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穿越重生]命运的抉择作者:黑色柳丁》-第5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哦,是啊。这么说来大人应该和杨公子双宿双栖才是。”陈邦彦附和着说道。在他看来没能出席孙露的婚礼实在是一件憾事啊。

        “那里,诸位到江南这么久了。说来惭愧孙露到现在才给诸位洗尘。实在是不好意思啊。义勇军能有今天的成就,诸位功不可末啊。孙露在此代表义勇军全体官兵及江南百姓感谢诸位了。”说着孙露举杯敬酒道。对于陈邦彦等人孙露有着太多的感谢。特别是陈邦彦。如果没有他在后方指挥政务院稳定后方生产。并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供给给义勇军孙露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取得现在的成果的。因此这次的胜利中有一半的荣誉要归咎于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公务员。

        “不敢,不敢。这都是大人指挥有方。我等只不过是尽了些绵薄之力。”陈邦彦连忙受宠若惊的回道。如今的孙露已是朝廷的兵部尚书。六部的首辅。陈邦彦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象从前那样同孙露平视着对话了。

        “陈先生过谦虚了,两淮的胜利以及我们目前的荣誉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诸位的支持与帮助我孙露不过是个手五缚鸡之力的普通女子。今后孙露还要仰仗各位全力支持朝廷。光复我中华故土。”孙露起身向众人做了揖后将水酒一饮而尽。

        孙露的举动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动万分。就连有些醉意的方以智也不由的严肃了不少。陈邦彦更是不自觉的连眼眶都有些湿润了。孙露的那一揖,那声“陈先生”,不禁让他想起了他同孙露第一见面时的情景。孙露还是当年那个谦逊仁爱的孙庄主。还是那么的礼贤下士。陈邦彦顿时有了一股要报知遇之恩的冲动。只见他和其他几个政务院骨干一同起身朝着孙露恭敬的深深一揖道:“孙庄主放心,我等定将竭尽全力为国效力!”

        汤来贺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对于政务院的骨干来说孙露对他们是有知遇之恩的。他们对于孙露本人的忠诚远大于对朝廷的忠诚。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占取了朝中不少要职。长久下去这天下必将只知有首辅而不知有皇帝。但目前各方势力在“神策门事变”之后均已达成了某种默契。接受了这种“君不为君,臣不为臣”的状态。朝政也就此稳定了下来。可汤来贺心中的困惑却与日俱增。他当年是头一个支持孙露的官员。为的是稳定广东的局势。可如今情况早已改变。孙露以武将的身份把持了朝政。架空了皇帝。自己是要象史可法那样忠于傀儡般的皇帝?还是象陈邦彦那样忠于眼前这个女人?自负饱读圣贤之书的汤来贺并不能象沈犹龙那般完全放弃读书人的矜持转而效忠一个以下克上的女子。但也不想就此死报着皇帝不放。这种矛盾一直困饶着汤来贺。而这次的“神策门事变”更让他看到了孙露咄咄逼人的一面。这根本就是一场阴谋。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为此她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婚礼沾染上血光。汤来贺忽然觉得在孙露谦逊的表情背后暗藏着难以言语的阴郁。

        “汤大人你怎么了?不舒服吗?是不是晕船了?”孙露沉稳的声音让处于矛盾状态的汤来贺不由的一惊。他连忙擦了擦汗笑道:“没事,大概是觉得热了些吧。”

        “哦,这样啊。来人,给汤大人端碗酸梅汤来。”孙露回头吩咐道。不一会儿酸梅汤便端到了汤来贺的面前。惟恐孙露就此看出自己心中异样的汤来贺掩饰着喝了几口酸梅汤。至于这汤是什么味道他可是全然的不知晓。孙露好象并没在意汤来贺的表情。她只是自顾自的向汤来贺说道:“汤大人大概已经听说了吧。左督御史张大人负责审理这次叛乱事件。我已经向皇上建议。这次各地的审判让议会选出12名议员组成陪审团一同参加这次的审理。张大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所以我希望汤大人能协助张大人处理此案。毕竟汤大人在广州也已经同陪审团一起审理过案件了。”

        听了孙露的这一席话汤来贺一时也摸不清孙露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要自己协同张慎言审理“黄郑谋反案”。这是要自己监督张慎言呢?还是要自己暗中处理掉某些人?无论是哪种情况汤来贺都觉得有些不舒服。一想起自己的老上司史可法看自己时那种异样的眼神汤来贺的心里就总不是个滋味。于是他以谦逊的口气回答道:“张大人一向铁面无私。他又断案无数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再说广州的陪审团平时也只是处理些民间的【创建和谐家园】罢了。这次可是谋反大案啊。恐怕有所不妥吧。”

        “汤大人此言差异。就因为此案乃是重案要案,牵涉甚广。所以审判过程才更要向百姓尽量公开。以避免有好事之徒假借此事诽谤朝廷,甚至借机制造事端。百姓心中有杆称,只要我们能拿出相应的证据。相信他们亦能做出公正的判断。”孙露摆摆手道。她知道汤来贺曲解了她的意思。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孙露的真正意图。她并不想借“神策门事变”大造声势铲除异己。清洗工作到目前这地步已经足够了。孙露明白再深入下去的话就会使得整个国家再次陷入恐慌之中。这对自己来说是得不偿失的。问题是如今怎样收尾才能使得这事不再牵连甚广,又能给自己和江南的乡绅以台阶下。于是她立刻想到了陪审团制度。由江南议员组成的陪审团不但能使整个审理过程更加透明化。同时也给足了江南乡绅们面子,算是卖了人情给他们。另一方面孙露也想趁此机会加大议会在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她并不想让辛苦建立起来的议会成为一无用的摆设。

