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先骂文人支持裹脚,又要用降将祭祀扬州百姓,现在又要推行井田制。
朱大帅,并不是所有正确的事,就一定能做啊!
其他将领看着朱元璋脸上的落寞神情,心里也堵得慌。
常遇春双手捏紧。
他总觉得,朱元璋这番话,似乎在责问他。
朱元璋叹了口气,道:“你们还记得你们为什么跟着我起兵吗?豪情壮志?匡扶社稷?不,我们哪有那么大的志向,最初就是活不下去了。”
“我想过,如果我家还有田,我父母兄长没饿死,我说不准会当一辈子地里刨食的农人,也可能被家里勒紧裤腰带送进私塾读书科举。反正不可能是出来造反。”
“甚至我待的寺庙没烧掉,我估计也就是当一个油嘴滑舌的老和尚,顶多骗骗百姓的香火钱。造反这种提着脑袋刀口舔血的日子,想都不敢想。”
“我是如此,你们肯定也一样。”朱元璋再次环视了他麾下的将领们,“只要有口饭吃,不说吃饱,只要饿不死,谁又想过刀口舔血的日子?”
将领们都低下头。话是如此,但是……
朱元璋道:“我话就搁在这了。我虽然还未称王,但我将来的目标是称帝,我是要当皇帝的人!在座的功臣都会成为开国功臣!”
将领们猛地抬头。
朱元璋站起来,背着手来回走动了两圈:“我定下这个制度,不是想剥夺你们当富人的权力。我只是想全天下的老百姓能有一口饭吃,能饿不死。这样我们的后代才不会被新的贫苦人杀掉,明白吗?”
徐达起身,板着脸道:“大帅!我跟着你起兵的时候,就说过什么都听你的!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把!我相信你绝对不会让兄弟们的日子难过!”
朱元璋红着眼眶,双手握住徐达的手:“好兄弟!”
将领们见徐达抢了先,立刻纷纷跟上。
“唉,大帅,你也知道我除了打仗就是猪脑子……啊,我不是说你,狗脑子,狗脑子。我真的不懂啊。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大帅你说得对,咱们以前就是贫苦人,怎么能抢其他贫苦人的地?土地归公就归公吧,咱们这些功臣将来肯定会管理更多的土地,还是有的吃。”
“说得对!田地私有,不就是为了传给子孙后代吗?但儿孙自有儿孙福,凭什么咱们在死人堆里挣得的好处,要让子孙们白白享福?他们自己赚去!”
“大帅,都听你的!”
常遇春看着拍桌子的将领们,心中震撼极了。
这群人是真的相信朱元璋,非常盲目地相信朱元璋。
凭什么?为什么?因为朱元璋带他们走出了苦日子吗?
常遇春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也站起来拱手道:“大帅,我还是那句话,任何战斗,我都愿意成为大帅先锋!”
其他将领纷纷用鄙视的眼神等着常遇春。
你丫怎么这么会说话?!咱们不都是大字不识的莽夫吗?!你是不是背着我们偷偷读书了!!
“对对对,大帅,我也是这么想。”
“反正大帅你放心做,我什么都不懂,跟着你就好了。”
“那么大帅,那个井田制要怎么做呢?”
“是先在地上画井字吗?”
“笨蛋!宋先生刚说的话你没听吗?井田制的意思是,田地像个井字!”
“你才是笨蛋!田地像个井字和我说的在地上画井字有区别?”
朱元璋满腔的欢喜和感动,在听到麾下将领们吵架内容时冷却。
就……真的好丢人。
我未来大明皇帝的开国功勋,就是这么一群文盲?!
我不允许!
朱元璋下定押着这群人读书的决心后,敲了敲桌子,道:“安静。”
将领们纷纷捂嘴。
朱元璋眼角抽搐,徐达翻了个白眼。
宋濂和叶铮两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无奈到有些……宠溺(?)的笑容。
朱大帅麾下的将领,还都挺……有趣,看上去会很容易相处。
“天下田地归公,只是最基本的制度。如果朝廷能随时把地收回,百姓耕种得也不安稳。所以我改了改,改成承包给百姓耕种,时限三十年。三十年后再清算一次土地,没死的人继续延续三十年。”现在朱元璋把大明特色井田制的具体内容讲出来。
他儿子说了,要开窗,先说要把整个屋顶拆了。
哪知道他的穷兄弟们被他煽了一会儿情,居然全部支持他拆屋顶,让他接下来许多话都没得说了。
随着朱元璋详细阐述“朱氏特色井田制”的内容,将领们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刚开始说天下田地归公,他们心里还是很慌的,只是本能相信朱元璋。
现在听说“承包三十年”,承包期限内还可以转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宋时百姓二十岁成丁,成丁后,多少人能活够三十年?这基本就是一辈子都有地了。
而且如果能活满五十岁,承包期限再延续三十年,就几乎等于这地成了子孙多继承的地。这样百姓们一定会善待老人。
女子也会授地,百姓家生了女孩就不会因为养不起而杀婴。农村有更多的女子,普通村夫们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娶到媳妇。
妙啊!
