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YH]木兰无长兄番外完结_祈祷君》-第9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游县令是彻头彻尾的古代人,行事风格就是古代官员的作风。他年幼丧父,虽是出身高门旁支,但家境却是贫寒的,小时候也靠宗族接济长大。

        他最恨这种欺压孤苦之人,加上又可怜刘家的一双儿女,便把刘猛重重的判了,引起堂审外的观者阵阵叫好。

        刘猛谋夺他人家产,被判发配边关修葺城墙,每年需服苦役二百七十天。除了当庭销毁假地契,还田与刘家外,游县令还判定赔偿刘猛家的家产一半没入族中,由族中承担起抚养刘家两个孩子,以及以后的嫁娶,抚养到成年后,这笔家产归于族中抚养老幼孤苦之用。

        有这么个定判,刘家集人人都会争着抚养刘家遗留下来的两个孩子了。

        后面的冲没家产属于游县令因为同情而为刘猛加的刑。

        只是这刑加的人人痛快,没有一个提出质疑,可谓“人性化”到了极点。

      ¡¡¡¡ÁõÓÚ°²ÖÕÊÇÒª»ØÁË×Ô¼ÒµÄÌïµØ£¬ÒÔÒ»ÖÖÁîÈËßñÐêµÄ·½Ê½¡£

        而贺穆兰得以用参与者的形式目睹了一场古代的官司。

        “侦查”、“刑讯”、“搜索证人和证物”、“审问”、“定案”、“执行”……古代的县府衙门几乎是公检法于一身,这也让贺穆兰对这古代的衙门十分佩服。

        这时候一个案子会不会冤判,能不能判好,全看主官昏不昏聩了。

        这游县令明显是一位富有同情心,但是却不矫枉过正,又有着自己智慧的年轻人,贺穆兰对他很是欣赏。

        只可惜大概是为了避嫌,游县令没有怎么和贺穆兰沟通,而他虽然用的是贺穆兰的那一套验尸报告和结论来审问结案了“刘于安【创建和谐家园】案”,却也没有在卷宗和案子中提到任何和“花木兰”有关的东西。

        【创建和谐家园】比鲜卑人更注重女子这方面的操守,自秦汉以来,仵作全是贱籍,没人自甘【创建和谐家园】去学这些东西或把这个作为得意事的。

        游县令这般做是为了保护花木兰,所以贺穆兰领了这份情。

        案子很轻易的结了,贺穆兰和花小弟前后在虞城待了五六天,游县令考虑到他们是鲜卑人士,花木兰身份又特殊,便没有在审案期间让他们和其他证人一起住在府衙,而是安排住在了此地头人的家里。

        因为花小弟平日里要负责养马和种军田,很少来虞城,回去之前,贺穆兰便和花小弟在这里的集市逛了逛,买了一些蔬菜的种子和盐之类的东西回乡。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出门没带什么东西,北魏初年是没有铜钱流通的,最后付款是全靠贺穆兰几条棉布手帕以及身上一些小玩意。

        要不要告诉他们那个自己已经擦过嘴擦过汗了?

        算了,还是别说了。

        回乡的路上,花小弟状态有些不太对劲。

        贺穆兰虽然不是花小弟的姐姐,和花小弟也没怎么相处过,但花小弟平日里为她跑前跑后,端茶递水,每天灌满水缸烧好热水,她再怎么冷,也没法对他熟视无睹。

        所以贺穆兰开了口:

        “小弟……”

        花木托像是被贺穆兰出声吓了一跳似的,在马上滑了一下,又几乎是立刻晃了晃端正了身子,继续控缰向前。

        马术和马上的反应真不错,不愧是一直在养马的年轻人。

        贺穆兰心中赞赏花家小弟的骑术,接着说:

        “你到底想问我什么?说吧。”

        一直犹豫不定欲言又止的样子,看起来好像是便秘又像是要腹泻。

        她都问了他几次是不是内急要停一下了,结果他说不是,那就一定是腹中有话。

        花小弟一副突然陷入苦恼的表情,像是有什么不该被发现的事被发现了,又像是欣喜于自己的姐姐发现了他的情绪。

        就在花小弟一脸“便秘通畅”或“腹泻的真干净啊”的表情过去后,他很小声的说:

        “阿姊,为什么你会知道怎么看死人的伤口呢?”

