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YH]【YH】一品仵作_凤今》-第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身份文牒上只有出生年份、户籍所在地和姓名,并看不出持有者身份。即便是水匪的身份文牒,这公差也不该看得出来,那他的表情是何意味?

      暮青心里思忖,还没推想出个究竟来,身后忽有脚步声传来。

      一名衙役带着七八个小厮快步行来,暮青看到那衙役,心中一寒!

      她早料到沈问玉猜到事情没成,会来城门防她出城,可没想到县衙的衙役会一同跟来。莫非,沈问玉买凶杀她的事,古水知县是知情的?

      这知县佬儿为攀附安平侯府,竟不念往日她尽心尽职,枉顾她性命?

      她面上露出怯意,畏缩着往后退了退。

      那衙役见她往后退,眼神刀子般在她身上刮了刮,随即转开。百姓见着官差向来是这怯生生的模样,他瞧惯了,也瞧腻了,这才问那公差道:“瞧见暮青了没?”

      “暮姑娘?”那公差一愣,往城中一指,“半个时辰前刚进城,怎么?”

      衙役没答他,只回头看向沈府小厮。

      几个小厮面色凝重,低声道:“进城了?暮家的院门锁着,没人。”

      “是不是去义庄了?”

      “不应该吧?听闻今早赵家村有个婆娘吊死了,特意差人来请暮青,她从赵家村回来,应该去县衙回禀一声才是。县衙和暮家都没人,莫非……”

      “她可有再出城?”衙役回身又问。

      “没见着又出城去,这是?”

      这来势汹汹的寻暮青,莫非沈府又死人了?

      那衙役不答,只脸色不太好看,回身吩咐道:“两个人留在这儿守着!再派两个人去义庄瞧瞧,其余人跟我在城中分头找找!”

      几个小厮点头应是,果真留了两个人在城门处守着,其余人转身便匆匆离去了。

      一群人来得快去得也快,瞧得那公差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见有两人留了下来,他便凑过去想打听打听。

      一转身,见那来办路引的少年还立在原地,公差便白了他一眼,他心思被别的事吸引了去,便没了再盘问刁难这少年的兴致。公章一盖,前往汴河城的路引和那张身份文牒便都丢给了他。

      少年接到手中,面露喜色,不住道谢:“谢官爷!谢官爷!”

      “滚滚滚!”那公差烦躁地摆手,再懒得瞧他一眼。

      少年将路引宝贝似的收夹在身份文牒里,这才背着行囊出了城门。

      晌午阳光暖融,洒在江南小城长满青苔的城墙上,照见那离城远去的少年脊背渐渐挺直,风中独自清卓,挺韧如竹。

      直到背后的城墙再瞧不见,官道两旁渐现江河密林两岸风光,少年才将怀中的身份文牒拿了出来。

      目光一落,脚下忽然一个踉跄!

      ÄºÇàËØÀ´Àä¾²£¬¾¹Ò²ÄѵÃÔÚ´ò¿ªÉí·ÝÎÄ뺵Äһ˲ºÚÁËÁ³¡£

      这名字……

      周!二!蛋!

      第8章 天下传闻

      大兴发源于汴河流域,一条壮阔蜿蜒的汴江将八万里江山巍巍山河分作南北两岸。汴州乃大兴江南门户,首邑汴河城坐落于汴江与南北运河交界处,乃大兴漕运、盐运中心,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

      傍晚,日落山关,城门将闭,城外依旧有不少排队等着进城的百姓。一名其貌不扬的少年从简陋的马车上下来,加入了进城的队伍。

      城门旁,一张榜文贴在城墙上,一群青壮年聚在榜文下,指指点点。

      少年从队伍里抬头远望,瞧不见榜文上写着什么,人群的议论声却入了耳。

      “以往朝廷征兵,多在北方,怎么这回急令江南征兵了?”

