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何应钦点了点头道:“谨慎是应该的,但是南京方面你亦要做到心里有数就好,也不要把所谓的东西都上报得那么清楚,该含糊的就含糊一下,你若是都报上去了,委员长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是总会有人会闲操心嫉妒,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复兴社特工总部最近针对热河、察哈尔、绥远有一定的部署,你也要多留神,他们这些人都是得罪不起的,另外省党部的那些【创建和谐家园】也要留神,没事勤烧香可免灾去难”
说完何应钦会意的一笑张学武故作惊讶的感激道:“多谢何部长指点迷津”
第二卷热河风云 第一百九十一章 犹太人计划
第一百九十一章 犹太人计划
在张学武的引导下,何应钦参观了包头兵工厂的步枪、机枪车间,对于包头兵工厂能够月产三百挺仿制捷克造ZB-26轻机枪,并且经过测试各种参数性能完全符合原品标准时,何应钦感到非常的高兴,边走边道:“学武啊太好了实在太好了,有这样的产量实在太好了”
对于何应钦的激动张学武有点微微不以为然,堂堂军政部长为了年产不足四千挺机枪的产量激动不已?张学武哪里知道,此刻的汉阳兵工厂仿制的捷克造ZB-26轻机枪的性能远远不及原品,产量就更不用说了。
在弹药生产区,何应钦看到了两套模具子弹的模具,一套是7.62毫米口径的,一套是7.92毫米口径的,何应钦对7.62毫米口径的39短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拿着一枚成型的检验后弹药疑惑道:“苏俄的步枪多为7.62毫米口径,但是这种子弹的长度肯定不是步枪,冲锋枪又长?【创建和谐家园】的也不像?学武啊着到底是什么子弹?”
张学武微微一笑道:“这不过是一种试验性质的短弹,因为冲锋枪火力虽然十足,但是散布太大,尤其对一百公尺外的目标射击的效果不佳,步枪的火力又无法保持,所以看看能不能仿制出一款性能介于冲锋枪和步枪之间的武器,有精确效射程在三百到四百公尺之间。”
何应钦点了点头道:“想法确实不错,但是不要说这种武器了,就是冲锋枪咱们也装备不起啊每个步兵携带一百二十发子弹能够支持三至五次高强度战斗,但是如果换成是冲锋枪,一百二十发子弹恐怕连一、二场战斗都支持不下来啊国力贫瘠,工业基础落后,现在全国储备的枪弹不过五千万发而已,冲锋枪却是是好东西,但是真的是用不起啊”
张学武也无奈的感慨了几句,何应钦说得确实是实情,之后张学武带着何应钦参观了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组装车间以及“豺”式坦克的生产组装车间,在“豺”式坦克的生产组装车间何应钦详细的询问了工人们的具体待遇和产量,并且和德国克虏伯瑞典分公司的总工程师约瑟夫讨论了关于“豺”式坦克一些相关数据,经过询问,何应钦才彻底的明白了原来坦克与装甲部队作战的时候很少是靠着自身的行走机构进行操作的,基本都是靠着铁路进行输送,何应钦也明白铁路线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想到所谓的机械化部队对铁路的依赖性会更高。
由于包头兵工厂还不能生产一百五十毫米火炮,所以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车间就给何应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每月二十门的产量却成了唯一的问题,但是对于二个月能装备几乎一个炮兵旅的产量也算是让人满意了。
最后,张学武带着何应钦参观了包头最为机密的城中城内的军事科学研究院,学院之内大多数都是来自美国与德国的相关军械、化学、应用物理工程师,热河军团的一百零五毫米二十四管、四十八管火箭炮就是在这里完成设计和生产的,张学武之所以选用一百零五毫米这个口径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火箭弹可以和一百零五毫米榴弹使用同一种的引信。
冰雹式二十四管与四十八管火箭炮的原型是模拟后世的六三式一百零七毫米火箭炮的原型,但是行军净重却也达到了五百五十二公斤,而战斗重量更是接近一吨,不过在整体设计上,张学武坚持让设计人员将火炮分为多体组合的形式,以便在作战期间可以分开使用,保持其的机动灵活性。
最为关键的是张学武还有压箱底的宝贝物件,这些尚未成型的武器还处于测试期间,另外张学武也不想将这些武器提前拿出来,比如仿制苏联的西蒙洛夫半自动卡宾枪,这种卡宾枪就是后世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的前身,张学武开发半自动步枪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比自动步枪要减少弹药的消耗量。
何应钦十分满意张学武在包头的建设,最后其意味深长道:“要注意包头的保卫工作,尤其要提放省党部那些【创建和谐家园】,现在在那么中国总有一些人,自己干不好的事情,总希望别人也干不好,这些人就是党国进步的绊脚石,但是偏偏这些【创建和谐家园】总有利用之处,包头的意义实在太大了,热河是抵御日寇的前线,不要因为这些太过分心,相应处理”
何应钦的话给张学武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到底是行还是不行?
