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YH]民国弃妇逆袭完结番外_樱桃糕》-第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方晴顺着芙蓉的视线瞧过去,可不是吗,不远处站着的正是那天在琉璃厂遇到的韩先生。

        韩先生与那日打扮迥异,穿一套米白色西装衬衫长裤,头发都抿上去,贵公子似的。旁边一个紫衣佳人,正在挑选眼镜,只能看到个窈窕的背影。韩先生侧着脸,微笑着听女伴说什么。

      ¡¡¡¡º«ÏÈÉúÒ²·¢ÏÖÁË·½ÇçËûÃÇ£¬Î¢Ð¦×ÅÇ·Éíò¥Êס£

        吴氏关氏等人也看到了,见一个样貌英俊打扮体面的青年男子与女儿侄女打招呼——心下惊疑不已,不晓得两个丫头从哪儿认识的,虽说现在不大讲究男女大妨了,但到底不大好,这年轻人又没主动上前说话,吴氏关氏就连忙带着几个年轻姑娘媳妇走了。

        出了百货公司,关氏就审芙蓉:“那人是谁啊?”

        芙蓉嘟着嘴:“额娘又大惊小怪,前两天我跟阿玛、姑父、晴姐姐逛琉璃厂,遇到姑父火车上认识的一位郑先生,这个人是和他一起的,就见面点个头儿的事儿。”

        方晴暗中点头,谁说芙蓉是个没心眼的,这春秋笔法用得好。

        关氏看吴氏,吴氏点头,确实火车上遇到一位郑先生。二人放下心来,但还是说教:“你们年轻姑娘一言一行都要当心的,不要学时下那些狐媚子,上当了是一辈子的事儿。”方晴连忙拉芙蓉点头称是。

        吴彦也帮着说话:“那位先生看着像个上等人,再说现在年轻人一起说说话、喝个茶都是常事儿,额娘不要大惊小怪。”

        被关氏剜了一眼:“你跟你妹妹都出息了,说额娘大惊小怪,这是能用在老家儿身上的词吗?”

        方晴心里的小人儿给自己抹把汗,心说,哥哥嗯,给我们解围也不用把自己搭进去啊,你这话说的,也不怕新媳妇吃心。

        方晴偷眼看二表嫂并无异色,才放下心来。又被关氏的话一搅,吴彦芙蓉又是给母亲说好话,这段由韩先生引发的家庭【创建和谐家园】算是揭过去了。

        到晚上睡觉时说起这段,芙蓉还叽叽咕咕地笑:“都说我是没心眼子的,我看二哥才真傻呢。”

        方晴住芙蓉的屋子,此时洗漱完了,姐儿俩都躺下,扇着扇子说话儿。

        “二表哥也是为了搭救咱们俩,要不咱们不得让我娘和妗子念叨半天。”

        “都是那韩先生闹得,”芙蓉凑近方晴,小声说:“晴姐姐,我那天偷听姑姑跟额娘说姐夫是个好看的,比郑先生、韩先生怎么样?”

        “别凑我耳朵上,痒痒!”方晴推芙蓉,“躺好了,睡觉吧,我可困了。遛了一天,你都不累吗?”

        “先别睡啊,晴姐姐,说完再睡。”芙蓉岂是那么容易糊弄过去的。反而贴得更近,又用手推推方晴。

      ¡¡¡¡¿´Ü½Èز»°ÕÐݵÄÑù×Ó£¬·½Ççà͵ØÐ¦ÁË£º¡°²»ÊÇÒ»À࣬Ôõô±È°¡£¿Äãµ¹¸øÎÒ˵˵Äàöú¡¢¼Òȸ¶ù¡¢òÇò¾ÄĸöºÃ¿´¡£¡±

        “晴姐姐,你太坏了,怎么说泥鳅、家雀儿什么的呢,比个花儿啊草儿啊也行啊。”芙蓉笑着捶方晴,觉得以后再也没法面对泥鳅和家雀儿了。笑完了又胳肢方晴,非得让说。

        “郑先生风流倜傥,担得‘俊逸’二字;韩先生,萧萧肃肃,文雅清贵;”方晴略想一想,笑着说,“冯先生嘛,比他们两个更多些赳赳气概,也更——一本正经些。”方晴脑中闪过冯璋挺直的脊背,想象他像郑先生一样做风流公子状,挺可笑的。

        芙蓉嘟囔道,“晴姐姐掉书袋,没意思,说了跟没说一样。”

        “难道你让我比较他们谁眼大眼小、面白面黑?”方晴用手戳戳芙蓉的脑袋,“睡觉,睡觉,都多晚了。”

        芙蓉嘟嘟嘴,躺下,说了句:“原来姐夫姓冯。”

        这是才反应过来?方晴噗嗤笑了出来。

        “知道你得了好女婿,看把你乐的。”

      ¡¡¡¡¡°ÔÙ²»Ë¯ÎÒÃ÷¶ù¸æËßæ¡×ÓÁË¡£¡±

        “我还是觉得郑先生比韩先生好看。姐,你说呢?”

