的八卦。

      很快的,拐进村头路口的一阵动静,吸引了她们的注意。

      抬头望过去,正有一辆牛车晃悠悠的驶了进来,赶车的是个壮实的小伙子,大家都认得,他是村南边山脚下蒋老二家的二小子。

      穿了一身的灰布衫,四方方黑生生的个大脸,粗眉大眼的一副面貌,结结实实长了一副大块头,倒像个地道的庄户少年。

      只那车架子上坐着的小姑娘,约莫十来岁的年纪,一身的七成新的粉色,绣缠枝玉兰花的夹棉小袄,配着一条嫩黄色的小裙,小脸嫩白俏丽的,却毫无两分农家小妞的颜色。

      “快来看哟,蒋老二家的那个珍姐又从城里回来了。瞧瞧那一身的打扮气派,还真像个城里的小姐。”

      “那可不是,蒋老二那媳妇别看自己个穿得粗哧坷拉的,见天的灰布蓝衫的衣裳,头上连块包头巾都不戴。但可舍得在她闺女身上花钱哩。

      瞅她那闺女成年到头穿的,都找不出一件旧的。比那地主家的小姐穿得还要体面嘞!”

      “说到这个,蒋老二那一家子的日子可算是过起来了。别的不说,就那青砖大瓦的气派房子,那么敞亮的一个大院子,也拿青石砖围起来了,找遍咱们村也找不出第二家啊。”

      “是哟,想当年他们一家子人出来的时候,那是个怎样的光景,寒冬腊月的被他们家老头子赶出来的,连片瓦都没得遮顶。人家愣是把这日子过到如今这份上,也不晓得是咋过的?”

      ......

      牛车慢慢的驶近,一伙子人的谈论声才小了下来,珍娘一下从车架子跳了下来,坐了大半个时辰的牛车了,【创建和谐家园】都快要坐的木掉了。

      已经进了村的路,到自己家门口也没多远了,还不如下来走几步活动活动筋骨。

      至于那些个人堆子里的闲言碎语,她从来就耳力异于常人,自是听了个全乎,但是也没多少在意。

      两年过去了,打从那个分家的十月起,‘老蒋家’,‘蒋老二家’,这样的字眼里带起的闲谈,就没少在这二沟村的大小门户之间传播议论。

      珍娘连同他们一整个家里的其余人等,早已慢慢习惯了。

      两年前,同样一个十月的时节,老蒋家接连出了三件大事。

      老二一家分出去过日子了,没有一间屋,没得一粒粮的,就被分出去了。

      老大那一房的二闺女进城里给人当丫鬟了,据说是进去一家姓黄的大户人家。

      听说进城的那一天,还是人家府上派了车马来接的,蒋老大的媳妇按了个手印,拿了二十两银子,就把人给送走了。

      再就是,老大那一房的大闺女叫金凤的,紧接着自己妹妹进城的日子,第三天的早晨草草嫁出去,给人当后娘去了......

      件件都成了大家伙茶余饭后的闲聊谈资。

      珍娘记得,那一整个冬天,关于‘老蒋家’这个字眼的话题,都在整个二沟村里,扯得热闹哄哄的,没有停歇的架势。

      不过,这两年过去,自己一家子的日子过得越发上进,而老院子那头,依旧还是那副原来的景象,所以,村里人闲言话语里的‘老蒋家’,又渐渐的换成了‘蒋老二家’占了居多。

      “马三婶好——”

      “小莲奶奶好——”

      “久财嫂子好——,兰花嫂子好——”

      靠近了大槐树底下,珍娘礼貌性的跟她们打了招呼。

      “珍姐回来啦,两天没见你露面,真是越长越俊了。还是你娘有福气,生了三个能干的小子,又有你这么个如花似玉的闺女。

      这天色不早了,赶紧家去吧,别回头你娘又着急了。”