何应钦离开了承德之后,张学武刻意的关注了一下省党部的这些【创建和谐家园】,结果在张学武的金弹攻势之下早就已经全军覆没了,对此张学武也算是长长的松了口气,原来贪腐的官员也有极为可爱的一面的啊
不过1935年对张学武来说已经是大战边缘的最好准备时机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但是张学武却想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欧洲德国开始的排犹运动,在张学武的记忆中关于纳粹的兴起和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发生原因历史上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主要是针对俄国的布尔什维克,这种看法的代表是德国的历史学家恩斯特,他认为俄国十月**以暴力消灭资产阶级的行动使德国的上层社会感到恐惧,又因为其领导人中不少是犹太人,故而激发起德国的反布尔什维克浪潮和反犹情绪,最后导致了大屠杀,他还认为,布尔什维克的暴力**同时又成为纳粹的“榜样”。
不过张学武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中,犹太人信仰古老的犹太教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古老的犹太教坚决拒绝接受耶稣是救世主和上帝之子的说法,因此从【创建和谐家园】教诞生之日起,就指控犹太人犹大出卖和谋害了耶稣,造成【创建和谐家园】教与犹太教的世世代代的怨恨和仇怨。
犹太教有自己的独特的习俗,规定不得食用动物血液,因此宰杀牲畜时必须把血放干净。这个简单的民族习惯,自中世纪以来就被其他民族说成是用【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的鲜血祭神。中世纪欧洲流行黑死病时,有人说是犹太人投毒水井所致。因此,仇恨犹太人的社会氛围就形成了。欧洲犹太人散居在欧洲各个国家,在欧洲【创建和谐家园】教反犹排犹的一千多年中,犹太人不能进入各级行政、军事组织,不准拥有土地,并被排斥在城市手工业之外,他们只好从事商业,实际上是被推到金融与商业世界。
经商使犹太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受到重大经济危机打击的欧洲社会公众心态极度失衡,于是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把仇恨的目光集中到了犹太人身上。
与此同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一份所谓的犹太人准备征服世界的计划书,即《锡安长老议定书》,尽管这份文件后来被证明是伪造的,但对当时各地出现的排犹浪潮起了导火线的可怕效应。
不过张学武对希特勒反犹的初衷可能首先导源于他的种族优劣论,希特勒认为,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文明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犹太人是【创建和谐家园】、文明的破坏者和人类寄生虫,声称地球应该由日耳曼优等种族进行统治。
自从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上台后,反犹又增加了政治和经济因素。在政治上,希特勒宣扬犹太人培植的最坏的祸根是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国家。所以,不仅要反对犹太人、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对犹太人从肉体到精神上加以消灭,在经济上,通过反犹能够没收犹太人资产,反犹能够稳定国内局势。
但是,张学武认为犹太人中还是有很多技师、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这些人绝对大有利用的价值。不过在德国希特勒排挤犹太人经历了一个反犹、排犹和灭犹的过程,1935年德国当局才颁布各种法律,禁止犹太人担任官吏、教师和军人,限制其从事自由职业,剥夺犹太人公民权、禁止同雅利安人通婚,禁止书写德语。
不过到了1938年11月7日制造“水晶之夜”,党卫队捣毁犹太人商店、教堂和住所。随后希特勒政府决定将犹太人排斥出一切经济部门,关闭全部犹太人商店,强行对犹太人经营的企业实行“雅利安化”。