        方晴笑着拿被单子蒙上头,“魔怔了你,快睡吧”。

        姐妹俩又叽咕几句,才算睡下。

        第二日,虽是吴家苦留,方家四口还是走了。

      第14章 曲折的成亲

        方晴又回到她熟悉的生活轨道上来。

        要说变化,也有,方守仁和方晴买了一堆的旧书,够方晴读些日子的。方晴还淘到一本讲西洋画的,方晴跟父亲学过一点西式画法,到底没系统看过这方面的书,这回可以仔细研究研究。

        父亲去了趟京城,想是受震动颇深,回来就在县上订了两份报纸。只是这报纸送得不及时,日报变旬报,总是十天半月累积送来的,新闻都变成了旧闻,但方家父女依旧看得津津有味。

        方守仁看完报纸常常慨叹这是个荒唐悖乱的时代,方晴同意。

        小小一张报纸就是这荒唐悖乱时代的缩影:头条新闻是某地又开战火,下面插的广告是歌舞厅开业;左边一版在说民生问题,配发画片上一个头插草标的孩子只换得二斤糙米;不经意发现右边就是某富商捧个戏子豪掷千金;社会新闻上还在说南方某地把失贞少女浸猪笼沉塘,娱乐版面上则有某千金穿衣着暴露的“泳装”的大幅照片……真是光怪陆离!

        当然这也是个精彩的时代。

        各种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觉,又有好些看似面熟实则新鲜的词语,资本、权利、民主、义务……有些可在古书上觅得身影,意思上也有联系,却并不尽相同,方晴怀疑这些词是翻译词。

        后来果然在一个学者专栏上看到,这些词竟然是从日本“进口”的——进口也是方晴新学呢。

        日本人先接触西方,便用汉字翻译西方词语,后来这些词语又流入中国,一下子为中国人所接受。方晴感慨,若是不常读报纸,光这些词就让人如坠云雾。

        方晴又爱看学者们针砭时弊的文章 实在精彩异常,言语又尖酸,思想又深刻,常常让方晴笑得流眼泪,深觉对胃口。特别是有一阵子两个学者对骂,虽不至于出口成脏,但也极尽尖酸刻薄,看得方晴大笑不止。

        方晴也看那些消遣的内容,新出的戏剧啦、流行的风尚啦、某新贵新娶了房姨太太啦,方晴都读得津津有味,事实上方晴连报缝小广告都不放过。

        报纸上的生活是荒唐悖乱而精彩的,方家小院的日子则是实在而平淡的。平淡好,平淡好,在这纷繁乱世能和家人过这平淡日子,每天有三餐饱饭,真是老天垂怜!

        看军队打仗的新闻时,方晴偶尔也会想起冯璋。不知道冯家哥哥现在可好?自定亲以后,二人再没见过面。过年过节都是冯璋的兄弟冯琮来方家代哥哥送节礼。

        冯璋初初也曾写两封信来,都是“恩师方(讳)守仁先生钧启”——此间习俗,不到正式成亲,就不算翁婿,不能称呼“岳父”的。

        信上不过说些日常生活,于军事上并无只言片语,许是有纪律,不准说的。对方晴也只是“问晴妹妹好”一句,跟“问旭弟好”一起的。

        后来却再无信件,方晴不愿往坏里想,许是换防之类,远了,通信就不方便了。

        这样平静的日子过了两年,方晴过完了十七岁生日,天气转冷的时候,冯家托媒人来商量这个冬天就把喜事办了。

        王二婶比两年前老了点儿,嘴皮子还是那么利索。王二婶解释缘故,因为打春是在今年的年尾,再下一次打春却是后年年初,这样明年就没有“春”,这叫“寡妇年”,明年办喜事是大大地不吉利,所以要么今年办,要么就拖到了后年……