      乡下人的热情,只要没有啥利益的冲突,都不会吝啬着给你的,更别说这两年,蒲氏虽然不常在这些扯闲话的人堆里走动,但却是个为人豪气大方的。

      所以,大家伙对上他们一家人,也是给了十二分的善意,更别说,珍娘本身现在小模样长得,就挺招人稀罕的。

      乌溜溜的一双大眼睛,粉白生嫩的小脸蛋,笑迷迷的一对小酒窝,头发顶上梳着一对可爱的小包包,一边各缠了一根粉色的长丝带。

      身段娇小婀娜的,隐隐有了些小少女的姿态,却只那脸上一团的稚气未脱,成天笑意盈盈的样子。

      “娘,我们回来啦。”

      牛车一路绕过村子中央,从东边的斜路上走过来的,珍娘抱着一篮子的鸡蛋,到了自家院子门口,就赶忙喊了蒲氏出来。

      满满一篮子鸡蛋,大概有七八十个,都是今天在镇上刚买的,也挺有分量的。

      打从分了家之后,蒲氏就再也没养过鸡,反正蒋大壮隔三差五的就能从山上弄两只野鸡回来,所以,家里也不缺鸡肉吃。

      她还嫌麻烦,成天费心费力的去找啥鸡食剁那鸡草的,伺候的那么精细,长一年,也长不到三斤肉,还不如养头猪实惠。

      所以,他们现在一家子吃的鸡蛋,都得从外面买。

      这玩意还易碎,珍娘回来的路上捧了一路,胳膊都有些发酸了。

      蒲氏一出来就接了那篮子过去,又朝后面的牛车上看了一眼,“芝麻都卖出去了?”

      “嗯。”珍娘点了头回道。

      “这回一共五十斤,都给他们了。那糕点铺子的老板娘,还嫌不够嘞。让我下回再给她多送一些。”

      “车上有几大包糕饼,都是那老板娘送给咱们吃的。

      我都嫌她给的多,要不是她使劲的塞过来,我还不好意思收呢。”

      (第47章 两年)

      第48章 磨性

      两年前在山上发现的那一小袋芝麻种子,已经在她的折腾下,长出了几亩地的量。

      今年九月里刚收的新芝麻,统共三亩多的沙地,一溜的长在那沙瓤坡地上,收了大概也有靠小四百斤的产量。

      记着当时蒋老二还对着两大袋子的芝麻犯愁的,却不成想,珍娘只是进了一趟城,往那糕点铺子里面走了一趟,便解决了问题。

      今儿个已经是第二回,往锦记糕点铺送芝麻了。

      听说这东西,南边的地界已经有人种了,不过,在他们北边的这片地儿,还属于个稀罕的玩意。

      且它的产量不算高,比不上粮食,但是却是做糕饼的好辅料,甭管是点心烘饼什么的,只要加上几粒芝麻,绝对的口味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那也是我闺女有才,给鼓捣出这么个稀罕玩意,给他们铺子赚足了银子。就这一包点心,还抵不上他们赚的零头嘞。”蒲氏一脸的自豪感。

      “旁的不说,就你给他们的那几张点心方子,做出来的点心,现在可是满城卖的红火得很呢。”

      “娘你这话说的可是太对了。你晓得现在咱家小妹折腾出来的那个牛皮糖,在城里卖多少钱一斤么?”蒋二壮一边搬着牛车上的东西,一边插了话说道。

      “十八文一斤啊”。蒋二壮比划了手指头说道,“咱小妹上回还教了那老板娘,什么每天【创建和谐家园】供应,还有摆些试吃品的法子,一天只卖十斤。那玩意压秤,一斤也没多少块,十斤压根就不用咋卖就卖光了。”

      “我看今儿个咱们送货的时候,就有两拨人要来买,还没买着的。兴许,过个几天,这价啊,还得往上涨。”

      蒲氏听了一阵唏嘘,“啧啧啧,那不得涨到两倍的猪肉价了啊。”

      “原本我还想让你们捎两斤回来的,你爹看着挺爱吃那玩意的,每回下地干活前,都要揣上一大兜,回来的时候全都吃完了。”

      “现在看还是算了。还不如买上两斤猪肉回来炖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01: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