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YH]民国弃妇逆袭完结番外_樱桃糕》-第3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七里洼路上有一家很大的书店,书可买可租,又有可以抄书的台子,是一众穷学生喜欢的地方。方晴混迹其中,除了查资料、看画画儿有用的书,别的就全凭兴致,拿起什么便看什么,觉得不好,再换一本,如此消磨半日,“可抵十年尘梦”。

        有一次从书店出来,偶遇了以前的同事小王,小王看见方晴,露出高兴的神情。

        两个人便一起吃咖啡。其实原来方晴与小王并不算投契,方晴看不了小王的八面玲珑,估计小王也看不了方晴的头巾气。

        小王跟方晴说自己也辞职了,方晴很有点吃惊。

        “我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小王苦笑。

        方晴知道是自己浅薄了,于是加倍和气地说,“以你的人才,再换个地方做事也是一样好的。”

        小王笑了,说起报馆的事,方晴走后陆续又有两个人辞工,其中有一个是方晴的熟人——组版的曲先生。

        方晴略带感慨地点点头,又问起江小姐。

        “江小姐如今是影画部的头儿了,昨天见到她,越发地神气,不像我们,灰头土脸,”小王摇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方晴被小王略带酸意的口气逗笑了。

        别了小王,方晴叹口气。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胸口好像堵着一团什么,只有叹口气才能畅快些。

      第52章 方氏《三部曲》

        对《宋敏之入关》,方晴很是慎重,这也是画得慢的原因之一。

        《王大壮进城》的故事是郑衍出的,虽方晴自己也填进去一些,但总体架构、风格、走向、节奏都是郑衍把控,就是画面处理上,郑衍也给出不少合理建议。

        《别做梦了,日本人》虽是方晴自己做的,但毕竟三个部分都很短小。

        而《宋敏之入关》初步设想大约与《王大壮进城》差不多的篇幅,故事风格、人物、轮廓大纲之类是确定了,但细节还需要慢慢磨,比如沿途风俗要查方志、风俗志,对设定的逃亡路线沿途军事势力也要再捋一捋——虽说这一部分为了不惹麻烦要避讳,但再避讳也不能稀里糊涂着。还有关于日军的资料和九一八战况报道之类也要再搜集,资料是不嫌多的。

        方晴经的见的少,又没亲身经历过战乱,怕会出现让人去树上摘玉米这样的笑话,又怕闭门造车不够生动,所以除了多看书,也很注意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多跟东北逃难来的人接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些细节是方志上不会有的。

        几个月以前,通过同院那对兄妹介绍,认识了几家东北逃难过来的。当时这几家刚到天津落脚,合租一个小院子。

        其中有一家的媳妇,跟方晴差不多年岁,大家都叫她彭嫂子。彭嫂子带着婆婆和三岁的女儿逃到天津,找在这里谋生的丈夫。

        彭嫂子面色有点黑,但长得很俏丽,爱说爱笑,说起逃难的故事来,惊险【创建和谐家园】、妙趣横生。方晴很喜欢她,并决定在自己的漫画里分配给她一个重要角色。

        后来听说彭嫂子找到了当家的,换的住处也不远,方晴找了个空儿就去探望。

        门虚掩着,方晴敲门,没人应,方晴试探着推开门,朝里喊,“彭大娘,彭嫂子……”

        彭大娘接出来,眼睛红红的,脸上很没神采,“她方姨,是你啊,快进来……”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流了出来。

        方晴大惊,“大娘,这是——”

        随彭大娘绕过影壁,便看见院子里,彭嫂子木愣愣地坐着,眼睛红通通的,头发蓬松着,衣服也皱巴巴的,像是遭了什么大难的样子。

        “大丫没了……”彭大娘哭了起来。

        想到那么小的孩子,一路跟着大人逃难受了多少苦,好不容易到了地界儿,竟然一病就没了,方晴也陪着流泪。

        再看彭家的情境,像是孩子的事已经料理完了,婆媳正是痛定思痛的时候。

        方晴哭一阵,少不得要劝劝彭大娘和彭嫂子。彭大娘还能撑住,彭嫂子人都呆了。

        彭大娘也让方晴多劝劝儿媳妇。方晴拉着彭嫂子的手,看彭嫂子的眼睛一点神采也没有……丧女之痛,哪是一个外人三言二语能劝得了的,这种时候应该亲人在一起互相安慰。

        方晴问,“怎么不见彭家大哥?”

        彭大娘低头叹一句,“冤孽啊!”