      “许是北方连年征兵,多有民怨。江南无战事,水军又不擅马战,只得征新兵发往西北。”

      “唉!又是战事……年初漠北胡虏犯我西北边关,元大将军率西北狼军戍守山河,如今已有数万将士血染沙场!国难当头,朝廷发榜征兵,陛下却在汴河大兴龙舟,广选男妃,行宫之中夜夜……”

      “嘘!快闭嘴!你不想活了?”

      那人这才惊觉失言,慌忙扫一眼四周,见城门守军正忙着查看入城百姓的路引和身份文牒,并没有注意这边,这才松了口气,闭嘴不敢再言。

      µÛ¼ÝÈç½ñ¾ÍÔÚãêºÓ³ÇÖУ¬Õâ¶Ô´óÐ˰ÙÐÕÀ´Ëµ²¢²»ÊÇÏ¡ÆæÊ¶ù¡£

      ´óÐ˹úìñÖÁ½ñÁù°ÙÄ꣬ÌìϱãÊÇÒÔãêÖÝΪ¸ù»ù´òϵġ£¸ß׿»ÊµÛ¶¨¶¼Ê¢¾©ºó£¬ë·ÃüÔÚãêºÓ³ÇÐ˽¨Ðй¬£¬ÆäºóÀú´úµÛÍõ¶¼ÓÐÀ´ãêºÓÐй¬Ð¡×¡µÄ¹ßÀý¡£

      只是当今圣上来得频了些,住得久了些。

      大兴历代帝王皆爱三月来行宫,烟花三月,江南春美,一可赏景,二可避盛京严寒。当今圣上却偏爱六月,且帝驾在行宫一住便是半年,腊月才回盛京,年年如此。

      江南六月暑热,盛京腊月严寒,听闻每年随帝驾南下北上的宫人在路上因这酷暑严寒都要死上一批。

      如此行径颇有昏君之相,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当今圣上乃先帝孙辈,帝位本轮不到他坐。

      十八年前上元夜,朝中生变。

      先帝驾崩于宫中,左相元家与属国南图联手发动宫变,以三王、七王弑君之名斩二人于宫宴,血洗宫城。

      弑君之名真假不知,只知先帝原有九子,皇位之争激烈,这夜宫变之后,死得只剩五王、六王。五王体弱,缠绵病榻,膝下只公主一人。六王庸懦,酒色成性,不堪为帝。元贵妃便将六王嫡子召至宫中,抚养于膝下,力保其登基为帝,便是如今的大兴帝君,步惜欢。

      步惜欢六岁登基,元家辅政,他却自幼便显出几分荒诞不羁的性情来,年纪越长成,越发放浪无道。

      听闻他十三岁便纳宫妃,于后宫纵情声色,仅一夏,八位宫妃死了五个;十五岁又好上男风,竟广选天下俊美男子,充实汴河行宫;十七岁大兴龙舟,从此年年载上千男妃游汴江。江水壮阔,龙舟豪华,沿途丝竹不绝,过往州府接驾之耗,日费万金。

      民间早有童谣——“玉骢马,九华車,谁怜儿郎颜如玉。龙舟兴,翠华旌,江河一日十万金。”说的便是帝王纵情奢靡,荒唐无道。

      但民间还有童谣——“铁马嘶,银枪舞,大漠横戈震胡虏。辕门兴,金甲荡,十年戍边英雄郎。”说的是西北军主帅,元修。

      元修乃当朝太皇太后母家元家嫡子,抱负却不在朝堂。

      他十五岁从军,一骑孤驰,万军中取戎王首级,一战震天下!十七岁率八千精骑奇袭勒丹牙帐,歼勒丹三万骑兵,杀勒丹突答王子;十八岁重整西北边防,建立西北军;二十岁任西北军大将军,练兵严苛,军纪严明,深受西北百姓爱戴。

      十年来,元修帅西北军戍守西北,一日未曾归京。

      十年来,漠北高原五胡铁骑,一日未曾扣开边关大门。

      西北边关二十万精军号称西北狼,乃大兴边关一道铁防。三年前,戎人犯边,西北军十三战十三捷,斩胡虏首级五万,挂满边关城墙。大漠风沙烈,至今遮不尽当年城墙上的血。

      这三年,边关少有战事,漠北颇为安分。却不知为何,年初时候,原本相互之间并不和睦的戎人、狄人、乌那、勒丹、月氏五胡竟联起手来,共发三十万大军突袭西北边关,边关战事吃紧,朝廷急令征兵。