        汤来贺听孙露这么一说好象也有了些明白了。难道孙露真的只是想让自己协助张慎言实行陪审团制度。却听孙露继续说道:“总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大明有大明的法律。我不想冤枉某些人也不想放过某些人。不过汤大人在协助过程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锦衣卫和军管会只有知情权,没有审判权。决不能允许他们私设刑堂。”

        看来孙露这次确实是要秉公办事。这让汤来贺放心了不少。说实话他对陪审团制度还是能接受的。最初的陪审团只出现于香江商会内部的仲裁机构。主要是处理一些生意上的【创建和谐家园】。《大明律》虽然详细但对于商业方面的【创建和谐家园】并没有具体的条款。许多官府往往借此压榨商人。因此不少商人都选择去商会下属的法庭来解决问题。商会的法官根据先前的判例进行判决,即使是有商会的条款,也要由法官在具体的案件中对条款进行解释。某些重要的案件则需要当地的议会派出12个议员组成陪审团来协助判案。刚开始汤来贺对此很是不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太过简陋。商会相应条例就那么简单的几条。如何能保持公正。但越来越多的商人选择去法庭解决【创建和谐家园】。不少地方的县官也开始效仿这种方式处理民间的【创建和谐家园】。这使作为布政使的汤来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特殊的判案方式。在他看来这些商会的法官与其说是在执行条例,不如说是在创造条例。当然这些法官在创条例时也是受制约的。当议会认为现行的案例有缺点而需要改进时,议会就会改变原有已经成文的条例来影响法官判定的案例。至于陪审团更是从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取了“宁纵勿枉”的原则。如果这次真的引入陪审团制度估计现在关在大牢里的多数人都能重获自由。可真有这么好的事吗?汤来贺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要问清楚的好。于是他拱手问道:“那大人的意思是?”

        看着汤来贺心存疑虑的样子孙露不由的正襟危坐着正色道:“汤大人别管我是什么意思。在这件事的处理原则上大人只要记住一点就行。大人是对大明的律法负责!而不是对我孙露或其他什么人负责!”

      第五章 第二十二节 陪审团(下)

        七月的宁波炎热而又潮湿。往日肃静的宁波府衙门此刻却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大概是出于对衙门的畏惧吧。这些人并没敢大声的喧哗,而只是在底下不断的窃窃私语着。今天是宁波府开审黄郑谋反案的日子。由于先前宁波知府朱之葵曾经联名宁波十六名乡绅上奏【创建和谐家园】书协助黄道周弹劾军管会。因此此次“红月之夜”宁波就成了重点清扫对象。宁波府的几大地主乡绅几乎都被抄了家。一时间整个宁波被搞得人心惶惶的。直到朝廷下令派右督御史张慎言查清此案。军管会才停止了对宁波府附近的清洗。除去朱之葵同那十六名乡绅,这次宁波总共有60多人被逮捕。是整个江南地区涉及人数最多的地区。因此张慎言特地选择了宁波府来审理此案。

        “你瞧啊,那公堂之上摆的12把椅子是干嘛用的?”一个身穿布衣的年轻后生指着公堂上的12把梨花木椅子好奇的问道。

        “难道,这次审案的有12个官老爷?”

        “12个官老爷。太夸张了吧。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来看大老爷断案的啊。那他们这位置真不错。待会儿官老爷用刑的时候一定能看得真切。”这次说话的是街上肉铺的老板朱贵。一想到待会儿堂上用刑的场面他那一身赘肉都激动的抖动了起来。其实现在涌在堂外观看的百姓十个里有八个是冲着这血腥场面来的。

        “别瞎说了,你当是听大戏呢。还雅座呢。我听说那是给什么陪审团坐的。这次审案的就两个官老爷。一个是右督御史张慎言张大人。另一个是左督御史汤大人。”一个中年书生鄙视着驳斥道。

        “哦,是不是那个南斗先生汤来贺,汤大人啊。听说他以前是广东的布政使。”旁边马上有人接口道。

        “广东来的?那么和那些个粤党是一系的咯。哼,我看他整个就是来监视张大人断案的。咳,原本以为以张大人的清廉能还众人一个清白。没想到会是这样。”另一个年轻的书生忿忿不平道。

        “聚奎,你可别乱说啊。这汤大人可是品行兼优。当年他在扬州府任推官时,断案公正无冤狱,百姓都誉其为‘包龙图’。朝廷这次派他来协助张大人我看并没什么不妥。”一个蓝衣老者摆摆手道。虽然汤来贺调去广东已经好多年了。但他当年在江南廉洁作风还一直为江南的儒林称道。

        “哼,这可难说。再白的布进了染缸,他也会变色的。何况他还同那些惟利是图的粤党来往甚密。”这个说话尖酸的年轻书生正是人称“宁波五狂生”的毛聚奎。他同城内另外四个穷秀才董志宁、王家勤、华夏和张梦锡平时就爱议论时局并对地主豪绅们有着诸多不满。本来军管会处理那些地主豪绅他们也同普通百姓一般拍手称快。可无奈这五人却又看不惯军管会在“红月之夜”抓人杀人的举动。于是转过了方向又开始评击起军管会来。