        若是打仗的话,杀了便是,不需要验伤吧?

        难道她也曾经常遇见各种谋杀和【创建和谐家园】的情况吗?

        听说柔然的探子很多,军中也有不少柔然的奸细。柔然人和鲜卑人长得差不多,难道是姐姐也遇见过这些坏人吗?

        很遗憾的是,贺穆兰无法回答花小弟的这个问题。

        所以她沉默了一下,然后自己也不确定的开口:

        “大概是,因为见的比较多?”

        花木兰见过的死人一定也不少,毕竟打了十二年仗啊。这么说应该没错吧。

        花小弟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惨白,惨白到贺穆兰使劲在心底询问自己说的回答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花家这个男丁似乎很怕死尸。

        一个军户家的孩子怕死人,这简直就是最大的缺点了。

        从虞城回营郭乡的路变得十分安静,花小弟似乎还一直沉溺于“可怕的话”里,无限的想象了起来,以至于他们回到了家,袁氏看到了儿子不太好的脸色,急忙上下到处看。

        “怎么了怎么了!我一看你们走了这么多天,又有头人的人回来要我们收拾衣服,我就觉得不好,你们的阿爷也是日日都在门口等着,后悔自己让木托也跟去了……”

        袁氏话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说的有问题,听起来好像觉得他们家人更重视花小弟似的,心中有些不安的看向自己的女儿“花木兰”。

        贺穆兰并没有露出受伤的表情,反倒是笑着安慰袁氏:“没有的事,游县令是个好官,案子断的很清楚。小弟可能有些认床,休息的不太好,是吧?”

        她才不会告诉他的父母,自己骄傲的儿子是个看见尸体吐得胆汁都出来的家伙呢!

        呵呵,便宜小弟啊,感激于你“姐姐”的善解人意吧!

        花木托一愣,不停的点着头。

        袁氏这才松了一口气,不知道是松气女儿没有在意她的话,还是松气于花木托没有吃苦。

        贺穆兰不是真的花木兰,自然是不会受伤的。而且她家里就是更偏疼年幼的自己而不是身为男丁的哥哥,所以对于花家更担心年幼的花小弟并没有什么太大感触。

        父母真的想一碗水端平是很难的,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端看自己怎么选择。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说他们就不关心花木兰了?

        只不过花木兰离家十二载,他们对花小弟相处的更亲密,对花木兰变得有些客气了而已。

        花父坐在门边的一个小石墩上,只知道不停的说“回来就好”,“没事就好”,贺穆兰鼻中不知道为什么一酸,眼眶也红了起来。

        她自己的父亲是个老警察,其实也是花父这样的性格,一面自豪与全家都在公安系统担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一面又担心与她和哥哥的安全,每次他们办完案子回家,他都要等上很久,反复念叨着“回来就好”。

        她有些想家了。

        一旁的抱着两岁女儿的房氏一改平日见自己的那种郁色,从屋子里匆匆抱着孩子上来,没有先看看自己丈夫好不好,反倒把她全身上下瞧了一遍,口中念叨着“谢天谢地”,又把她怀里的两岁女儿递给花小弟,和他絮叨他不在家时,自己在家里种菜喂马多辛苦。

        等花小弟从怀里掏出一盒集市上买的新胭脂时,她立刻收起了埋怨,笑了起来。

        这让贺穆兰开始触摸到房氏的另一面。

        属于她这个年纪、还拥有少女之心的一面。

        大家都是好人呢。

        也许正是这样平凡又有些絮叨的生活,才让那位叱咤战场的女英雄最终选择了回乡吧。

        花木兰要的是这样的生活。

        她为什么一直要为花木兰可惜呢?

        

      小剧场:

        回去的路上。

        花小弟(脑海里):我姐见过许多死人……

        许多【创建和谐家园】衣服的死人……

        许多【创建和谐家园】衣服的死男人……

        无限循环中。

      ¡î¡¢ÇóÇ׾À¼

        太可惜了!

        花木兰不当官简直是太可惜了!