不过自1939年起,德国当局强迫犹太人大规模移居国外,实际上别将财产彻底清洗过后的犹太人也是去无可去,不过等到了1941年德国反犹、迫害发展到所谓“最后解决”,即实施种族灭绝阶段。“最后灭绝”犹太人并不局限于德国本土,而是涉及被德国占领的所有国家甚至包括波兰、苏联、东南欧、西欧等国的犹太人,约有六百万犹太人在实施最后解决方案中被害,占战前欧洲犹太人总数的接近百分之七十以上。
所以张学武才打算趁着德国排忧计划的实施,打捞一票技术人才,因为张学武了解当时在德国的大多数犹太人真的是无处可去,只能留在德国等死。
第二卷热河风云 第一百九十二章 西安风云
第一百九十二章 西安风云
不过张学武的计划还需要德国当局一定程度上的配合。因为从1935年开始,德国政府已经开始统计收缴犹太人产业,大部分有钱的犹太人早已逃出了德国,正如历史上书写的一样,百分之八十的犹太人都没有什么资产,被德国政府洗劫之后更是一贫如洗,欧洲各国也不欢迎这样的穷光蛋来自己国家,所以德国大多数的犹太人面临着去无可去,只能等死的地步。
无疑欧洲各国是非常现实的,张学武听说欧洲一张【创建和谐家园】安置券已经卖到了二十公斤黄金,钱在这个地方已经不能再做交流的货币了,唯一的硬通货只有黄金和珠宝等等。
回想起后世张学武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德国已经给了足够的宽容政策让其【创建和谐家园】,但是却有那么多的犹太人留在德国等死?着一点让张学武十分不理解,现在张学武才知道内情,原来犹太人的【创建和谐家园】是以金钱作为底数的,在任何时代基本都是一样的原则,有钱的人早就躲避开了,没钱的穷人恐怕只能等死了。
现在这些穷人也多了一条出路,张学武要一切的技工、技师、教师、工程师、各类的科研人员等等,而且热河承德的政策宽松到了可以让犹太人携家带口,根据其的贡献的不同。可以给予其不同的待遇,或是享受的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
张学武并不想给犹太人立国以及各类延伸的想法,但是张学武也知道在耶路撒冷重新建国是犹太人最大的愿望,不过这个愿望再历史突变的今天还能不能实现?张学武并不知道,不过他也意识到,如果想用犹太人为自己服务,张学武知道自己画的最大一个饼就是给予犹太人建国的梦想。
不过能把犹太人的势力在国内扶植起来,这是张学武处理犹太人事务的最大准则,1935年对于张学武来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间点,德国给予中国的援助已经到了所谓的极限,实际上张学武心中为了热河军团的建设已经可谓是劳心操力了,因为在国内现在热河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边疆。
不过在南京政府方面,除了汪精卫以外的人,蒋介石对于张学武的印象还是比较好,因为大事小情无论任何事情张学武都及时进行报告,对于张学武的及时报告,蒋介石感到了十分满意,不过调到陕北去的剿匪的东北军的战绩却让蒋介石很是恼火。
张学良虽然避免了1933年热河战役下野的危机,但是对此张学良对此似乎也并不满意,关键是东北军的军饷和军械一直受到南京最高军事委员会和军政部的制约,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的张少帅此刻的日子可以说是十分难熬,而且南京政府将东北军整编成四个甲种军,让东北军减员了三万余人,而且东北军留在东北的省防旅和屯垦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如果没有热河张学武接济军火军械,恐怕张学良连这四个军也稳定不住。
但是东北军的三个军在陕西剿匪几乎成了资匪和助匪。张学武一直注意着张学良的各种活动迹象,实际上很多历史上的必然结果,张学武就算想干涉也不能干涉,因为即便历史上的双十二事变之中,苏联以及其的共产国际的坚决主张都是承认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为中华民国,唯一领袖也只有蒋介石,而且只有蒋介石才能领到中国抵抗日本,着一点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所以如果一旦张学良发动双十二事变的话,张学良必将成为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孤家寡人,届时自己将处于何种位置?