        “聚奎,听说志宁这次给钱肃乐钱员外做了讼师可有此事啊?”一旁一个身着华丽的中年男子打趣的问道。很难想象一向自负的董志宁会为了一个可能牵涉谋反案的乡绅去做讼师。

        “志宁可不是讼师,他这次是要在堂上为钱员外做辩护。证明钱员外是被冤枉的。”同为狂生的张梦锡傲然道。

        “做辩护?”众人听罢不禁吐了吐舌头。这钱肃乐涉及的可是谋反大案。怎么辩护?况且他还同朱之葵等16人一起联名【创建和谐家园】过。如今朱之葵等人因拒捕都被诛杀了。只剩下钱肃乐一人被关在大牢里。在许多人看来他这次是死定了。就不知道是干脆的斩立决呢。还是令人兴奋的凌迟。董志宁为这样的人辩护不是摆明了同朝廷做对嘛。公堂之上问罪调查的是官老爷怎么能轮得上你一个小小的穷秀才指手划脚。真的要是惹恼了官老爷,一个“教唆词讼”罪,就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公堂之上庄严的鼓声响起了。堂内堂外立刻安静了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显露出了恭敬的表情,只等官老爷一出现就齐身下跪恭迎。可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出来的不是什么青天大老爷而是12个身着便衣的乡绅。只见他们鱼贯而入在那12把椅子上坐下了。堂外百姓的脸上均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不禁又开始七嘴八舌起来。

        “啊,那不是绍兴的刘宗周刘学士嘛。”

        “是啊,是啊。那边坐的好象是程员外。”

        “哟,连林老夫子也在啊。”

        面对堂外百姓的指指点点刚刚入坐的刘宗周不免也有些紧张起来。他曾任顺天府尹、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后被罢官回家乡绍兴讲学。虽然唐王已然监国但刘宗周始终为孙露一届女子把持朝政而忿忿不平拒绝出仕。不过耐不住“寂寞”的他倒是响应朝廷“广开言路”的号召加入了绍兴的市民议会。并凭借着原有的声望顺利的当选为议长。这次更是应朝廷的邀请同其他几个有威望的议员组成了陪审团来协同都察院来审理这次的谋反案。对于陪审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刘宗周并不清楚。只是被告知道嫌犯有罪与否将由陪审团决定。至于量刑的尺度则是由审理案件的官员决定。这对出任过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刘宗周来说是很难理解的。难道真的要他们这些草民来断此大案?熟知《大明律》的他知道一旦罪名成立今天人犯就要接受最严酷的惩罚。在座的都是江南有名的士绅。而这次被抓的许多人犯同他们多多少少都带些关系。也知道这些人犯大多是被牵连进去的无辜之人。若说不想救那些人那是假话。可真要是判了他们无罪。朝廷真的就会放了他们?那女人真的会就此善罢甘休?哼,无罪就是无罪。就算为此得罪那女人又如何!想我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卑躬屈膝于一女子!想到这儿刘宗周的心中不禁一阵血气翻涌。

        就在刘宗周胡思乱想时,一旁的衙役突然扯着嗓子喊道:“升堂!”这次倒真的是张慎言和汤来贺升堂了。随着“威武”声响起,堂内堂外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起来。眼见真正的青天大老爷来了,包括那是那12个陪审员在内的百姓连忙下跪迎接。直到张慎言和汤来贺互相客气着就坐之后,底下的百姓和陪审员才起身回到了自己原有的位置上。

        “啪,带人犯。”张慎言很有气势的一拍惊堂木喝道。虽然今天决定人犯是否有罪的并不是自己。但张慎言觉得自己代表着朝廷的威严与公证。决不能为了迎合某人而妄顾法纪。在心底里他对孙露的做法是十分不满的。让所谓的陪审团来决定人犯是否有罪。还派了汤来贺来监视自己。哼,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好好斗斗吧。

        很快的人犯钱肃乐便被两个身强力壮的差役架上了堂。他看上去脸色苍白如纸,不过看不出有什么外伤,精神状态还算是正常。却听堂上张慎言威严的呵道:“堂下所跪何人?”

        “草…草民,钱…钱肃乐。”钱肃乐结结巴巴的回答道。

        “你可认罪?”庄严的声音再次响起。钱肃乐耷拉着脑袋只觉得口干舌燥却总也说不出“知罪”二字来。

        “大人,钱肃乐不知罪。”忽然一个响亮的声音在钱肃乐身后响起,代替他干脆的否认了控诉。钱肃乐猛的一回头却见一个白衣书生正摇着扇子看着自己。钱肃乐认识这个书生。他就是宁波有名的秀才董志宁。他这不是在害自己嘛。正当钱肃乐忙着要辩护时,却见董志宁将扇子一收潇洒的朝堂上的张、汤二人行礼道:“学生董志宁见过二位大人。”

        “你就为钱肃乐辩护的董志宁?”张慎言皱着眉头问道。

        “正是学生。”

        “你代表人犯否认了控诉?”

