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BEING ZEN:Bring Meditation to Life by Ezra Bayda
Pu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Shambhala Publication.Inc
作者:艾兹拉·贝达
作者介绍:
艾兹拉·贝达是一位平常心禅学派的禅师,在1998年正式成为夏绿蒂·净香·贝克(Charlotte Joko Beck)的法脉传人。他修习禅定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目前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禅修中心任教、写作及生活。他曾罹患过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以及摄护腺癌,更换过三种行业-从老师变成电脑程序设计师,最后发现自己的天职竟然是做木匠,并且在北加州经历过长达十一年的有机田园生活。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诚恳而精确的实修态度,使得他的教诲每每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明晰度。
全书结构从介绍禅法修持的基本要点出发,继之以禅法如何对治心念、转化烦恼为抒发主题,最后以觉醒慈悲之心成就圆满修行之功作结,层次井然地盘旋铺叠而上。贝达禅师以三十年实修之功为基础,于本书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悉是禅宗心法的要义。他不落传统名相窠臼,在我们日用平常的具体情境中,云淡风清地刻画出禅者绵密的心地功夫,突显了他对"至道无痕"的生动体悟。书末所载贝达禅师个人参与临终照顾的个案纪实,尤其可圈可点,使读者清楚认识到不假修饰地直下承接自己种种不完美的起心动念,才是禅修的真正精神,读来令人欢喜动容。
生命的本质是爱,生命的烦恼因此也是爱,禅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而又没有烦恼的智慧。但是智慧的撷取,舍弃参与生命的苦难,即别无他途。本书既是作者生命苦难参与的分享,也是邀约读者共同参与生命苦难、透显生命新机的开始。
书中细腻地剖析了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障的实修体悟。艾兹拉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慢性病史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种种用心转化业习性的体证,令人不禁感叹东方的许多禅修导师虽有证量,却往往无法或不愿充分言传实修过程中的挣扎及起伏,只以意会式的含糊语言引人入胜,以至于丧失了禅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于威权操控式的教导。
目 录
译者序:依法不依人
推荐序:真正的领悟
导 言
第一部 修持的基本要点
第一章 未经揭露的恐惧
......遭到挑战时,不妨敞开心胸学习下述两种基本的功课.....第一,我们应该认清与其逃避困境,不如将困境视为道途.....第二,当我们遭受打击时,是否能学着不去指责任何人-包括别人,我们自己........
第二章 "正常人"的生活
如果能客观地觉察而没有惯常的好坏观念,我们就会发展出一份开阔感,让自己从狭窄的认同,拓展成更大的洞视。
第三章 能否友善地对待自己
只要愿意当下安住,就能和生命的坑洞及整体共处,不过那些坑洞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我们只是如实看着它们而不再信以为真了。这种转化的过程,便是修行的精髓和成果。
第四章 体证和目睹
我们的觉知就像是一片开阔的天空,而包容在这份觉知里的所有内容:思想、情绪及各种心态,就像是过眼云烟一般,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只有亲身体证每一个当下的身体实况,才能真的领悟这个道理。
第五章 第八十四个烦恼
佛陀曰:"...所有的人类都有八十三种烦恼。其中有些烦恼也许偶尔会突然不见了,但很快又会土起其他的烦恼。因此,我们永远都有八十三种烦恼。我的法虽然无法解决这八十三种烦恼,不过也许能舒解第八十四个烦恼...我们根本不想有任何烦恼。"
第六章 【创建和谐家园】的三个面向
【创建和谐家园】的第一个面向就是安住在身体中.........【创建和谐家园】的第二个面向就是标明念头和体证......【创建和谐家园】的第三个面向乃是要敞开心胸面对经验的本质.....