张学武实际上以及准备了多种方案,第一是派自己的特种伞兵突击队中的猎鹰和利刃前往西安营救,第二是假道灭虞进军山西收拾掉阎锡山,然后将山海关留守张作相军直接解除武装,以三路分兵直入陕西,以重兵集团配合装甲部队快速突入西安,配合特种伞兵部队突击实施营救。
不过张学武对于张学良的所作所为只能说表示概不关心,实际上,张学良的个性不不容得张学武给他关键性建议或者说三道四。
1936年张学武在跟日本人抢最后的时间,因为日本人的关东军已经坐拥四十二个甲种师团,除了国内的二十二个动员师团以外。还有近二十个师团的预备军,可以说日本人已经进行了国际标准的一级动员。
日本人在做最后的侵华准备,随着日军的大幅扩军,日本国内以及朝鲜台湾的的反华情绪以及被全面的点燃了,对于张学武来说,日本人在国内大幅的煽动实际上就是准备发动的前夕了,战争永远没有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的,只有利益才是战争的真正意义所在,军人挥洒鲜血为国家和民族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占有掠夺更多的资源,这也才是军人所存在的价值,物尽天泽适者生存的道理更适用于国际国家生存法则之中。
当张学武给包头钢铁厂新建成的第七座五万吨高炉的落成剪彩之际,情报部将东北军在陕西方面的种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对于这份报告张学武感到十分头痛,因为他能得到的情报,恐怕早以摆上了蒋介石的案头,张学良的所作所为中张学武认为其更多的则是想表示对南京政府的不满,东北军的军饷问题,已经在屡次交战中全军覆没而被撤编的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东北军一下被撤编了三个师的番号,换做是谁也痛快不了,打败仗是很正常的,但是部队番号被撤编可就是大问题了。
位于南京的蒋介石对于东北军西北剿共毫无战绩以及各方面汇总的有通共迹象的情报十分不满,密函改派卫立煌担任西北剿总指挥。
1936年十二月,蒋介石准备前往西安亲自压阵,对于剿匪的最后一击蒋介石显得十分的重视,但是临行之前何应钦却意外的进言,认为张学良已经非常不可靠了。建议其调张学武所部前往陕西剿匪,但是蒋介石颇为信任张学良,认为他不过是受到了奸人蒙蔽,乃是仅仅在其为人“小事精明,而心志不定,”并无其他问题。
但是,蒋介石最后还是做了两手准备,电召军政部次长陈诚、卫立煌、蒋鼎文、朱绍良、陈继承、陈调元,以及第二十五军等十几个师沿陇海路西进,做好了替换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打算,但是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蒋介石对自己指挥东北军又无大把握,所以犹豫万分,至于调张学武第一军进剿一事蒋介石根本没给予考虑,第一军虽然装备甚好,但是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更是虎视眈眈,蒋介石此刻并不急于与日本人开战,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国内的六十个师的整编计划仅仅完成了不足十个师,其余各部皆尚在整理范畴之内。
在蒋介石看来中国还远远没有实力跟日本人翻脸,首先国内囤积的弹药武器尚不足供应二十个德械师二个月之用,绥远包头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其中很大意部分张学武都运到了南京储备,而且热河军团所属的三个重炮旅中的二个旅就驻扎在南京附近。对于这支最高军事委员会名义上所属的部队,蒋介石还是非常信任的。
对于,剿匪不利的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蒋介石先单独召见了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师以上军官,唯独没召见张学良和杨虎城。
随后,蒋介石安排了所谓的秘密手谕外泄事件,但是手谕外泄事件不以正规途径宣布,实际上蒋介石想给张学良和杨虎城最后一个机会。
发生疑惧的张学良得此消息与杨虎城密会,杨虎城建议不如按他之前的提议,武装扣蒋,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蒋抗日
而中共方面的叶剑英、刘鼎向周恩来汇报了张学良的焦躁和不安。具体的分析了西北的局势。
在与蒋几番哭述皆无效果,被勒令三日内作出决断剿共,否则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调离西北的最后通牒之后,张学良与杨虎城决意发动兵谏