        “是的,大人。”

        “等一下大人,草民认罪,草民伏法。大人别听他的。草民没请他来啊。”钱肃乐扯着嗓子喊道。生怕官老爷真的认为他不认罪而当堂对他用刑。

        “钱员外确实没请学生来。学生是自愿来为钱员外的辩护的。”董志宁不紧不慢的说道。当日官府贴出榜文招人为人犯辩护,几乎没人敢揭这榜文。可偏偏董志宁就是这么的胆大他一口气揭下了宁波府所有的榜文大摇大摆着来到官府应征。

        “大人明见,草民真的不需要什么辩护啊。”钱肃乐急得一个劲的叫道。

        见这架势堂下的百姓都觉得有趣,各个伸长着脖子看这希奇事。此时一直没发话的汤来贺扫视了一下大堂挥手说道:“肃静,董志宁你继续辩护。周大人你把刑部调查的结果呈上堂来。”

        于是一旁的一个年轻的主事开始宣布刑部对钱肃乐的调查结果,控告他意图谋反,策划政变等等数条罪状。并罗列了一系列的证据。底下的百姓以及堂上的陪审员听罢都暗暗的摇了摇头。刑部连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说了什么诋毁朝廷命官的话都记录的清清楚楚。董志宁难道还真能将死人说活了。众人均认为钱肃乐死定了。而钱肃乐本人更是面如土色一心求死。

        可董志宁依然显得那么的自信。只见他从容的收起了扇子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辩护。对于刑部出示的种种证据,董志宁要么根据律法反驳,要么加以引导利用。面对董志宁丝丝入扣的辩护。那个刑部主事显然没有心理准备。或许根本没想到有人竟敢在大堂之上当众驳斥刑部提出的证据。相比之下刑部主事张口结舌的辩解显得苍白得多。董志宁当然不会就此放过这样的机会。针对刑部关于钱肃乐通敌卖国的控告,董志宁以钱肃乐只是参与【创建和谐家园】事件,并没证据表明他知道这次的叛乱为由予以反驳。列举了钱肃乐在清军南下期间出资劳军等等事例来说明其对朝廷的忠诚。凭借着敏捷的反应和精彩的辩解,董志宁将一条条的控诉一一驳斥。引得堂下不时的爆发出阵阵的喝彩。就连陪审席上的刘宗周不由的也对董志宁刮目相看。跪在地上的钱肃乐眼中更是有了一丝的希望。

        刑部主事阵脚开始有点乱了。他急不可耐的那出了最后一份证据也就是钱肃乐亲自画押的口供。上面说他多次诋毁朝廷和唐王。刑部主事抖了抖那份口供对着董志宁说道:“董公子,这可是钱肃乐自己画押的口供。无论如何钱肃乐诋毁朝廷是不争的事实。请两位大人明见。”

        白纸黑字,证据确凿,无论如何是抵赖不了的了。对皇帝或朝廷不敬,这罪名可一点不比图谋叛乱来的小。弄不好也是要杀头,甚至满门抄斩的。钱肃乐再次绝望的低下了头。而董志宁不由的也皱起了眉头毕竟这是钱肃乐自己画押的啊。可就在此时堂上的汤来贺品了口茶幽幽的问道:“周大人,是否能出示一下人证来证明口供上所说的事件是否属实呢?毕竟空口白话不足为证。口供上的东西是刑部听来的东西。刑讯的也是刑部。”

        张慎言和刘宗周惊讶的看了一眼汤来贺。他们知道汤来贺的这话意味着什么。此时刑部主事已经有些欲哭无泪了。他到哪儿去找人证啊。这些口供都是锦衣卫提供的。但锦衣卫却以保护自己的探子为由拒绝做人证。难道这口供也不能做证啦。而董志宁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看来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他恭敬的朝着张慎言、汤来贺以及陪审团深深的一揖道:“学生的辩护就这些。学生在此只希望诸位大人,议员能扪着自己的良心做出判决。”

        张慎言点了点头向陪审团说道:“诸位陪审员,请到后堂商量一下做出决定吧。”于是陪审员起身退入了后堂进行讨论。而众人则焦急的在堂上等待着结果。过了许久陪审团终于出来了。顿时堂上变得鸦雀无声,众人都屏息等待着陪审团的最后决断。这时作为代表的刘宗周来到堂前对着张慎言和汤来贺恭敬的一揖道:“吾等已经做出决断。人犯钱肃乐意图谋反,策划政变罪名不成立。”

        张慎言听罢同汤来贺对视了一眼后宣布道:“人犯钱肃乐意图谋反,策划政变罪名不成立。贿赂朝廷命官,私吞官田罪名成立。现没收其非法所得田地,判处徒刑三年,并处罚金白银五千两。”

        堂外顿时一片哗然,陪审团竟然真的判钱肃乐无罪。而督察院竟然也接受了陪审团的决定。而死里逃生的钱肃乐更是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他不禁对着陪审团和董志宁连磕三个响头老泪纵横道:“诸位乡亲父老的大恩大德,我钱肃乐永生难忘!”

        看着底下钱肃乐痛哭流涕的样子,张慎言镇定的喝了口茶。他轻声对一旁的汤来贺说道:“谢谢。”汤来贺只是微微一笑道:“该谢的不是我。”

      第五章 第二十三节 郑家

        “报告!”门口一个身穿白色制服的年轻军官“啪”的一下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道:“海军上士郑森前来报道。”

        “进来吧,上士。”做在办公桌后的孙露指了指面前的椅子和蔼的说道。

        “是,司令。”郑森摘下黑色军帽忐忑不安的坐了下来。自己两个叔叔郑芝魁和郑鸿逵密谋反叛畏罪【创建和谐家园】的事情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了。福建水师在长江口的两支舰队目前均已被义勇军扣留。郑森本人并不知道这件事。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否参加了这件事。按常理来说自己现在早该被抓起来了。最少也得从军队开除接受检查才是。可部队到目前为止都没对自己采取过任何的措施。这让郑森很是不解。不过他并没有趁此机会逃走。因为在郑森看来自己的家人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自己理所当然的要接受惩罚。如果司令现在就宣布要逮捕自己,自己也会坦然面对的。想到这里郑森心中一片释然。他正襟危坐镇定的注视着孙露。

