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なつめ獨补番]和战死的夫君一起重生后》-第2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徐静依道:“夫君脚底心有那样一块斑驳的胎记,估计全天下也独一无二。其实若他父母还健在的话,认回去也容易的。”

        老夫人点头:“若能遇上,相认是容易。但这茫茫人海,能再遇上却不容易。”又叹息一声,“一切都是缘分,又或许,是姑爷同顾家有缘呢?”

        徐静依笑应道:“祖母说得对。不管以后如何,但夫君同顾家的缘分,算是真正结下的,是怎么都撼动不了的。”

        徐淑依也坐一旁,听徐静依如今一口一个夫君的叫,好不亲热,她心中十分鄙夷。

        就算再给她这个夫君脸上贴金,再怎么想着抬他身份,他也不过就是一个市井出身的小民。即便不是顾家亲生的,是王家、李家亲生的,那王家、李家说不定还不如顾家呢,又说得这么起劲做什么?

        何况,如今连王家、李家是谁,又在哪儿,都不知道。

        都不确定的事,也值得她这般郑重的拿出来说?

        在老夫人面前,徐淑依到底会顾及一些,所以她不敢恶语相向。但心中又实在憋不住,便少不得要泼几盆冷水扫扫兴。

        “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姐姐怎么老提?而且听姐姐的意思,顾家也是没打算帮姐夫找亲生父母的,姐姐一再提此事,又有什么意思呢?”又说,“难得大家过年聚一块儿,还不如说些有意思的。”

        徐静依就笑了:“那依妹妹看,说什么是有意思的呢?说太子府,说临安郡王吗?”

        在徐淑依心中,可不就是提这些才算有意思嘛。但在老夫人面前,她倒会稍稍低调一些。

        “我也没有非要提他们,只是好不易聚一块儿,不想姐姐总说自己的事罢了。您也该听一听别人要说什么,而不是只顾自己说。难道嬷嬷没教过我们吗?长辈在时,小辈们该少说些话为好,该问什么答什么才对,而不是这般只顾讲自己的。”

        徐静依一点都不气,反倒脸上笑意更深,她问徐淑依:“嬷嬷还教过我们要懂尊卑之别,对长辈要恭敬、要孝顺呢,妹妹都做到了吗?”

        徐淑依一时答不上话来,气得隐在袖子中的双手倏的攥成了拳。

        但也的确理亏,所以小脸红一阵白一阵,精彩得很。

        袁氏不想在今日这样的好日子两个女儿又杠上,于是忙打圆场说:“都是一家人,又没有外人,咱们就别拘理了。”又提老太太,“你们都别说话,且听听老太太有什么话要讲。”

        徐老夫人也笑,面上笑容睿智又耐人寻味。

        “我老婆子说什么,你们又肯不肯听呢?就算听了,又是不是真正能听进心里去的呢?”又感叹说,“你们如今都大了,我老了,我再说什么,未必能深入你们的心。所以,既如此,我不费这个口舌也罢。”

        这话说得颇严肃了些,徐静依等人见状,忙都站了起来听训。

        袁氏是个很孝顺的人,素日里十分敬重老太太,她忙替两个女儿道:“这个家只要您在一日,就是您当家做主的。日后便是二娘成了郡王妃,您也仍是她长辈,她回来后也会听您的训。她们姐妹都是您看着长大的,您该多疼一疼的时候还是得多疼一疼,不能因为她们各自嫁了人,就不管了。她们年纪小,很多大道理都不懂,还得您老人家多教教她们呢。”

        因这番话中提了徐淑依,所以即便她不情愿,也不得不开口应一声:“孙女一辈子都听祖母教诲。”

        老人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这番话说得有用无用,但她仍是道:“就算你们日后各自嫁了人,姐妹之间不常走动了,生分了,也望你们能记住一件事,那就是你们都是定安侯府徐家的女儿。你们姊妹若是不睦,不但徒损了我们徐家的名声,也会叫外人看了笑话去。”