双十二事变爆发当时,正在上海参加晚宴酒会的宋美龄突然无端的意乱,失手将红酒杯打破,鲜红的红酒四处迸溅,宋美龄急忙急招宋子文研究对策,并且给张学武发去密电询问其的态度和立场,毕竟张学武手中握着国民**军最为精锐的部队。
清晨,焦躁不安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得知抓获蒋介石和扣押陈诚等要员之后,当即长长松了口气,随即与中共方面取得了联系,但是中共内部对此也产生了争论与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国产国际方面。
张学良也在第一时间给张学武发去了电报,但是却没得到回应,接到张学良电报的张学武实际上正在调兵遣将,因为双十二事变关系重大,蒋介石绝对不能死,既然历史恢复了原有的轨道,那么就绝对不能让其在轻易的偏离,因为历史巨变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让张学武吃尽了苦头。
张学武抽调了三个师的部队加上机械化旅以及炮兵师一个重炮旅向山西方面集结待命,假道灭虞是张学武其中一个计划,对于历史上张学良到底是不是中共党员之争,实际上张学武并不关心,因为他记得后世的资料显示当时的共产国际是明确表示反对张学良入党的,但是中共方面仍然坚持准备发展其为党员,不过其中的很多事情恐怕只有当你的亲历者才能说得清楚了。
在双十二事变中被关押在西京招待所的中央大员同样为南京方面担忧,张学良欲觐见蒋介石,蒋介石不允,只得站在门外黯然离去。
日本方面对于西安事变可谓欢欣鼓舞,中国爆发大规模内战十分符合日本利益,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広田弘毅内阁决定摘清关系,动不如静,坐壁观战。
在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次日,中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对策。会议决定旗帜鲜明地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举动。尽管会议后收到了“莫斯科回电”,中共中央经过研究还是坚持了既定方针。
对于苏联政府共产国际方面的态度***异常气愤,苏联方面称西安事件如同两广事件,是利于日本大举进攻,张学良其行为是在酝酿大规模的分裂内战,消弱中国对日本的抵抗,是一种投机行为。同时阎锡山也发出了谴责张学良的“五乎”电报,西安局势更加孤立。
而且张学武也发出了通电,要求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张学武还给张学良发去一封密电,告知其的所谓西北大联合计划根本得不到苏联方面的支持,不过是国内一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调解特使端纳刚刚抵达西安,了解了蒋介石安好的情况后,立即回电南京。南京方面,何应钦却突然欲以保护夫人的名义武力软禁宋美龄,在戴笠的及时营救下化解危机,何应钦不顾宋美龄警告,公然举行白衣誓师,并任讨逆军总司令,即日开始对西安的讨伐。
在张学武看来如果蒋介石不千方百计的驱赶红军部队,让中央军势力渗透入地方,如果红军在江西能够站得住脚,而不是去了西北,如果调去西北剿匪的不是东北军所部而是中央军主力,如果没有中共七大期间的统战政策的改变,中共依旧是不得人心的孤家寡人,如果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矛盾不那么激烈的话,那么也许双十二事变就不会爆发。
张学武也曾经想过阻止双十二事变,不过由于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的建设实在太过繁忙,而且张学武也清楚即便自己说了,张学良也未必能听,如果在这之前自己与张学良靠得太近,联系得太过频繁,事后蒋介石恐怕第一个秋后算账的就是自己了。
双十二事变是有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不过张学良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的堂弟张学武竟然不支持自己?因为在事件之初张学良还在刻意的防备张学武,在这一点上,张学良的做法是极其矛盾的。
在张学良看来如此重大的事件之下,张学武必将与其站在同一战线,因为自己扣押的是蒋介石,蒋介石以后也必定不会再信任手握重兵的张学武,所以自然而然的张学武要与自己站在一起。
一时之间,张学良突然发现自己与杨虎城竟然成了孤家寡人?全国声讨之声如潮似海,不过最让张学良惊心的是苏联方面真理报的大篇幅社论?竟然是大肆声讨自己的行径?那么中共许诺的云云还可能实现吗?