        原来彭大娘的儿子彭大年本在天津做点小生意,被人坑了本钱,没办法,只好去一家茶叶庄当学徒。没想到被东家相中,要把独生女儿许给他。彭大年竟瞒下已经娶妻的事,入赘当了上门女婿。

        这回彭嫂子找来,想也知道引起怎样的轩然【创建和谐家园】。

        对这样的事,方晴只能叹气。

        因为彭家的事,方晴一整天都不开心。

        世界上有一种女人真是难,这种女人叫乡下太太。

        要说过去,陈世美也是有的,但秦香莲们多少能由宗法保护着,三书六礼的正房妻子,不是说休就能休的;如今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又受西方思潮影响,乡下太太们便格外悲剧了。

        方晴想起自己见过、听过的几个乡下太太:自己,离婚了;韩太太,幸福地生活着;刘师母,虽要防着外面的“狐狸精”,但也算过得不错;上次见过的范太太,在风光的妾手底下过日子,苦熬着;韩太太提到过的钱师母,顶着妻子的牌位,在大宅奉养婆母,而钱教授在外和曾经的学生光明正大地同居,在外面人们也大多只知这位女士,而不知还有位正牌师母……彭嫂子这种,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方晴再去探望彭嫂子时,已经人去屋空——方晴不知道,后来彭嫂子流落花街,天津解放后,经过教育改造,当了纺织工人,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翻砂工,并高龄产下一女,一直到80年代,在女儿和外孙的哭泣中,寿终正寝。

        方晴很想把乡下太太们的故事画下来。画《别做梦了,日本人》是出于民族义愤;画《宋敏之入关》,除了民族义愤,还有对流离失所之人的同情;画这部乡下太太的故事,则是因为心里的不甘和愤慨。

        前两部都有资料,是方晴用理智画的东西,而这部却是纯粹的情感的产物。画风也不同,一部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许是因为方晴憋着一口气,画风粗犷中又有点夸张诡异,配着时而沉郁时而讽刺的旁白,显得很是另类。

        方晴给这个故事取名《张巧巧离家》——后世是这么评价《进城》《入关》《离家》三部曲的:《进城》还带有太多郑氏幽默的痕迹,画风细腻俏皮;《入关》用沉郁大气的笔墨描绘了一部民国民生画卷,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奠定了方霁天在中国近现代画史上的地位;而《离家》用粗犷诡异的画风表现现实主义题材,表现了女画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女性角色的思考,代表着方氏漫画的成熟。

        在后世,三部曲中的《进城》是话剧界的经典故事,有的还被编进相声;后两部都被搬上荧屏,尤其《离家》被翻拍数次,里面的人物“张巧巧”“陈雅君”“刘大妮”“赵艾伦”都是被后代女性们讨论滥了的角色——也是因为这部作品,方晴个人经历被各种揣测,并与漫画中的人物比附,成为一提民国女子就一定榜上有名的传奇女性。

        当然此时方晴是不知道这部应心之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若能透过迷雾“早知道”,那颗皱巴巴的杞人心兴许能稍微舒展一点,当然也可能更加皱巴。

        虽说花在画《宋敏之入关》上的工夫更多,但《张巧巧离家》画得更快,到秋风渐凉的时候,《离家》已经进行将半了。

        方晴给北平的鲁先生写信,并寄上一些《宋敏之入关》的样稿,问能否在《新画报》刊登,却迟迟未收到鲁先生的回信。

        方晴有点不安,去法租界最大的报亭买《新画报》——《新画报》还没有开通异地订阅,天津能买到的地方不多。

        卖报的大叔看看方晴,“《新画报》停刊了!”

        “为什么呢?”

        “那谁知道!最近停刊的有好几份呢!”

        联想到最近的政治气候,方晴约略明白了。不知道鲁先生怎么样,但愿只是画报停刊。

        方晴想了想,斟酌着言语,又给刘从武先生写了一封信,也附上一些《宋敏之入关》的样稿,信末隐晦地问及鲁先生。

        隔了些天,方晴收到刘先生的信。

        刘先生还是那么亲切,跟方晴解释新文化出版社马上要关停——自己因为实在太忙,已经辞去出版社的职务,而出资人也即将【创建和谐家园】美国,所以出版的事是没法办了。

        但是刘先生也帮助问了几家可能的报馆,有两家答应有空期可以刊登,刘先生在信后附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刘先生隐晦地表示,因为目前的政治气候,抗日类的题材并不热门。