        花木兰为什么要选择还乡呢!

        愚民!迷信!毫无道理!

        花家就不该移居南方的营郭乡,而是该留在怀朔!

        听听,听听,现在外面传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她涵养不够,好想去揍人啊!

        隔壁刘家集的案子因为具有故事性、传播性,又涉及刘家集的强人刘猛、村中唯一会写字的读书人,一下子变成了十里八乡村夫村妇们讨论的热点,简直就和“乡村头版头条”差不多了。

        刘于安被人们形容成一个性格刚烈,求助无门,揣着一把刀上门想宰了刘猛,却最终只是自尽死在他家院子里的良善老实人。而刘猛曾经带着棍棒想要揍刘家的一双儿女更被人唾弃了无数回,简直就变成了戏本里常有的那种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那种恶霸。

        听说刘猛家五服内的亲戚如今都出不了门,出门就被啐,这家的姑娘以后肯定是嫁不出去了,男孩以后也不好娶老婆,说不定时间久了,整家搬迁都有可能。

        在这个时代,名声没了,家中又没有了顶门柱的汉子,就代表无法立足,什么都没了。

        更何况他家还有谋夺他人家财、逼死人、殴打小孩的恶行。

        贺穆兰对这些传闻持无所谓态度,反正这是刘猛恶有恶报,他当初敢做,就该想过如果东窗事发是个什么情形。

        但他们不该最后讲到花木兰头上来。

        对于花木兰此人,此地的百姓是既尊敬又好奇,然后还有很多是不以为然的。

        对他们这些位处大魏南方,不囤重兵,也很少被边关柔然等部落掠边的腹地乡民来说,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既陌生又有故事性,所以大家都爱在背后谈论这个“卸甲归田”的花木兰。

        他们热切的谈论她的身材、她的样貌、她的勇猛,以及她的丰厚身家等等的一切。

        此次死掉的刘于安曾经向花木兰求过亲,又被花家人拒绝的消息被传了出来。最近最新鲜的“新闻”和曾经最火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以病毒般的速度又一次把花木兰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所谓人言似虎,一点都不假。

        传言传了一圈后,变成了花木兰天生克夫命,只是在说媒阶段刘家郎就惨死,浑然忘了向花木兰求亲的不止一个,其他人都活的好好的。

        而花木兰的堂兄亲上刘家拒绝亲事,也成了她不近人情嫌贫爱富的一个证明。

        人人都爱说起刘于安与花木兰的爱恨情仇,却没人考虑这事的真实性,也不愿意少一些愤怒和义愤填膺,多一些思考。

        之前花木兰就已经是梁郡的焦点了,如今更是让人难堪。

        此时妇女的地位比后世宋代之后要高的多,但朝廷和战场一直还是男人的地盘,花木兰虽然值得让人尊敬,但毕竟代表了一种脱离主流的“离经叛道”。

        好在花木兰是鲜卑和【创建和谐家园】混血,鲜卑女子平日里抛头露面是非常正常的,也曾有过鲜卑女子代替死去的丈夫掌兵的事情,所以当地的【创建和谐家园】有时候会说起她从军的经历,却从来不拿这段经历说事。

        鲜卑人和【创建和谐家园】在制度上毕竟有别,乡人们只是嘴里说说花木兰的身材什么的自然没问题,但你若说她参军保家卫国不对,或是替父从军不对,说不定被哪个当官听到了,就会上纲上线到觉得【创建和谐家园】对鲜卑掌兵权有意见,或是对世代罔替的府兵制有意见,引起灾祸。

        所以他们都明确赞同花木兰的英勇和守卫家国的行为,但他们不聊这个,他们聊得是她的一切其他方面,尤其是“虎背熊腰貌丑肤黑和男人厮混在一起十二年如今都嫁不出去估计年纪太大也生不出孩子”这方面的东西。

        这些男人似乎觉得通过这种“闲聊”,就好凸显女人即使再有能力,最后还是落个落寞下场的结局,以及男人就该干男人的事女人就该做女人的活一类的论点。

        好像再这样说一说,他们没有也上前线为抵御柔然尽一份力的事实就有了合理的理由,而要是去了就有更加完美的结局似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2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