        “你们祖父,你们爹爹,都是朝中为官的,你们不为别的,多少也要为他们的官声着想。好歹,咱们这个家,能有如今这般荣耀,你们姊妹能吃喝不愁,过上好日子,全赖他们外头立的功。一家子姊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都是扯断皮肉连着筋骨的,谁也摘不掉同谁的关系。”

        “这话我只今日说这一次,你们若听得进去固然好,若听不进去,日后如何,也只能说是你们自己的造化。”

        徐静依是认真听进去的,其实她也不想同自己的亲妹妹撕破脸,只要她能改邪归正,日后不说对母亲如何的好,但凡能不气母亲,她就不会去刻意针对、打压她。

        但徐淑依却并不能真正听进心里去,她只觉得是如今自己嫁的好,所以所有人都来要她照拂大娘。

        若同临安郡王的这门亲事还是大娘的,她低嫁去了个小门户,祖母同母亲还会这样说姊妹一家亲吗?

        显然就不会了。

        说到底,在她们心中,还是更疼大娘罢了。

        这般一想,不免又念起柳氏的好来。

        她知道柳姨娘出身低微,当年上位手段也不光明。但又怎样呢?至少她待自己的心是真的。

        至少只有她,是只疼自己,不疼大娘的。

        快了,待过完年,她就能同临安郡王成婚了。只要成了婚,就没人再能阻止得了她亲柳氏。

        太子府里,兄弟几个从宫里出来后,便约着聚到了一起。

        从年前腊月二十五之后,三个成年的兄弟就被圣上叫去宫里帮忙。或是陪藩地回京的叔王们说话,或是接待周边藩国的使者,总之,没一刻是闲着的。

        好不易捱过了年初八,藩王和使者们各自陆续的离京了,他们才稍有些空闲时间能聚在一起。

        府上原已成年的嗣王、郡王有四位,但因三郎自幼便遗落在民间,至今未得下落,故如今只有三个。

        三人中,除了四郎临安郡王尚未娶妻进门外,另二位早已娶有妻室在。甚至,身为长兄的嗣王殿下,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永昌郡王梁忠,虽还没做父亲,但郡王妃也已怀胎数月,再有些日子就要临盆了。

        因年纪相差不算太大,故三人幼时是一起长大的。少时常聚,后来各自大了后,圣上常有差事派遣,兄弟几个便难能再聚到一处去了。

        如今能坐一块儿喝喝酒,也是一件奢侈的事。

        正月里还很冷,各自披着裘衣坐在雪庐里,一旁有侍女烫酒烤肉。酒过三巡后,嗣王身为长兄,便笑提起兄弟的婚事来。

        “等过了正月,四郎就要迎妻入门了吧。”嗣王温文儒雅,面上笑容和煦,稳重又睿智。

        永昌郡王闻言也朝一旁临安郡王望去,却只见他低垂了眉眼,然后淡淡轻应了一声。

        其实对于这个弟弟的婚事,永昌郡王也有不解之处。今日既提起了,他也就多说了几句。

        “四郎之妻,原是定的定安侯府嫡出长女,怎生后来又成了次女?”徐家那长女,因姿色卓绝,倒有些名声在外。

        他虽不曾见过,但清音见过,说她容色姝丽,像一朵娇艳的芍药。

        那次女……他虽也没见过,但却是不如长女有名气的。何故放着身份、容貌皆更出众的长女不娶,反倒去娶那各方面皆逊一色的次女。

      第三十章

        临安郡王梁秀始终低垂着眉眼, 许是酒饮多了的缘故,他让侍婢冲了壶茶来。滚沸的水刚冲出来的茶,还不能入口, 但握在掌心中却十分舒服。

        茶杯上热气缭绕, 慢慢晕染开。隔着雾气, 梁护和梁忠倒难能看得清梁秀面上神色。

        只听他温润绵软的声音慢慢传来:“总之都是定安侯府的女儿,想来都不差的。”至于别的,倒没说什么。

        梁忠心直口快, 急言急语道:“这怎么能一样?虽说都是侯府嫡女, 但嫡长却又不同。”嫡长女,在身份上, 始终是要比下面的几个高一些的。很多公侯府人家, 都会对嫡出长女许以更多的期待, 所以从小培养她们时, 都会更用心一些。