        看着眼前郑森坦然的眼神孙露能感受到此刻他心中的问心无愧。确实,从内部调查的结果来看郑森并没有参加这次的叛乱。甚至都没证据证明他的父亲郑芝龙也参与了此事。也正因为如此孙露今天才会特意找郑森来谈话。只见孙露翻了翻面前的文件说道:“郑森上士,从这上面的记录来看。这次两淮战役你的表现很不错。根据记录显示当时是你第一个带队冲上敌舰并亲手格杀对方的提督的。第一次参战能得到这样的战果实属不易。而在扬州之战。当时也是你及时发现了袭击旗舰的水鬼。使得旗舰幸免遇难。”

        原本做好最坏打算的郑森眼见孙露一上来就说自己的战功不由的脸红起来。正当他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时却听孙露继续说道:“因此,部队决定将你调离第三舰队。”

        郑森听自己被调离舰队的命令后心中不禁苦笑了一下。该来的终究会来的啊。虽然自己很舍不得离开舰队。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或许是最轻的处罚了吧。于是郑森无奈的立正道:“遵命,司令。”

        郑森无精打采的样子让孙露暗暗一笑。她摆了摆手示意郑森坐下后继续说道:“上士,我还没说完呢。从即日起水兵长郑森升任第二舰队战舰飞虎号二副。所以从现在起你就是少尉了。”

        “二…二副?少…少尉?”郑森张大着嘴巴惊讶的看着孙露。这个变化对他来说实在太突然了。以至于他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是调令。你自己看吧,少尉。”孙露一边将文件递给郑森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郑森惊讶的表情。这表情不亚于当初跑来给郑森求情的陈奇策看到调令时的夸张表情。

        郑森双手颤抖着将调令连看了两遍才敢相信这是真的。升任二副调入第二舰队。这哪儿是惩罚简直是嘉奖。激动万分的郑森此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他甚至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简直是再世为人嘛。可是,可是为什么要嘉奖自己呢?自己现在可是牵涉了反叛大案啊。就算自己不知情没有参加。可是自己的叔叔是主谋。这种事应该是要诛九族的啊。百思不得其解的郑森结结巴巴的问道:“可,可。司令,我的两个叔叔策划了这次的叛乱。况且密谋反叛这是,这是要诛九族的罪行啊。”说到最后一句郑森不禁握紧了拳头。他仿佛已经看见义勇军的舰队同郑家舰队在海上开战了。一边是自己的家人,一边是自己的战友郑森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血将东海染红。郑芝魁和郑鸿逵这次愚蠢的行动无疑是将郑家陷入了不忠不义的境地。

        “对于这次的叛乱事件。只有证据表示你的两个叔叔是主谋。但没证据显示你知道并参与了这件事。但你的表现和能力足以接受这样的嘉奖。一人做事一人当。你的两个叔叔已经为他们的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朝廷以后不会再搞株连了。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父亲也没参与此事的话。那他依然是大明的总兵。”孙露郑重其实的宣布道。对于株连这种做法她一向很是痛恨。统治者搞株连一是为了威吓百姓;二是源于他们自己内心的恐惧。将株连推向及至的是明和清两代。可统治者并不知道他们株连残杀掉的不止是反对者。更是一个民族的骨气和脊梁。说实话,孙露也害怕。可是她依然强烈的反对搞株连。若真有人要找她报复的话。她孙露就站在这里随时奉陪!

        孙露话音刚落,郑森就啪的一下跪了下来向她磕头道:“大人对郑家的大恩大德。郑森永生难忘。”

        孙露连忙一个箭步上去扶起了郑森说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大明的军人上跪天地下跪父母。你这是干什么。”可无奈郑森的力气确实大,硬是磕完了三个响头才肯起身。看着郑森倔强的样子孙露不由的感慨万分。以前听说郑家惟一的忠臣,只有一个郑成功。看来所言非虚啊。想到这儿孙露话锋一转严厉的说道:“不过,话又说过来。若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的父亲参与了这次的阴谋。甚至他就是主谋之一。你又当如何呢?”

        郑森听罢不由的一楞低着头拽紧着拳头久久没有发话。时间就象是在一刻凝结了一般。过了半晌郑森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终于抬起坚定的说道:“若父不能为忠臣,那子不以为孝子!”

        孙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郑森的这种反应让她很满意。这才是一个忠臣孝子所应有的反应。在国家与亲情间做选择不是件轻松的事情。郑森说出这句话是需要有足够勇气的。看来自己这次没选错人。只见孙露拍了拍郑森宽厚的肩膀意味深长的说道:“有个方法能让你父亲向天下证明他的清白。就看你怎么做了。”

        *******************************************************************************

        泉州、郑府

        烛光不住的跳动着映着大厅里的人影也随之扭动起来。此刻坐在太师椅上的郑芝龙正紧锁眉头看着手上的书信。这是自己儿子郑森的亲笔信。是来劝他去南京向朝廷澄清这次叛乱的。这是儿子两年来第一次给家里写信。竟然是为了这事。郑芝龙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的苦笑。郑森是他几个儿子中最聪慧的一个。他不但进入了南京国子监读书。更是拜江南大儒钱谦益为师。这让没读过多少书的郑芝龙很是自豪。他希望的郑森能好好读书将来博取个功名可以入朝为官。不再走自己的老路。真正意义上的为郑家光宗耀祖。可是大木最后还是上了船。连书都没读完就跑去当水手。还投到了那个女人的麾下。可也就是他的这个擅自决定使得郑家同朝廷现在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微妙。