第二部 转化情绪烦扰的方法
第七章 替代式的人生
我们必须不断地回来和情绪共处。如此修持就能回列最原始的"坑洞"-孤立无援、彻底绝望、充满着恐惧和担忧。只有揭露和深入于这些令人恐惧的部分,才会看到替代式人生的矫揉造作,也才可能跟我们的圆满自性连结。
第八章 如何转化愤怒
要想转化愤怒,我们必须学习不把它当成敌人来看待,也不将其视为"我的苦难",而只是我们受限人生的烦恼之一。一旦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会发现不以愤怒侵犯他人乃是厘清愤怒极重要的一步。
第九章 如何转化恐惧
.......以科学家的态度来观察恐惧,也就是要抱持着一份想要发现恐惧是什么的好奇心。任何时刻只要恐惧一生起,就要立刻问自己:"这是什么?"而答案永远都蕴含在当下身上所出现的觉受之中。
第十章 如何转化痛苦
要想转化痛苦和苦难,必须持之以恒地透视自己的信念,并且以温柔的觉知来觉察我们一直想逃避的部分......我们将发现痛苦和苦难并不是赛程的终点.....
第十一章 如何转化烦恼
将困境视为道途,让它们来觉醒我们心中的解脱渴望,意味着我们愿意包容它们,不论个中的滋味是什么。简而言之,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开放和觉醒。
第十二章 工作与修行
如果处在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们通常的反应定必须另寻出路。但是在实修生活里,我们并不是以快乐或舒服与否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坏事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好事。
第三部分 生活在禅中
第十三章 刚与柔
刚与柔的交互运作就是修行的精髓。不去领会刚柔交织的意义,很可能会在修行的过程里自我设限而无法真的圆满或满足。因为那会将我们的自然能量窄化成一道受限的能流。
第十四章 随它去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的修炼就是要聆听心中的思想,感觉那份焦虑,然后任由它去。当我们感到疲惫或昏沉时,我们的修炼就是去感觉身上那股昏沉的滋味,然后随它去。当我们发现自己正在抗拒当下这一刻时,我们的修炼就是去体尝那股抗拒感的质地,然后随它去。
第十五章 慈爱
我们不妨把慈爱解释成一份善意、一种仁慈的觉知,而且其中往往带着热情及善于接纳的成分。这份开放度这种能够包容的气度......让我们有能力把心打开。如此才能放下自己、放下别人、放下人生,只是存在着罢了。
第十六章 慈爱观
当我们随观自己的气息进出心窝时,我们会同时经验到其中的意象和愿文。这种随观气息进出心窝的方式,令慈爱观超越了头脑的次元。
第十七章 觉醒慈悲之心
.......真正的慈悲永远不可能来自于恐惧,或来自于想要修理及改变他人的那份渴望。只有当我们深深体会众生共有的痛苦时,悲心才会油然而生。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代跋)
导言
读者将发现本书从头至尾极少用到禅或佛教名相,例如"空性"或"不二"之类的专有名词。无论是措辞或内容,我都尽量避免哲学或秘学用语。这种对哲学的反动,一直是我人生的基调;事实上,我会离开哲学研究所,就是因为它太哲学了!
况且,修行根本无法被化约成一种理论或公式。体悟必须扎根于我们的经验之上,而我们对修行的理解力也一向取决于我们心灵觉醒的程度。道途中有许多时刻我们都会怀疑修行究竟是什么。虽然我已经禅修多年,在这本书中我仍尝试将修行的定义拓展到禅修技巧之外,而囊括了所有真实的默观之道。我不在乎你所选择的是坐禅、内观或藏密法门,最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将修行落实到日常生活里。
我们需要一种清晰的修行方法,帮助我们从真实的生活经验中学习,于是我将本书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代表着觉醒之道的不同面向。第一部分描述的是"修持"的基本要素或重点,不过我事先假设读者对坐禅已经有些基本的理解了。如果情况并非如此,你最好接受一下坐禅的基本训练,尤其要先学会坐姿和呼吸的方法。
第二部分强调修行必须和我们的情感生活结成一体,尤其要逐渐摆脱恐惧所带来的束缚。随着自保机制的消解,我们将发现自己越来越能体认到恐惧和痛苦。有时我们会很深地涉入其中,有时又会强烈地抗拒它,但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会,也是学习的机会,尤其在失望时更是如此。我们不但能从失望中学习,所有的起起伏伏也都是修行。
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慈悲心的觉醒,从其中我们可以理解与品尝到修行生活最重要的成分-那份安住的意愿。这份意愿越是能穿透我们的虚饰,我们越是能放下自我批判和过度执着于自己的倾向。我们将因此而学会放松,即使在淌浑水的时刻也一样。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发展出安住于经验的意愿。一旦学会安住在经验之中,就会在痛苦的周围发展出一份开阔的心胸;但愿本书能引领你体验到这份开阔性。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的-甘愿安于生活的真相,因而体悟到心中生起的祥和。
译者序:依法不依人
胡因梦