        “何况,我听清音说, 那侯府的大小姐, 还是个难得一见的绝色美人。你放着绝色不要,却娶一个还不知是丑是美的女子, 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府上四郎妻室人选突然有变一事,太子府内众人虽不知其内情, 但却是都知道这件事的。

      ¡¡¡¡ÁºÖÒ×ÔȻҲÌý×Ô¼ºÉúĸκÁ¼æ·ÌáÆð¹ý£¬ËµÊÇÊ¢Á¼æÂÇóÁËÌ«×Óåú, Ö÷¶¯Òª°Ñ¶ùϱ¸¾ÈËÑ¡Óɳ¤Å®»»³É´ÎÅ®¡£

        盛良媛素来没什么主见, 这么大的事情她不会擅自做主。那么, 该就是四郎自己的意思了。

        当时那一个多月, 府上议论此事的声音最多, 都觉得匪夷所思。他们几个兄弟听后也觉得十分稀奇,但因各自都忙,始终难能聚在一处,所以便一直没机会问。

        今日正好趁着年尾得闲的机会,也就多问了几句。

        梁秀明显有些为难,并不想多言。而梁忠性格强势,颇有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

        见兄弟二人谈话似是陷入了僵局,这时候,嗣王梁护立刻开口打圆场说:“其实四郎不论是娶徐家大小姐,还是二小姐,总之日后岳丈都是定安侯府,区别不大。我更好奇的是,徐家嫡长女虽不能再嫁四郎为妻,但满京城适龄又门当户对的青年才俊也多得是,定安侯府何故会将其下嫁去一户无官无爵的人家?”

        兄弟三人皆沉默了,这回包括梁秀在内,都百思不得其解。

        徐老侯爷的神来之笔,怕是连圣人皇祖父,都难能猜到其真正的用意。

        但那姿色卓绝的徐家长女,自此平平一生,倒是可惜了。

        毕竟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梁护梁忠对此感触不深,说过也就撂过了,并未再过心。但梁秀却不一样,心里始终会有些觉得,徐家长女之所以沦为如今这样的下场,都是因为自己同他退亲的缘故。

      ¡¡¡¡ËùÒÔÐֵܼäÉ¢Á˺ó£¬ÁºÐãѰµ½ÁËÉúĸʢÁ¼æÂ´¦À´¡£

        盛良媛是个生性胆小又温顺的女子,得宠过一阵子,但却从来不争不抢。在偌大的太子府里讨生活,她很懂得分寸和看人眼色。

        因盛良媛母子都行事低调,且始终不曾做出过什么越矩的行为,所以颇得太子妃的照拂。

        盛良媛育有子嗣,当家主母又照顾,所以即便出身低微,她这些年来在府上也过得还算不错。

        她的院子虽不是最奢华的,也不是最端贵的,但却清新雅致,布置得温馨又干净。连太子爷都说,来她这里,倒有种从前还未入京、还住在国公府里时的感觉。

        盛良媛也很知足,从不会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马上儿子就要成亲了,待成了亲后,再育个一儿半女的,她就等着含饴弄孙了。虽还算年轻,但这辈子若就能这样一直过下去,她也很知足了。

        见儿子情绪低落,盛良媛便问他怎么了。梁秀轻轻摇了下头说没什么,但到底也还是没能忍住对母亲的倾诉。

        “徐侯府的嫡长女,下嫁给了一户市井人家。那户人家无官无爵,听说只是因那郎君曾救过徐老侯爷一回。如今,凭着徐侯府女婿的身份,在京畿营中任职,不过也是个小小的百夫长。”