        至于鲁先生,刘先生倒大方告知,鲁先生离开了北平,在哪里并不知道。

        方晴觉得自己的画生不逢时,保不齐这就是一堆废纸了,不免有些沮丧。看到信末刘先生说鲁先生平安,好赖有个好消息。

        翻着家里的一摞画稿,方晴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下去,若没地方刊登,这样费心费神,还有什么意义?又想起古代那些饿死的才子们,我这也算“怀才不遇”吗?方晴倒把自己逗笑了。

        要是郑衍在就好了,原来这种事都是他料理的。

        这么久始终没有郑衍的消息——报纸上没有,他个人也没传个消息过来,不晓得他怎么样了。

        郑衍也没有和韩益联系——至少韩太太是这么说。方晴偶尔与韩太太见个面,说会子话,或一起逛一逛。方晴真正能聊得来的朋友并不多。

        韩太太也说韩益的情况,“这阵子越发地忙了,早早就出门,晚上掌灯才回来,”韩太太笑叹,“政府的大洋真是不好挣!”

        韩益春天的时候辞去了远洋船业公司的职务,转而为政府做事。在船业公司不过是顾问,事情毕竟少,如今正经在政府做事,自然就忙了,何况还要在北洋大学堂教课。

        方晴安慰韩太太,“年轻时有的忙是福气,要是赋闲在家,就该着急了。”

        韩太太笑着点头。

        韩太太很喜欢《张巧巧离家》的故事,尤其同情赵艾伦,也是千金小姐一样长大的,没想到婚姻不幸,早早地就香消玉殒。

        韩太太拿手帕擦擦眼角,笑道,“故事是好故事,就是太悲了。”

        方晴道,“悲剧才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方晴说起始终没找到报馆肯刊登这些画稿的事,笑道,“古人说文必穷而后工,想必画画儿也是一样的。再这样下去,我离着‘工’的距离不远了。”

        韩太太也皱眉替方晴着急。

        方晴叹口气,“有时候真是觉得累,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

        韩太太也叹口气,“结婚了心里就安定了。我真是不明白你们这些现代女性,你和阿衍年纪也不小了……”

        方晴推心置腹地说,“我们不是那种关系。”

        韩太太斜着眼看她,“真的不是?”

        方晴点点头。

        韩太太笑,不信。

        方晴笑着摇摇头,不信就不信吧。

        又过了些天,韩益的听差送来一个短笺,让方晴第二日下午带着两份画稿去霞飞广场边上的玫瑰咖啡馆,见一位北平来的朋友。

      第53章 功成与名就

        方晴如约而至,一进门便看见韩益和另外一位先生坐着,正在说笑。

        看见方晴,韩益略扬一下手。

        方晴走过去,韩益和那位先生都站起来,韩益为双方做了介绍。

        原来这位看着五大三粗的先生竟然是何静文——一位擅长从女性视角写哀情的作家。方晴一直以为何静文是个眼睛里带着轻愁的小姐呢。

        如今何先生是《新生活》杂志的主编——新生活是北平最有影响力的生活类杂志。

        方晴微笑着与何先生互道了你好。

        韩益帮方晴拉开椅子,又为她叫了加半份奶双份糖的咖啡。

        何先生露出一丝暧昧的微笑——友直真是体贴,连这样的细节都知道,想来与方小姐真是很好的“朋友”。

        方晴从包里拿出厚厚的稿子。

        何先生对《宋敏之入关》赞不绝口,“好是真好,但发在我们这儿有点浪费了。这种稿子适合大报,若是战时发表,力量兴许能赶上一个师。”

        方晴笑着道谢,肯把拒绝话说得这么动听,真是个好人。

        何先生又看《张巧巧离家》。

        看了一会,何先生揉着下巴对方晴笑道,“方小姐竟然把这么中国本土的故事揉进了哥特风,既有中式的古朴厚重,又有哥特的阴暗奇诡,”何先生摇头笑道,“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方晴有些脸红,“我并不懂什么哥特风。”哥特,方晴虽略有了解,但真没想到揉进自己的画作中。

        韩益从画稿中抬起头,笑道,“是与你以往的风格不大一样。”

        方晴不要意思说这是“泄愤”之作,便只好笑笑。

        “这部画稿,请方小姐允许我们独家刊登……”何先生道。

        然后又就稿费、刊期等做了协商,何先生说回头会把合同邮寄过来。方晴这部画稿算是正式找到了买主儿。

        商量完正事,何先生看看手表,叹口气道,“出来了,比在北平还忙,我得走了,还约了别人。”

        韩益又与何先生说笑了两句,约定过几天去北平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

        韩益和方晴一齐送何先生到门口,看他上了黄包车。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2: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