        王二婶为难地跟吴氏说:“冯家二小子都有孩子了,这喜事不宜再拖了,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正好冬天都闲着——今年冬天好日子也多,给他们择个好日子,以后一顺百顺的。”

        已经拖了这几年,吴氏再舍不得闺女,也不能说后年再办的话,再说,十七确实也不小了。于是便一来一往有商有量地定了腊月十二这个日子。

        对此,方晴面上淡淡的,中间有两年的时间,让那些担忧、惶恐、羞涩都变淡了,剩下的只有对家、对家人的不舍,这份不舍经过两年发酵,却越发浓郁。浓得方晴没着没落,只好拼命干活儿。

        吴氏发现方晴不对劲有些时日了,什么活儿都抢着干,每天起早贪黑地做针线,光给兄弟方旭的鞋就做了七八双,这是预计让方旭穿到什么时候?方守仁的布袜子也做了一摞,约莫可以穿几年了,又有给吴氏做的汗衫……

        吴氏也从姑娘时候过来的,知道这是舍不得家,不免也偷着掉泪。但对着方晴还是得劝。劝着劝着,娘俩眼圈都红了。

        眼看快到腊月十二了,冯家却来人商量事,而且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冯五爷。

        本地习俗,一般婚礼的事,都是媒人在中间跑,或者喜事上请的“总理”——即操持主管喜事的人,没有两亲家见面谈的。

        方守仁在正屋招待冯五爷。

        冯五爷对方守仁很是敬重,又本身就是不善言辞的,再加之这件事本就不好说,此时真是不知如何开口。不好开口也得说。

        “亲家,我真是不好开这个口啊!”冯五爷叹口气。

        “怎么的了?您尽管说。”方守仁心里一沉,难道出事了?

        “这不是定好日子了吗,我就给大小子去信,好些日子没听到回音儿。这眼看都到正日子了,我这着急啊,上次来信不是说在京城南边吗,就让孩子二大爷按照地址找了去。结果没找着。找人打听,才知道部队已经走了,去哪也没人知道。你说这事弄的。”冯五爷扎撒手。

        方守仁略沉吟,“确实是个事,您也别急,这军队都是说走就走,没法提前知道。”

        “我倒是不担心他,我是怕委屈了……委屈了媳妇儿。这会子喜帖都撒出去了,什么都准备好了,他不回来……”

        方守仁点点头,这婚礼现在恐怕取消不了,又不是冯璋出事了,或者冯家悔婚,只是赶不回来,“您是怎么个章程?”

        “我能有什么章程?还是我们族里的大哥,是个经过事儿的,他说让我那丫头替她哥哥拜堂,回门什么的等大小子回来再补。”

        方守仁思索片刻,如今也只好如此,便点头同意。

        冯五爷总算把这难为情的事儿办完,瞬间觉得轻松了,又觉得对不起方家,想要道歉,方守仁摆摆手,“又不是您的错,这是天意弄人。再说都说好事多磨,这么磨一磨,说明他们是有后福的。”

        冯五爷赶忙说:“亲家说的是,说的是。”

        方守仁进内宅把这事跟吴氏方晴都说了,看吴氏变了脸色,方晴笑着宽慰母亲:“军队就是神出鬼没的,哪有光在一个地方呆着的道理?晚回来就晚回来吧,不是什么大事。”

        方守仁又把“好事多磨”的那套拿出来宽慰吴氏。

        吴氏到底眼眶红了,说声“委屈我闺女了”,搂住方晴就哭出了声。

        方守仁扎撒手没办法了。又过了好一阵子,吴氏才缓过劲儿来,算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又不好意思,倒让闺女来安慰自己。便想劝慰方晴,但看方晴倒还沉得住气,吴氏便讪讪地把方守仁“好事多磨”又说了一遍。

        方晴笑着说:“我知道,娘。”方晴生就的一副过不得好日子、爱杞人忧天的性子,订婚这两年心里总有根弦绷着,这会儿出了这样的事,倒有点处乱不惊的镇定样儿。

        安慰好了母亲,方晴出了屋。外面银灰色的天,一阵阵的小北风直往脖子里面钻:“这是要下雪了呢,还真是多磨。”乡下有讲头儿,若婚礼那天阴天下雨下雪天气不好,婚后日子就过不好。

        没想到方晴婚礼那天却是雪后初晴,太阳照在雪地上,到处都白茫茫,明晃晃的。

        吴氏总算松一口气,好赖没赶在下大雪的天!