        郑芝龙将手中的信折好塞回了信封。顺手拿起了桌子上摆着的另一封信。这是现任兵部尚书孙露的亲笔信。兵部尚书?记得第一次在海上见面时那丫头不过是个游击。待到他们第二次在福州见面时对方已同自己平起平坐同为总兵了。而如今一幌一年多过去这丫头竟然成了堂堂的兵部尚书。已然把持朝政成了内阁的首辅。她大概是大明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海贼尚书吧。真是后生可畏啊。对于孙露的实力郑芝龙自己心里很清楚。所以在经过台湾之战后他就一直采取合作的态度。但这次郑芝魁和郑鸿逵的举动却将郑家完全推到了香江商会的对立面。由于他们同吴三桂的关系更是让郑家为人所不齿。可是这女人在信上的口气却很是诚恳。难道是想把自己引到南京再下手吗。额头上的皱纹映着烛光使得郑芝龙顿时苍老了许多。只听他长长的叹了口气扫视了一遍郑影等人道:“你们看这事该怎么办?”

        面对郑芝龙的提问下面的几人虽然一直在窃窃私语却没有一人肯回答。这些个人各各都是海贼出身见识过大风大浪。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清楚这次面对的对手的实力。这次的对手不是朝廷的酒囊饭袋。而是同他们一样驰骋于东亚海域的“海盗”。他们有些什么勾当,会些什么勾当对方都清楚。更何况对方是消灭了几十万辫子兵的义勇军呢。

        “大哥,我看那女人没按好心。老三他们这次可是摆明了要反那女人。而且还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虽然老三他们现在都死了。可是那女人会就此善罢甘休吗?依我看就一句话横竖都是死。我们也不能让她有好日子过。”沉默了半晌郑芝豹终于首先发话道。

        “有勇无谋的家伙。照你的意思是想和义勇军舰队干一场?别忘了我们还有一半的舰队被扣在长江口呢!”郑影白了一眼驳斥道。

        “你小子就很行吗?是谁被人三吓两哄的就撤出了仙霞关。那女人一抬手你小子的腿都发软了吧!”郑芝豹不甘示弱的回应道。还挑衅着做了几个下流动作。

        “你有种,我现在给你百十条船你敢出海吗。”郑影见状忍不住要上前教训郑芝豹。却被郑芝龙给阻止了:“好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别人都到家门口了。还有心思起内讧!”被郑芝龙这么一吼。郑影和郑芝豹都安静了下来。其他几人更是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就此触怒了郑芝龙。郑芝龙当然知道孙露不会按好心。现在的郑家对她来说是尾大不掉。她不借此机会灭了郑家才怪呢。可是知道又能怎样呢?义勇军的舰队已经在泉州港外徘徊了。仙霞关等重要关隘现在均在义勇军的控制之下。对方看样子是早有准备的。而自己事先连个准备都没有。这都要怪郑芝魁的肆意妄为。是他和郑鸿逵的愚蠢将郑家数百口人陷入了生死存亡之地。是要背水一搏还是就此投降换取朝廷的赦免。郑芝龙自己都有些犹豫不绝。

        这时却听一旁的郑蜒福拱手说道:“老爷,依我看这次的事情均是三老爷他们听信谗言擅自行事的结果。朝廷和孙尚书恼的是他们勾结满人。但是从目前江南传来的消息来看这次朝廷虽然杀了不少叛乱者。却没有株连他们的家人。看来朝廷也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毕竟皇上快登基了。再说少爷和水师的其他将领都没事。这说明孙尚书还是相信老爷的。老爷这次若是去了南京一来可以澄清这次的叛乱同郑家无关。二来也可以表示郑家是绝对忠于朝廷的。”

        郑蜒福的一席话说得其他几人连连点头称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郑家也算是家大业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不用想当年那样在刀口上混饭吃了。有了家产;有了田地;有了家人他们再也不能想以前那样毫无顾及了。或许投降示弱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呢。不少人都在自己的心中这么盘算着。

        “放【创建和谐家园】狗屁!要去南京的是我大哥。又不是你们几个龟孙子。万一那女人翻脸不认人把大哥给扣下来怎么办!万一那女人学曹操把大哥象马腾那样杀了怎么办!”郑芝豹马上跳起来拔出刀反对道:“你们难道忘了当年是谁在刀口上舔血为你们打出了如今的局面。又是谁让你们保护你们的船队横行四海。谁要是在这里再说这样没良心的话。我让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住口!芝豹你给我把刀子收起来!”郑芝龙厉声呵斥道。他顺势扫了一眼大厅里其他的人。发现他们的脸色都有了些异样。郑芝豹话无疑是触到了这些人的神经。他们中恐怕已经有不少人同香江商会勾搭上了。弄不好自己前脚同义勇军开战,他们后脚就将泉州献于孙露了吧。这仗如何能打呢?一瞬间无数个念头在他的脑中闪过。终于郑芝龙沉吟了一下无奈的说道:“准备行装,芝豹你随我即日起程去京城向朝廷谢罪。”