"平常心禅"是夏绿蒂·净香·贝克在美国本土建立的现代禅宗。净香在60年代曾依止安谷·白云及中川·宗渊两位日本禅师习禅。1983年正式成为前角·博雄(Hakuyu·Maezumi)的第三代传人,并开始担任洛杉矶禅修中心的住持。其修行主旨为不求特殊的开悟境界,不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参公案或话头,不借数息、观息或随息来规避当下的情绪活动,更不主张透过专注禅定引发虚假的三昧境界,因为这种充满至福感的定境,仍然存在着微薄的主客二元对立,所以一旦出定回返真实的日常生活,这份至福感势必消散,而行者又会迷失于尘劳之中。
换句话说,净香要帮助修行者达到的存在状态,只是平平常常在此时此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维持着感官的开放度,留意身心在每个当下的反应及变化,逐渐增强对身体的觉知,愈来愈细微地去发现意识底层的焦虑及紧缩倾向,并学习如何替瞬息万变的思维活动加标签,以勘破那些在早期养成过程中所种下的自我信念,如此方能突破这些根深蒂固的制约系统,学会安住于身体上的情绪能量。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图挣扎抗拒负面的觉受,心量就会因此而拓宽,对空性的体悟也会深化,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这才是精神修为最真实而不虚的目的。
平常心禅修中心分布于美国加州的圣地牙哥、奥克兰,奥利冈州的波特兰,伊利诺州的尚佩恩以及纽约市。禅修中心的指导老师都是由净香正式授权委任的。其法脉传人不分阶级次地,亦不封果位,更不限制学员加入其他的禅修组织。因觉醒之道乃是普世性的,故每一个中心的传入皆可依学生状况授予不同的法教,并有权决定其组织的结构或形式。读者朋友如果想知道详情,不妨上网查询这个风格朴实而低调的现代禅宗派。
本书作者艾兹拉·贝达于1998年正式成为净香,贝克的传人。他累积了三十多年的禅修经验,曾罹患过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以及前列腺癌,更换过三种行业-从老师变成电脑程式设计师,最后发现自己的天职竟然是做木匠,并且在北加州经历过长达十一年的有机田园生活。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诚恳而精确的实修态度,使得他的教诲每每呈现青出于蓝的明晰度。他与净香都是影响佩玛·丘卓至深的禅师。
本书内文由浅入深,逐渐引领读者进入身心实修体证的动力过程。在第一、二、三章中,作者先试图提醒我们不要逃避困境,要把困境视为道途;遭受打击时,必须学会将注意力转向内在,而不要习惯性地归疚于别人。接着他开始阐明实修生活的真义及厘清信念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的体证和目睹以及第六章【创建和谐家园】的三个面向,是本书最具有独门见地的方法概论,在其中艾兹拉为我们厘清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体证"与"觉知身体的感受"乃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实修体悟。通常在身体上进行觉察时,我们可能会经验到前文所提到的三昧或三摩地-一种完全融入于客体的专注状态,但这种专注状态只是修行的初阶境界,因为从"体证"的肉度来看,专注于某个特定目标的定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艾兹拉沿用了3+3的默观练习,来帮助修行人将三种不同面向的感官觉受同时纳入觉察,并配合着呼吸来进行。如果能不断地做这项练习,觉知的范围就会逐渐拓宽,到了某个时刻,我们很可能会突然跳进"纯然目睹"的空间,那时我们就不再认同惯常的自我感了。
第八、九、十、十一章则细腻地剖析了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障的实修体悟。艾兹拉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慢性病史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种种用心转化业习性的体证,令人不禁感叹东方的许多禅修导师虽有证量,却往往无法或不愿充分言传实修过程中的挣扎及起伏,只以意会式的含糊语言引人入胜,以致于丧失了禅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于威权操控式的教导。
诚如创巴仁波切所言,一个真正在心地上下实修功夫的人,一定不会再强调开悟或向上演化的美景,而会相反地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官能症被放大到极致的窘境。在这个"退化"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上座部修行人所提到的随观过程中的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等。换言之,这些看似退步的心理反应,其实足智慧增长的征兆。佩玛·丘卓曾经说过,"一旦认清了自己心中的黑暗,就能同理别人心中的黑暗。"如果能在自己身上发现普世共通的人性,慈悲心便自然出现了。
作者在本书最后的章节中与读者分享了他的临终关怀工作。借着与六位濒临死亡的病患共处的感人经验,艾兹拉帮助我们体认到,"与其忧虑死亡后会发生什么事,不如在活着的时候治疗内心的死亡"。每一次当我们心中生起了愤怒、恐惧、自保、逃避痛苦或抗拒不舒适的反应时,我们的心就会因此而封闭,那种无感的滋味,难道不就是一种死亡吗?