      如今,胡虏犯边,西北将士正血染沙场,帝驾却在行宫寻欢作乐,难怪民怨沸腾。

      不过,再多的民怨到了这汴河城下也得闭嘴,把怨气吞到肚子里。

      暮青对当今国事倒没多少怨气,她是一缕来自异世的魂,尽管在这封建王朝生活了十六年,她依旧对这时代没什么归属感。她落在贱籍,若非有一技之长,日子当真会连普通百姓也不如。统治阶级离她很遥远,这等天下传闻,她连听的兴趣都不大。

      国家事,天下事,自有上位者操心,轮不到她这等升斗小民,她操心家事足矣。

      当年,城中没有奶娘愿意喂养她,若非爹不肯放弃她,她根本就没有机会在这个时代长大成人。爹将她养育长大,她便用这一生,奉养他终老。

      至于十八年前朝中发生了何事,娘的母家又是何身份,她没兴趣了解。

      暮青抬眼望向城门,前方原本长长的队伍只剩几人,很快便轮到了她。她垂眸,再次换上那一副憨傻怯懦的神态,查看她路引和身份文牒的守军看到她的名字时果然多瞧了两眼,瞧她没有异样便放了她进城。

      夕阳将落,余晖染了江天,一线丹霞里坐着巍峨大城。天未暗,城中已灯火点点,青石长街上开尽火树银花,若天河落了人间。夜未至,街上已闻楼船歌舫侬音婉柔,茶楼酒肆、赌坊铺子喧嚣已起,茶香酒香脂粉香漫了长街,过往男子广袖如风,女子罗裙迤逦,渐铺开一幅灿烂画卷,六百年古城繁华。

      暮青初到汴河城,却没有迷失方向,她在城门处站了片刻,将城中布局大致一瞧,便直奔城西。

      城西铺子林立,铁匠铺首饰铺、绸缎庄钱庄等分了几条街,这些街上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倒显得最后头一条街上有些冷清。暮青就往那条冷清的街上去,街口挂了几盏白灯笼,灯笼底下照着的铺面都是寿材铺。暮青打那几家寿材铺前经过,步子不停,直奔街尾。

      街尾,靠近城墙的地段,一座官衙大门紧闭,门前连盏灯笼都没点,夜里显得阴气森森,靠着远处几家寿材铺的微弱光亮才瞧清门前匾额上的大字——义庄。

      这义庄不是接济穷人的庄子,而是专门停放死人用的。在义庄里停尸的,大多是穷得无以入殓,亦或客死他乡等着家人运回去安葬的。其中,官府要验的尸身因嫌弃放在衙门会发臭,也会运往义庄,再让仵作验看。

      说得直白点,义庄就是太平间。

      爹大半个月前奉了刺史府的公文来汴河城验尸,来义庄寻他准没错。

      想着,暮青上前敲了敲门。

      片刻,门开了,出来的是个驼背的瘦老头儿,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样,看见暮青一脸诧异。

      “老先生,我来寻人。请问古水县仵作暮怀山暮老,可在庄内?”暮青知道这守门人为何诧异,寿材街上向来少有人来,没有白事的人家连路过都嫌晦气,义庄门口来的人就更少了。即便有人来也是白天,晚上除了仵作,很少有人敢来。

      µ«Ëý¾ÍÊÇØõ×÷£¬Á½±²×ӵĨõ×÷£¬±ðÈËÅÂËÀʬ£¬ËýÈ´¼û¹ý¸÷ÖÖ¸÷ÑùµÄ£¬Ã»ÓÐŵĵÀÀí¡£

      暮青易容未去,也不说破此事,只开门见山,直说来意。

      那驼背老头儿闻言,脸色却忽然变了变,眼神在昏暗里显得晦暗难明,不待暮青细瞧,便点头道:“原来是来找暮老的,进来吧,人就在庄子里。”