        盛良媛倒想得开的很,她并不觉得这件事上儿子有什么错。何况,侯门贵女低嫁,也没什么不好啊,至少在婆家不必提心吊胆着小心翼翼过日子。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这都是命中注定好了的。那徐家大娘下嫁一事,娘也有所耳闻,那户人家的确门第低了些,但她所嫁郎君却很得徐老侯爷看重,听说一直在提拔。又或许,人家未来靠自己也能得个什么爵位也说不定呢?”又提醒儿子,“四郎,你如今既是徐家二娘的未婚夫,就不该再想那么多。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己寻来的。”

        梁秀未必真就把母亲说的这些听进心里去了,但因不想徒惹她担心,也就应了下来。

        因顾容庭是顾家抱养回来的,所以顾家二老并不知他具体的生辰年月。只是估摸着他当时的月份大小,随意给他编了一个生辰日。

        但这个生辰日,是不对的。

        前世,还是被认回太子府后,这才得知其实他是正月十二的生辰。但因当时认回去时刚好生辰已经过了,且之后很快又奉命随军去了战地,所以,前世他算是没真正贺过一回生辰。

        想来是遗憾的。

        虽然这一世在她的暗中操纵下,他将会提前被认回太子府,之后也必然有的是机会庆生。但徐静依总觉得,既她记得起来,就想小小的给他庆一个今年的生辰,也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如今这一世,虽不能说夫妻关系有多么的好,但至少是比那一世好多了的。除了她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对他的偏见外,也包括她曾畏惧的夫妻房事其实也并没她想的那么可怕。

        时常一场欢愉后,她心里也会有一种得到满足的开心。

        既决定好了要好好过日子,徐静依自然不会再像前世那般胡闹。不但不会故意挤兑他、寻他的错,偶尔的,她也会给他一些属于妻子对丈夫的关心。

        比如说,他累了一整日,从军营回来后,她会问候一声,然后主动奉上一杯热茶。又比如,他早起去军营,她又正好醒了时,虽不会起来侍奉他穿衣,但也会裹着被子坐床上陪他,直到等他走了,她再继续睡。

        这些虽都不是什么大事,但给予多了这样的付出,徐静依自己内心也会更柔软些。

        想着今日是他真正的生辰,徐静依下午午睡醒了后,便亲自去了趟厨房,说想吃一碗阳春面。厨房里的厨娘要给她做,她又嫌人家做得不好,非要自己亲自动手。

        少时在家也学过些厨艺,所以简单的一碗面,她还是会做的。又为了不惹他怀疑,不叫他之后再回想起今日之事来起疑心,徐静依特意做了一锅的面。

        不单独给他一个人吃,府上人人有份。

        若日后他认回去后,又再提起今日之事,她也好说只是巧合,并非是为他一个人做的面。

        大奶奶倒时常下厨,下人们也都见怪不怪了。但二奶奶身份尊贵,从前又没来过厨房这样的地方,今日忽然过来说想亲自做一碗面吃,弄得厨房里的厨娘们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敢阻拦,但又怕二奶奶会在厨房里出点什么事,所以管事的妈妈立刻去禀了顾夫人知晓。

        顾夫人得知消息后,立刻赶了过来。

        没一会儿,金氏也来了。

        徐静依已经和了面切了条儿,正吩咐青杏起灶热锅。待锅里水开了后,她则把面下进锅里,待等面在锅中煮了有一会儿后,她又顺手抓了几把青菜放进去。青菜不必煮太长时间,基本下了锅就可以出锅了。

        阳春面不难做,但想要做得好吃,却也是要狠下功夫的。

        徐静依虽会,但却于厨艺不精。所以,做出来的面条也只勉勉强强能入口。

        面熟了后分几碗盛上,转身见一旁婆母和嫂嫂都在,她便笑道:“娘和嫂嫂若不嫌弃,晚饭也吃一碗我亲手做的面吧。”

        顾夫人很是开心,这个儿媳妇能同他们顾家真正融成一片,这是再好不过的。

        面好不好吃都不打紧,主要的是孩子的一片心意。

        所以顾夫人忙笑说道:“你亲手做的,我是该好好尝一尝。”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01:05:11