正如净香·贝克在前言中所说的,阅读虽然只是修行的初阶,但毕竟是极重要的一步。在实修体悟的方【创建和谐家园】上,《平常禅》可算是译者多年来所见过最清晰而明确的指南之一,希望读者能好好把握住这依法不依人的良机。
推荐序:真正的领悟
夏绿蒂·净香·贝克(作者的恩师)
(Charlotte Joko Beck)
活在我们这个"进步"的文化里,人们显然越来越不安:追求各种目标的速度越快,我们就越不知道什么是祥和及满足。对大部分人而言,生活已经成了一个令人厌倦的难题。虽然我们很想忽视自己的困境,但规避问题还是无法带来满足。
除非真的发现自己就是生命的本身,否则我们仍不断地想要改变和控制人生,总希望能解决掉眼前这个恐怖的难题。我们甚至急于想抓住伟大的宗教以及其他的一些真挚的教诲。然而,要想真的领会它们,不能只是在头脑里理解就算了(虽然头脑的理解也能带来一些助益,但却不能帮我们建立起成熟而统合的领悟。)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虽然许多杰出的着作早已详述过人类的困境以及其中的成分及结构,但鲜少能清晰地说明如何才能发展出真正实用的修行方法。譬如"只要放下就对了"之类的说法,就像是在对一个即将溺毙的人说:"游到对岸去吧!"
如果你想觉醒,不要只是在嘴上说说就算了。这本书真的能带给你实际的指引-你需要的那种指引。但不是"按照此法去做"之类的简单方程式,而是能鼓舞你,又能帮助你-甚至能启发你-的言教。虽然所有的阅读都只是修行的初阶,那仍然是极重要的一步。不论是初学者或是老参,这本书都能为你们厘清一些困惑。
至于艾兹拉这位领航者?虽然我已经认识他多年-他既是我的学生,也是友人,现在更是同事,但我还是很难将一堆的美言和他的名字串在一起-因为美言总是无法真实描述出一个人。不过我确实活在艾兹拉的仁慈、稳健和敏锐的洞见中-最重要的是,他真的永远精进不懈地修持。我信心十足地将他这本着作推荐给你。享受它!从其中获益!
第一部、修持的基本要点
第一章 未经揭露的恐惧
......遭到挑战时,不妨敞开心胸学习下述两种基本的功课.....第一,我们应该认清与其逃避困境,不如将困境视为道途.....第二,当我们遭受打击时,是否能学着不去指责任何人-包括别人,我们自己........
我的墙上挂着一张女孩在溜冰的照片.她高举双臂,头往后仰,无忧无虑地溜着冰,似乎忘了身边的告示牌上写着:注意薄冰.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的一件事?
我们大部分人都像是无人驾驶的飞机里度过了一生.或许我们目前的人生并没有遇到什么灾祸,一切都还算顺利.我们也许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一份相互扶持的关系,健康状况良好,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如履薄冰之感.我们可以感觉到一股焦虑不安的颤动,伴随着隐约的不满足感:一些尚未治愈的痛苦以及未经揭露的恐惧.然而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选择不去看这些底层的东西.
假设我们的人生境遇开始恶化,脚下的薄冰破裂了,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能会试着清除表面的障碍,克服困难,或者跟往常一样把问题推开.我们也可能绕道而行,以忽略或压抑的方式来对治令人不悦的事件.