面对重兵压境的张学良得知后即通电警告何应钦,不可妄动干戈。为了和平解决事变,张学良决定要请中共前来商谈,于是十二月十七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
而与此同时,宋子文以私人身份抵达西安后,立刻见到了蒋介石,并转交了宋美龄的信,并向张学良承诺尽快让宋美龄到西安进行谈判。十二月二十二日宋美龄在宋子文、戴笠、端纳的陪同下飞往西安。当日晚宋美龄同周恩来彻夜谈判,以求尽快解决事变带来的危机;并决定次日与张学良、杨虎城等进行三方会谈。
但是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最后几百名军官将张学良团团围住,有人其中大声叫嚷道:“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如果事后算账我们的脑袋可都要不保了”
张学良瞪着眼睛大声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
张学良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最后是在【创建和谐家园】人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就在双方都在反复纠结之中,何应钦给张学武发来了密电,要求张学武所部随时做好能够快速进入山西的准备,阎锡山是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其在双十二事变之前就与张学良勾勾搭搭,现在又急着跳出了倒张,所以假道灭虞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何应钦在双十二事件上的态度与宋子文的活跃可以说都让张学武感到了一定程度上压力,为了向蒋介石表示效忠,张学武的三个师的主力全部在绥远集结完毕,空军部队向西安不断派出侦察机,姚乐的利刃大队下属的二个特别作战分队也秘密的潜入了西安,张学武准备在万一事态出现失控的情况下武装营救蒋介石。
第二卷热河风云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兵压境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兵压境
张学武的一切反应完全出乎了国内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张学武明白,此刻何应钦强硬态度的初衷,原本拟定第一整编师许国辉所部与第二整编师王闯所部向鄂尔多斯集结,第三整编师赵新宇所部二旅加上第四整编师胡正龙所部在张家口集结,随时准备分兵两路入晋。
为此张学武通知了阎锡山方面,自己的热河军团准备借路前往西安营救蒋委员长,张学武的知会让阎锡山大为恼火之余也是苦苦思索对策,如果自己不让路,那么张学武的大军扫荡之下晋军将大有可能成为历史,不过若是自己让路,张学武的热河军团进入山西之后恐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不过西安事件的影响已经扩大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另外西安双十二事变的爆发,似乎让日本人看到了某种机会,于是日本人开始大肆的活动乱跳起来。
张学良、杨虎城也是实在放不下自己手中的权力,被西北大联合美丽的前景所迷惑,实质上乃是结团自保,但是大义上却必须让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之政策,实行联共抗日方针,发动了所谓的“兵谏”,将到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及随行要员扣留。
蒋介石既是【创建和谐家园】的党魁,又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集党、政、军权于一身。他在西安被扣,使得南京政府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在如何应对,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政府当局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迅速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主战”和“主和”两派。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在部份【创建和谐家园】元老及黄埔系少壮派的支持下,力主明令讨伐西安,并出任“讨逆军”总司令,迅速组织陆军逼近,空军轰炸西安近郊,使得笼罩在西北上空的内战阴云愈加浓重,一场大厮杀顿成一触即发之势。
对此,外界大部分人都认为何应钦这样做是为了趁乱炸死蒋介石或假张,杨之手杀掉蒋介石,取蒋而代之,不过在张学武看来,何应钦此刻主战的真实目的应为“以战逼和”,变相的营救蒋介石。
蒋介石被扣后,南京政府实行暂时的集体领导。在这个集体中何应钦取得了事变前没有的权力地位,但由于资历、实力的原因,他仍未获得取代蒋介石地位的可能。对此,何应钦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可能就此萌生“代蒋”的狂想。
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南京政府临时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之一,掌握了军事指挥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何应钦就此获得了取代蒋介石地位的能力,一手掌握国民政府中枢。因为在【创建和谐家园】内部,自何应钦追随蒋介石以来,还从未有过治党、治政的经历。论资历。其自然无法与汪精卫、胡汉民等【创建和谐家园】元老相比。
论实力,何应钦不属于任何地方实力派,一直没有强硬、可以独挡一面的私人势力,尽管他在国民政府中央军黄埔系中是除蒋之外的二号人物,可黄埔系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嫡系力量,长期以来“以蒋的意志为意志”,奉蒋为唯一领袖,没有了蒋介石的黄埔系绝不是何应钦以二号人物的身份便可轻易掌控和驾驭的,不能视为何应钦手中握有的实力。