      第五章 第二十四节 登基

        农历八月三十日清晨,刚下过雨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就象一块湛蓝色的绸缎一般覆盖的着大地。站在午门外朝房中的孙露正饶有兴趣的看着窗外一朵海棠花上的露珠在晨光下泛着七彩的光芒。今天的她即没身着大红红丝蟒服带乌纱帽,也没身穿绿色的义勇军军装。而是头带金冠,身着宽袖的紫色对襟锦袍,衣襟上没有补子,百玉腰带上佩有金鱼袋,下着紫色百褶裙。特别是那紫色对襟锦袍将孙露那女性曼妙的身姿完全的体现了出来。却又给人以英姿飒爽的感觉。这件袍子是用广东的研究院通过白酒从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人工染料染制而成的。因此这种特殊的而又鲜艳紫色是绝无仅有的。孙露的这身打扮无疑将她同周围的大臣们完全区分开了。这也正是她想要的效果。因为从现在起她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首相。

        是的,首相。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漳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废除宰相制,而由几位大臣组织内阁,称做“阁臣”或“辅臣”,其首席内阁大臣称做首辅。五月内阁成立后孙露理所当然的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成为了首席内阁大臣。在经历了神策门之变后孙露更是被封为护国公,挂征虏大将军印,加正一品的太师衔,提督大学士事务。这一切都使孙露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因此她在和沈犹龙等人商量后决定将“首辅”的“辅”字去除换为“相”字。来表达自己实际所拥有的权利。对此其他的文武百官并没显出多大的异议。甚至还有人特地写了奏表在朝堂上宣扬此事。正如孙露自己所说的:“神策门之变使得朝堂上的声音悦耳了不少。”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孙露今天就要以首相的身份带领众臣参加皇帝的登基大典。

        此刻朝房中的大臣们还在兴奋的说笑着。不少人正为能参加今天的登基大典而感到振奋和骄傲。一直站在门口张望着的陈邦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新安来的教书先生怎么都没想到过自己能在留都南京以户部尚书的身份参加皇帝的登基大典。为此陈邦彦足足一夜都没睡好。在自己的府邸中反复的操练着礼仪。生怕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做出令人笑话的事。刚到南京出任工部尚书的沈廷扬也在一个劲的同自己的好友方以智聊着什么。广东一系的官员们此刻都显得异常的兴奋。今天的荣耀无疑是他们当初想都没想过的。只有罗胜静静的站在孙露身后一如当初在桃源山庄时一般的恭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芝龙等旧军阀。他们虽然脸上带着笑容,但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通过整编以及神策门事件的清洗。兵部现在终于能够掌握绝大部分旧军队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郑芝龙。他和郑芝豹来到南京请罪后。皇帝并没有降罪于他们。相反还加封其为南安公,赐给了他一栋在南京的府邸。与之相对应的代价则是福建郑家的水师完全交由义勇军接管。至此明沿海地区的所有武装舰队均由在国家的控制之中。这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了原来的江北四镇身上。现在的江北四镇只剩下了黄得功一人。但他的人马在这次的两淮之战中损失惨重。因此孙露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收编了四镇。目前湖广的左梦庚部还同二军付与顽抗。除此之外唯一在朝廷编制内却不受朝廷节制的部队就只剩下了远在四川的秦良玉部。对此孙露并不着急。张献忠在四川闹得厉害,用不了多久秦良玉就会自动来找南京的。

        相比较而言史可法等弘光朝的旧臣就显得坦然得多了。毕竟在一年多前他们刚刚经历过一次登基大典。不过史可法虽然表面上没多大的反应不过心里还是忍不住也微微有一些的激动。无论怎样比起上次福王登基时朝廷的实力明显增强了许多。原本肆虐的流寇正在渐渐的被平定。各地的百姓早已开始开垦荒地恢复生产。就连一直目无朝廷的郑芝龙也主动来京城负荆请罪。这让史可法很是受用。从那些个往日不可一世的军阀脸上他看到了一丝畏惧。一丝对中央的畏惧。当然史可法明白这种畏惧并不是来自于皇权。而是来自于对眼前这个女子的恐惧。皇上正式登基后五大臣制度也将正式被废除。作为首相的孙露将直接掌管军政大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但现在的史可法也只能指望这个才二十多岁的女子能克尽为人臣子的本分不要过分的欺压皇室。

        午门上钟鼓突然响起了三鸣。孙露听罢抬头望了望天空,此时的日头已经升得老高了。她下意识的整了整自己的官服对着百官做了个请的姿势便率先走出了朝房。在孙露跨出门槛的那一刻史可法第一次让她先出了门。在孙露的带领下百官肃然地从右掖门走进了紫禁城,很快的就来到了武德阁下肃立。武英门外的钟声响了三下,百官门按照文左武右,分两行来到,过了金水桥,进入武英门,从锦衣旗校和锦衣力士中穿过,避开中间的御道,从东西两边登上了丹埠,在丹墀上按部就班,肃立等候。

        不一会儿侍卫走到丹墀一角,拿起鼓槌击了三下鼓。随着那三声庄严的鼓声响起,文武百官就更加的寂静无声了。按照原来的制度应该是由太监走到丹墀一角,挥动三次长鞭,也就是所谓的静鞭。但孙露实在讨厌那鞭子的声音。每次上朝时太监都会把鞭子扯得很响。这让孙露有种被人当牲口驱赶的感觉。因此她这次特地该“静鞭”为“静鼓”。并且撤消了原来的“廷杖”制度。

        武英殿前锦衣校卫摆好了皇帝的全套仪仗。身着彩衣象奴牵着六匹披红挂彩的大象,分立在金水桥外。另有两行锦衣校卫分立在丹陛下边。接着有两行锦衣旗校,手持着金瓜、钺斧、朝天蹬等等仪仗。所有的大臣都在静静的等待着皇帝的到来。过了半晌鸿胪寺官员进入武英殿。此时在东暖阁一个宫女正揭开黄缎绣龙门帘,跪在地下磕了三个头,说道:“恭请皇上起驾!”