为了避免失败,我们选择的策略通常是更努力地掌控我们的生活,或是以娱乐、消遣、忙碌来逃避困境。我们很少质疑自己这些根植于恐惧的对策,而将它们视为无可争辩的真理。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令我们画地自限,其结果是,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被窄化成了一种隐约的不满足感。然而我们到底会利用哪些对策来建立起看似稳固的地基,以便逃避内心的恐惧?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有的人会运用掌控的策略-将那迫在眉睫的混乱感阻隔于外,以维持内心的秩序。有的人则企图超越或凌驾内心里不可抗拒的冲动,来证实我们的能耐。也有人选择臣服及配合环境,寻求一些想象出来的慰藉。还有的人则企图以滋养别人的方式寻找安全感,让自己感觉被需要和被赞赏。另外还有一种对策则是展现出虚弱无助,急需被某人、某团体或某个机构拯救的模样。或者以不断追求娱乐消遣,来填补因盼望和孤独而形成的空洞。诸如此类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通常我们只有掉落到冰冷的深水中,无法动弹或呼吸,几乎快要灭顶了,才被迫去面对根植于内心的局限-由愤怒、恐惧和困惑所构成的地雷。也许只有遭遇到疾病、经济上的剧变、失败的人际关系或是亲人的死亡,才能唤醒我们,逼着我们学习安住在冰水中。
当我们陷入这些恶劣的情境时,就不得不面对内心的痛苦了。因为它近在眼前,逃也逃不了,失去钱财、健康或是某份关系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往往会让恐惧浮出表面,而令我们感到愤怒、自怜、沮丧及困惑。从我们对治这些问题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们对人生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当我们遭遇到人生无法避免的打击时,一旦有幸学会真实不虚的修持方法,便能做出与只是趋乐避苦不同的行为了。
两种人生的基本功课
70年代的初期,我在北加州买了一栋房子和一小块地。我和妻子花了十一年的时间,开垦出一片有机园地。我们计划靠这块土地维生,包括畜养一些供给羊奶的山丰、绵羊和鷄。那种生活十分美好,我们觉得能以这么健康的方式来扶养我们的孩子,真是一件令人心满意足的事。但是后来我和我太太的免疫系统却出了严重的问题,医生在我们的血液中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原来在我们还没购买这块土地之前,DDT的残余物早就埋在土里了。毒素间接地透过我们细心培育的蔬菜和家畜的肉进入我们体内。长期污染的结果,瓦解了我们的免疫系统。讽刺的是,费尽心力想活出健康的有机生活,却导致令身体赢弱不堪的慢性病。
这件事不能怪罪任何人,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通常都把杀虫剂的残余物埋在土里。我们想让生活变得安全舒适的策略失败了,其结果是日子过得更加如履薄冰。不论我们多么努力,不论我们的动机有多么良好,仍然无法保证不掉落冰水中。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掌控世界,免于灾难。真正的重点是,我们能不能从对策失效的无助感里学到一些智慧。罹患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之后,经过了许多年,我才真正明白失控的无助感里所埋藏的智慧是什么。
然而,即使我们从这些重大的挫败之中学到了一些事,但只要双脚一站稳,经常又会回到如履薄冰的状态。也许我们已经从掉落到大洞里获得了一点教训,但眼前日常中的那些裂缝又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从这些细小的裂缝-心中的烦扰、情绪的起伏、想保护自己的那份挣扎、自卫和排斥的反应-来认清我们的失望。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自己如何继续在薄冰上滑行-利用各种的认同、对策和意像让自己继续滑下去。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是那么费力地想让这些对策生效。如果感觉情况不对劲,统合感及舒适感都遭到挑战时,不妨敞开心胸来学习下述两种基本的功课。
第一,我们应该认清与其逃避困境,不妨将困境视为道途。这是一种积极而又必要的观念上的改变。每当有不悦的事情发生时,很少有人会想跟这些事产生牵连。我们往往会认为"事情不该是这样的"或"人生不该如此混乱"。谁说的?谁说人生不该如此混乱?只要人生一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通常都想改变它以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修行的关键就在不企图改变我们的人生,而是要改变我们和心中那些期待的关系-学着将所有发生的情境都视为我们的道途。