将领们眼睛亮极了。
宋濂已经呼吸困难。
叶铮不断帮宋濂顺气:“冷静,冷静!”
宋濂猛地站起来。冷静个屁!这让我怎么冷静!
“大帅!请问是哪位大贤为你出的主意!”宋濂声音沙哑,满目通红,“请大帅一定要为我引荐!”
说完,宋濂居然直接跪下,俯首磕头。
朱元璋:“是我瞎捉摸……”
叶铮叹气,也跪下磕头道:“我愿为大帅鞍前马后,肝脑涂地,求大帅给我一次见到大贤的机会!”
朱元璋:“我说是我……”
傻憨憨将领中,某人用自以为小声的声音超大声道:“大帅,你说这话,你自己信吗?”
朱元璋:“……”那我说那位大贤是我五岁的儿子,你们信吗?
作者有话说:
-
◉ 21、荒谬猜测歪打正着
朱元璋表情非常冷静深沉, 就是今天晚上天气闷热,他出了一脑门的汗。
这个要我怎么说?搬出万能的陈国瑞背锅?但这两位大文人要去拜见陈国瑞怎么办?
在场已经有人猜测, 朱元璋的“井田制”, 可能是来自于陈国瑞。
常遇春就是如此想。
他疑惑地环视周围。这么重要的会议,陈国瑞也没参加。陈国瑞难道真的是朱大帅的“影卫”,掌控了一支暗中效忠朱大帅的精锐军队?
常遇春想起自己听过的话本, 对朱元璋又多了几分敬畏。
徐达悄悄给朱元璋使眼色。
朱元璋回过神,走到宋濂和叶铮面前,将二人依次扶起:“宋先生, 叶先生,我确实有大贤辅佐,但这大贤……”
朱元璋想了想, 还是没给陈国瑞背更多的锅:“唉,大贤只暗中指点我, 不肯让我说出他的姓名。”
徐达纳闷地看了朱元璋一眼。
常遇春看到徐达的神情,心中有了计较。
大帅说是不知名的隐世大贤,就一定是不知名的隐世大贤吗?他还是认为,陈国瑞是这位“大贤”的可能性更高。
但宋濂和叶铮都信了,因为史书中经常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出现这种隐世大贤。
隐世大贤出现的时候一般都会伴随着大雾, 然后故事主人公误入其中,看到某老叟往河里丢掉了一只鞋, 让故事主人公捡回来。
老叟丢了左脚的鞋又丢右脚的鞋, 等把故事主人公折磨得要拔剑砍人的时候,老叟留下一本书,飘然而去。
嗯, 说的就是张良张子房。
张良不是最早的得受大贤天书的人。从三皇五帝起, 贤明的君王身边都有神仙下凡相助。
读多了书, 宋濂和叶铮对史书中先人的浪漫想象信以为真,自然被朱元璋轻易地骗了过去。
毕竟这个“朱氏特色井田制”很明显是一个熟读儒经的大贤所做,唯一的问题只是那个大贤是谁而已。
宋濂神色黯然:“我这一生都在研究井田制,今日终于得遇精通井田制的大贤,却不能求教……”
宋濂话未说完,居然哽咽出声。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井田制就是宋濂所钻研的“道”的体现。现在眼见着这“道”在面前徐徐展开,他却不得见真容,宋濂心中怎能不难过?
叶铮叹气:“如此大贤,强求不得,景濂不要着相了。”
宋濂衣袖掩面,惭愧道:“濂知晓,唉,濂知晓。大帅,让你看笑话了?”
朱元璋擦了擦满脑门的细汗:“没事没事。宋先生,你还好吗?来人啊,上热茶!”
没资格在会议上说话,只能在一旁打杂的小将们手忙脚乱。最后还是陈英捧着一杯温热的水先过去:“大帅,没茶叶,热水凑合一下?”
朱元璋道:“宋先生,先喝一口热水缓缓。”
李保儿也拿过来一杯温热的水,朱元璋又将第二杯热水递给叶铮:“叶先生也缓缓。唉,虽然我不能让你们和大贤见面,但如果大贤给了我新书,我一定给你们看!”
宋濂和叶铮愣了一下,然后同时将温热的水一饮而尽,“啪”的一声把杯子掷在地上,摔得粉碎。
满大厅的将领浑身一颤。
怎么了怎么了?这两个文人想干什么!为什么摔杯子!
宋濂和叶铮拱手深深作揖:“濂/铮愿为朱大帅效死!”
满大厅的将领再次浑身一颤。
怎么了怎么了?这两个文人为什么摔了个杯子,就突然就要为大帅效死了?!
徐达好像明白了什么,然后面瘫脸微微抽搐,努力抑制住眼中的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