黄埔系中军阶、官阶首屈一指,握有较大军事力量的胡宗南在事变过程中就对何应钦的军令消极应对。接到何应钦让其指挥在宁、甘地区的中央军各部向西安进逼的命令,“胡宗南消极应付,历史上直到1937年2月西安事变解决后,胡部才进到陕西关中凤翔”。事变中他对中央军各部的指挥,甚至无法摆脱孔祥熙的干预。因而他又无法与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人物相比。
现在从张学武的角度来看,能够坚决贯彻执行何应钦命令的中央军所部恐怕也只有他的热河军团了,况且在【创建和谐家园】的问题上,何应钦一直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坚定追随者。可以说何应钦终其一生均未改变他的【创建和谐家园】立场,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顽固、活动之频繁、影响之巨大。
就在各方人士围绕着双十二事变和平解决进行不懈努力之际,中共方面也考虑到了由于外界中央军各部的逼近和军事压力。在加上热河军团张学武的竭力反对,以及阎锡山的又一次反水背叛,所以东北军内部和第十七路军内部已经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周、毛联名发电给张学良,鉴于蒋介石任然再世,各方的观望气氛非常浓厚,应以坚持到底的决心迅速集结部队,提高士气发动群众,“要干到底胆大些”红军各部与第十七路军立即向东北军靠拢,三位一体集中兵力,首先歼灭来犯之中央军一部,振作军心士气。
不过中央军各部摆出的咄咄逼人的阵势确实也让中共方面十分担忧,尤其是阎锡山的退出,让热河军团张学武所部有可能实现借到四面包围西安之态势,胡宗南、曾万钟、毛炳文、关征麟、李仙洲等各部皆以进入战略位置,一旦对西安的合围完成战略部署,那么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红军就将陷入极其被动的地步。
十分关键的是苏联方面已经非常明确的表示不支持张、杨二人的行动,认为这是对中国抗战整体形势的一种极大的破坏,没有了苏联方面的支持,阎锡山的推出,张学武旗帜鲜明的反对,就让所谓的西北大联合腹死胎中了。
可以说苏联方面的援助是张学良与杨虎城最大的筹码,现在这个筹码等于是空中画饼了,这怎么能不让张学良心急如焚,除了发电怒骂张学武忘恩负义之外,张学良发觉自己确实以无任何可为之能?苏联方面的援助与张学武的热河军团实际上是张学良的两个筹码,结果现在皆以成空不说,张学武还在积极准备经山西进攻西安,有消息说阎锡山面对热河军团的大兵压境。已经准备了五百节车皮与五十台机车头,热河军团的主力随时都有经过大同南进西安的可能,而其的另外一路也可能从鄂尔多斯进入山西。
张学武自然知道历史上的双十二事变中的各方平衡和态度的转变是十分微妙的,比如现在红军还在做战略集中,准备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一同对中央军作战,但是等月底的时候,中共方面的态度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参与所有的军事行动,红军部队中央政府军采取一切的军事行动,这样的话,那么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的所谓三位一体战略也会最终破产。
而且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剩下的那点部队根本就不够看,主力还是东北军,而一旦红军停止了之前承诺的三位一体战略,那么张学良答应其送往延安的三万支步枪和二百挺轻重机枪以及弹药也必然告吹,张学良会感觉到放佛自己被全世界出卖了一般。
阎锡山的最终决定还是要给张学武所部让路,但是让路也要有让路的技巧,晋军在1931年6月晋军依中央军番号重新排列,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第三十三军军长徐永昌、第三十四军军长杨爱源、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在此之外阎锡山深感张学武所部的威胁,后来又编了一个护路军,以孙楚为军长,另外组建了一个等于师级的骑兵队,以赵承绶为司令。为了不【创建和谐家园】南京方面的敏感神经,并将原晋军炮兵旅改为炮兵队,任命周玳为司令,另外晋军司令部还组建了五个独立旅。
不过第三十三军已经归阎锡山直属,徐永昌早已交付军权赴南京军政部领命,而杨爱源的第三十四军早就已经元气大伤,即便在阎锡山的全力恢复之下,第三十四军只能勉强算是齐装满员而已,至于战斗力方面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商震的第三十二军现在与南京中央政府走得十分得近,名义上从前归晋军序列,但是实际上却听从南京军政部管辖。以至于傅作义阎锡山更是毫无任何办法,但是当面军政部调热河军团前往陕西平乱,面对虎视眈眈的张学武,这个路是阎锡山还是必须得借,所以阎锡山也想出了一个看似聪明的对策,他将自己的晋军所部全部调往了晋南的中条山进行布防,因为排除山西境内各地隘口战略要冲之外,中条山可以说成为了阎锡山唯一的选择。
中条山所在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向辐射一百七十多公里,纵深达五十公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后世在日军入侵山西之时,中央军与晋军所部也是退守此地的,对于阎锡山的这个选择张学武还真就有些犹豫了,强攻硬打显然不行,因为在双十二事变爆发之后,阎锡山就跳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张、杨二人的叛乱之举,所以公然入晋述诸武力张学武也是出师无名。
张学武所部进入山西名为借路,实际上很多人都以为张学武此刻肯定要趁机大下黑手,之前张学武干净利落的吞并晋军第三十四军之际,很多事后诸葛亮就都预料到了这点,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张学武热河军团的三个师中的两个师迅速的通过了山西境内直奔西安而去,从背后给予延安一些形成包围之举,而在鄂尔多斯一线的部队却暂时按兵不动,因为阎锡山的晋军既然已经缩成了一团,张学武也就失去了逐个击破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