        暖阁中的穿戴整齐的朱聿键早已等得不耐烦了。身穿黄缎绣龙袍,脚踏直缎粉底金线绣龙嵌珠云头靴的他并没有正端坐在御座上。而是反复的在镜子前照着自己的身姿。这面同真人一样高的镜子是由广东的玻璃商人联合制作献与皇帝的。镜子的周围黄金镶边上镶嵌着印度的宝石和南非的象牙。但这些天然的宝石在平整的人工玻璃面前却显得黯然失色。因为这面平整而又匀称的镜子倾注了广东玻璃工匠们对皇权的无限虔诚与敬仰。殿外皇家雅乐已经响起,鸿胪寺官员正跪在外面请他出去行礼。朱聿键深吸一口气最后在镜子面前打量了一番自己。镜中的自己看上去年轻了不少,面色红润,气质不凡。“不错,很有王者风范,”在对自己首肯一番后,他便在四个直指使进来导驾下迈着方步朝正殿走去,受百官朝贺。

        只见朱聿键随着乐声中升入宝座。文武百官也从两边退出,归入班中。依照鸿胪寺官员的高声唱赞,文武百官在丹墀上向北跪下,行三跪九磕头礼。整个动作整齐化一,看来这百十来号人事先是做过不少训练的。接着鸿胪寺官员恭读了由孙露和史可法领衔缮就的贺表。其实文章就是史可法一人所写。可谓是引经据典,华采四溢。这其中除了一些歌功颂德的祝福的话之外。多多少少的也寄托了些这个老人对未来的一些美好展望。贺表之后,文武百官又一次向皇帝磕头,山呼万岁。接着鸿胪寺官员开始以一种阴阳顿挫的语调宣读皇帝的敕谕。

        此刻的孙露觉得自己就象是一个被线扯着的木偶一般反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来满足龙椅上那个男子的虚荣心。幸好自己特意删除了某些不必要的过程。否则的话这跟上刑也没什么区别。长长敕谕终于读完了,百官再一次叩拜,山呼万岁。随着一旁的乐队开始奏乐,朱聿键从宝座上下来,又退回武英殿的东暖阁。群臣也从武英殿的丹墀上退下去朝房休息。登基仪式其实到这里已经算结束了。但孙露和文武百官的正式工作才刚刚开始。

        不一回儿鸿胪寺官员便来到了朝房传呼:文武百官齐去承天门肃立等候。于是刚喘了口气的大臣们又象赶鸭子一般来到了承天门。承天门楼上设有御案御座,由锦衣旗校侍立御座两边,但朱聿键并没有亲自前来。而是由孙露代皇帝颁诏。站在承天门楼上的孙露俯视着底下的百官和百姓。这一刻她觉得整个国家都在自己的脚下。一旁的鸿胪寺官员将诏书递了孙露。孙露恭敬的打开诏书开始朗生宣读起来。那清脆而又稳重的声音穿透了广场显得庄严而又有力。

        诏书中首先反省了皇室历年来的所犯的种种错误,并以皇帝的身份向百姓正式道歉。表示将会在往后的日子里同百姓同舟共济一同光复中华河山。只要诚心归附朝廷一起驱除靼虏的个人或军队。朝廷对其往日的罪行一律既往不咎,愿意招纳。接着便是重申了一遍新的税制。其中包括改革土地制度,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地方官府设立的关卡,撤消官府专营制度。并宣布湖广、河南、安徽兵祸严重的三地免税三年。然后就是在废除人头税的基础上给予江南各地奴仆、雇农以人身自由。废除传统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以及官爵俸禄。一律以国民的身份代替。之后则是重申了新的行政区划分以及国会和地方议会的制度。诏书在最后说道,在登极以前,除掉弑杀父母,大逆不道的,其他不论什么重罪,一律赦免,不再追究。但是颁诏之后,再有触犯王法的,决不宽恕,等等众多条款。孙露在读完诏书后,又宣读了一遍新颁布的《宪诰》。这份《宪诰》是孙露在神策门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亲眼看着朱聿键盖上玉玺的。今天她将《宪诰》同诏书一同宣读无疑是向众人揭示了《宪诰》在法律上的重要地位。孙露在宣读完毕后。鸿胪寺官员将诏书连同《宪诰》一起放在一个盘子里边,盘子上有一个结头,用黄色绳系着从承天门上边放下去。跪在下边的文武群臣及百姓又是一阵山呼万岁。他们中有的人是在为新皇登基而欢呼,有的是为国家再次走入正规而欢呼,有的是为自己能有自由的身份而欢呼。此刻孙露在心里也在欢呼,为的则是《宪诰》的正式颁布。

        1645年八月,朱聿键在留都南京举行了正式的登基大典,定年号为隆武。在原有五月内阁的基础上改进并组成了新的内阁:

        内阁首相:孙露

      ¡¡¡¡Àô²¿ÉÐÊ飺ʷ¿É·¨£»×óÊÌÀÉ£º¹¨Ö¥Â´£»ÓÒÊÌÀÉ£ºöÄʽñê

        户部尚书:陈邦彦;左侍郎:罗 胜;右侍郎:黄宗羲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9: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