困境并不是道途上的障碍;它们就是道途本身。它们往往会带来觉醒的机会。我们能不能将己所不欲的情况,包括那份无所依恃的感觉,看成是我们的闹钟?我们可不可以将其视为获得学习机会的一种征兆?我们能否让它穿透我们的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踏出了向生命开放的第一步。我们将开始领会顺受任何一种生命情境的真谛。即使厌恶它,仍然知道眼前的困境就是我们修练的对象、我们的道途、我们的人生。
第二,当我们遭受打击时,是否能学着不去指责任何人-包括别人、我们自己、外在的情况或是生活本身-而将注意力转向内在。感到苦闷时要做到这点是最困难的事之一,因为我们想护卫自己的心实在太强烈了。我们太想让自己恢复正常了。但如果能检视一下我们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自己一贯的信念、期待、要求和渴望,便可能产生一些帮助。我们也许会逐渐明白:只要心中生起一种情绪上的反应,就会发现自己还有某些信念尚未得到深入的检视。只要能继续修持,这份理解会逐渐变成我们的自知之明。
理智上我们也许知道该深入地观察内心,然而我们并不真的认识它。有时我们会嘲笑那些连自己最明显的问题都看不到的人,但很不幸的是,那些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根本不想看到那些会令自己烦恼的问题。基本上我们只希望生活能取悦我们-感觉舒适和安全。我们和未知的领域之间只有一层薄弱的信念,而这不可靠的支撑就是我们最不想暴露出来的东西。为什么?因为如此深入地探测自己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然而,除非能觉察到薄冰底端那个被自己遗忘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漫无目的地继续溜下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渐进而根本地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朝着观察、学习和纯然面对一切的方向发展。也许没有任何事比愿意安住更重要了。单纯地安住在我们的经验之上-即使是沉重而阴暗的痛苦感-往往能引发一种放松和鼓舞的感觉。因此,愿意在失望和幻灭中学习成长,才是关键所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向被我们视为无法忍受的痛苦就变得容易亲近了。一旦培养出愿意安住在经验之中的习惯,你会发现每一件事都是可行的。如果无法领悟个中真谛,我们往往会切断那开放、连结及感恩的天赋本能。
第二章 [正常人]的生活
如果能客观地觉察而没有惯常的好坏观念,我们就会发展出一份开阔感,让自己从狭窄的认同,拓展成更大的洞视。
有一部电影"速简、廉价与失控"(Fast,Cheap,and Out of Control)叙述的是四个不寻常男人的生活。第一个男人是一名马戏团里的驯兽师。第二个男人的职业是设计登陆月球的机器人。第三个男人是一位科学家,专门研究"鼹鼠"这种无毛哺乳类动物的生活。第四个男人是一名园丁,他花了五十年的时间将大树修剪成动物的形状。虽然我说这些男人很不寻常,其实他们都十分正常。他们和我们所有的人一样,都企图掌控这个根本无法【创建和谐家园】控的世界。他们的不寻常之处仅仅在于他们的职业,因为它们扩大地反映出了我们每个人的行事风格:以掌控世界的方式,带给自己快乐和安全的幻觉。
驯兽师的策略是永远不显露出自己的恐惧,每次离开兽笼时他早已吓得汗流浃背,但是他绝不让那些狮子知道自己胆怯。他必须维护一切皆在掌控中的那个幻象,即使是狮子咬了他的脚踝,鲜血淌进了靴子里,他也不离开兽笼。他总是会完成他的演出,做出一副万兽之王也被他操纵的模样。然而他心知肚明,它们在一瞬间就能将他撕碎。
机器人设计师则想创造出听命于他、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效的机器。然而他发现到,他并没有把握让机器人行走。他只能设计出一套也许能让机器人行走的程式。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让他有机会瞥见人体动作惊人的复杂性以及改变这套程式的困难度,不过他还是继续寻找让一切都在操控中的方法。
那位研究鼹鼠的男人在博物馆里布置了复杂的展示会场,以便说明鼹鼠和蚂蚁及蜜蜂一样,都拥有自给自足的智慧型社区。他试着【创建和谐家园】出扬鼠的自然栖息地,一个复杂精密的地下迷宫。他发现在大自然中,如果有一只大象走过这个迷宫,只要一脚就可以把它整个踩扁。但即使知道鼹鼠的自然环境时常有如此这般的危难,还是无法阻止他竭尽所能【创建和谐家园】出一个人工栖息地,借以防止任何危险,并带来安全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