      说罢,转身便进了庄子,暮青跟在老头儿身后,见他驼着腰提着白灯笼,背影在黑暗里生出几分阴森死气。

      “是暮家人雇你来的吧?”老头儿的声音透过背影传来,边走边道,“你小子是个胆儿大的,还从来没有大晚上敢来义庄抬尸的。”

      暮青一愣,少见地有点没回过神来。

      却见那老头儿继续往前走,“怎么就你一个人?暮家就没多雇个人?我可告诉你,一个人可没法抬尸,只能用背的。你得忍得住那股味儿。”

      暮青已停住脚步。

      “暮家何时雇的你,怎现在才来?这六月雨天儿,尸身腐得甚快,再晚来几日,人就运出城埋去乱葬岗了,留在城里怕惹瘟疫。”

      老头儿絮絮叨叨,人已上了台阶,手中提着的白灯笼往厅里地上一照,“喏,人在那儿,瞧去吧。”

      暮青立在院中,顺着那微浅灯光瞧去,只见地上草席里卷着个人,露出一双腿,脚上穿着双官靴……

      第9章 死因初断

      那双官靴黑缎白底,缎面上无绣纹,是无品级的衙役公差所穿的款式。

      暮青记得那晚爹走得很急。

      那日城外出了人命案子,他验尸回来时天已黑了,衣衫还未换,家里便来了刺史府的公差。来人奉着公文,催得很急,爹匆忙便跟着走了。走时穿着的那双官靴鞋尖上染着黄泥。

      此刻眼前,那草席下露出的一双官靴鞋尖上的黄泥已浸入缎面,瞧着有些日子了。

      暮青盯住那靴尖儿,忽觉不能动。

      那驼背的瘦老头儿站在台阶上,回身见少年立在院子里,盯着地上的草席两眼发直,便嗤笑一声,“才夸你是个胆儿大的,走到这儿竟不敢动了。罢了,既然怕,这草席你也不必掀开看了,我去给你找根绳子,你背着走吧。”

      “掀开。”少年忽然出了声。

      那老头儿转身要去拿绳子,忽听少年出声,有些没反应过来,回身问:“小子说啥?”

      少年却没有再说话,抬脚,走了过来。他身形单薄,那洗得发白的衣角在夜里却带了风般的凌厉,踏出的步子磐石般重,却一步未停。上了台阶,进得厅来,蹲身,抬手,草席在微薄的光线里扬出一道弧,若长剑划破长夜,割出一道鲜血淋漓。

      他此举太坚决,太决绝,看得门口那老头儿一时怔住,眼神古怪,闹不清他胆子到底是大还是小。只是在那草席掀开的一刻,他闻见一股酸腐气息扑面而来,这才醒过神来,叫了一声,“哎呦!我说你这小子,真是个愣头青!这庄子里虽烧着苍术皂角,可你这么冒失上前,吸了尸气入口,可是要染病的!等着,我去拿块口罩给你。”

      口罩这物件在仵作这一行是十来年前才有的,听闻是暮老的女儿推行的,中间一块方巾,两头有耳绳,戴时挂在两耳上便能掩住口鼻,比原先仵作验尸时随便拿快布巾系在脑后要方便得多。且这物件造价低廉,素布做的就能用,用前熏过苍术皂角,掩住口鼻颇能挡尸气,因此很快便在这一行流传开来。

      说起暮老的女儿,江南各州县的官衙没有不知道的,这姑娘在这一行堪称奇才,可惜她爹没得这样早,她终究是女子,没法真在县衙奉职,领不着朝廷俸禄,她一个女儿家,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下去?

      老头儿叹了口气,蹲下身将手中提着的白灯笼放在地上,给少年留了光亮,这才转身出了厅院。

      院子里起了风,带着雨后的湿气掠过树梢,月色里鬼影摇曳。厅里,灯影浅白,一张草席,一盏白灯,一具尸身,一名少年,画面静谧,几分鬼气。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1 2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