        但雪后也麻烦,路不好走,要是雪太深,麻烦就大了。好在老天再次垂怜,雪只两寸。即便这样,抬轿子的也比平时多了四个——路不好走,费力气,提前预备下中间换手的。

        方守仁吴氏红着眼睛看闺女上了花轿,心里空落落的,但还得笑脸招待宾客。

        方晴大姨家有事只捎了贺礼来,舅家是吴理吴彦两位表哥来的——带来了大表嫂终于怀孕的消息,让吴氏高兴了不少,老二家的孩子都会走了,老大家这么些年终于有动静了。

        方晴没有哥哥,弟弟太小,吴理就充当了把妹妹背上花轿的哥哥角色。另有一些方守仁学生的家长、邻居,这些亲朋故旧,男宾凑了四桌,女宾凑了两桌,都需要方守仁和吴氏来招待呢。

        方晴在花轿里也是流泪不止,都说别离最苦,信焉!

        到得冯家,一番喧嚣,跟小姑三丫头拜完堂,领入洞房,众人被让入席吃酒,屋里只剩下三丫头陪着,方晴才算歇口气。

        当下掀了红盖头,三丫头竟是比方晴更羞涩的,俩人先是相对无言,又都噗嗤笑了。

      ¡¡¡¡ÕÛÌÚÁ˰ëÌ죬¶¼¶öÁË£¬Á©È˶ÔÃæ×øÏ³Զ«Î÷¡£Ð¡¿»×ÀÉϱ¾À´±¸ÏµÄ×ÓËïâÄâİ´ÕÕ¹ßÀýÊǰëÉúµÄ£¬Õâ»á×Ó·ëè°²»ÔÚ£¬ºÜ¶à»·½ÚÒ²¾ÍÊ¡ÁË£¬ÕââÄâľͱ»¸éÔÚÄÇ£¬¹ÃÉ©Á©È˳ԵÄÊÇÂøÍ·¡¢¼¸ÍëÏ¯Ãæ²Ë¡£

        三丫头是个懂事的,一个劲儿地让方晴:“嫂子你吃块肉,昨儿我看着蒸的,蒸了好几个时辰呢,稀烂稀烂的。”

        方晴笑着说“好”,心说三丫头还是孩子呢,却不想自己也只比三丫头大一岁。

        二人吃过饭,又过了阵子,想是外面席散了,进来些婶子大娘嫂子大姑小姑们,还有妗子姑姑之类亲戚女眷,人多得屋子里简直装不下。方晴被指引着挨个叫了人,得了长辈的见面礼,又闹哄一阵子,也便散了。本地习俗,拜堂是正午,所以众人散了,冬天的太阳还没落山呢。

      第15章 乡下小媳妇

        如此,方晴便开始了冯家媳妇的日子。

        冯家足有三四十口人,祖母还健在,下面父辈兄弟五人,堂兄弟十三个,姐妹五个,兄弟们有些已经成亲,姐妹也嫁走了三个,下面孩子又有若干,这么一大家子方晴过了好些天才完全认清。

        冯家是农户,日子比方家过得要清苦些。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在这个时代也并不全是虚言。并不像后世宣传的那样,是个地主就日日大鱼大肉。普通的小地主日常也是常吃粗粮的。

        方家有地,方守仁赚些束脩,更兼本也有些积蓄,人口又少,所以日子过得宽裕,吃得起细米白面。

        冯家连地主都不算,只是个富裕些的农户,人口又多,即便有些好的也先紧着老人,次及孩子,媳妇们是吃的最差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至少有三百日是吃棒子面儿。

        上顿棒子面下顿棒子面地吃着,方晴觉得嗓子都拉粗了。

        不只吃食上粗糙,活计也多。

        方晴嫁过来时是冬天,农闲时刻,还不怎么觉得。到开了春,男人们都下地,女人们就担负起所有家事,洒扫庭除不算,喂牲畜,打扫牲畜圈舍等等都是女人来干。

        这样的大家庭,这样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当媳妇与在父母身边当姑娘不同,方晴少不得一一适应。

        这时候方晴的坚韧就显了出来,并不娇气叫苦,不曾做过的,一样一样学着做。即便开头做得不好,但做得多了,自然也就像模像样了——就像世间绝大多数事情一样,拼的是手熟,而不是天赋。

        其实冯家人真还没难为方晴。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2 1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